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17151000000049

第49章 心系社会 情驻南航(1)

———记77级?[1]友, 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姜伟

姜伟,男,1956年生,辽宁丹东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设计专业。历任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发动机制造厂厂长、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长,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国际)董事、副总经理、分党组书记,中航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中航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现为中航国际监事会主席。

有一种追求叫做大气,有一种信念叫做服务,有一种坚持叫做务实。从知青到南航学子,勤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收获了成功。如今,事业有成的他,豁然、稳重,关注社会、体恤员工。质朴踏实中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辛勤坚守中凝聚了他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他就是南航校友,现任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的姜伟。

结缘航空梦 难忘母校情

弹痕累累、斑驳沧桑的旧鸭绿江大桥矗立在大江之上,仿佛在诉说着昨日的烈火硝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爱祖国保和平就是保家乡”, 60年前志愿军战士顶着敌机猛烈的炮火守护这里的“生命大通道”,60年前新生的人民空军在这片蓝天上与敌人展开血与火的较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的故事,这里便是辽宁丹东,是姜伟出生、成长的地方。很小的时候,姜伟就是伴随着这样的故事学习、生活,这为他的航空梦、蓝天梦写下了第一个注脚。随着年岁逐增,他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日渐丰富,他的这个理想越发坚定,对知识也越发渴求起来。

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了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讲话。这一年冬天,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闸门再次打开,姜伟憋在胸中的那股力量终于爆发出来,他从500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了南京航空学院。那一次考试既是国家教育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选择南航是个偶然,也是他的一个梦想。好男儿志在四方,生长于北方的他很想看看祖国南方的模样,就是这样一种机缘促使他选择了南航,选择了发动机设计专业。在南航求学期间,他完成了从知青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也迈出了他“航空报国”梦想的第一步。

1978年2月,春暖乍寒,沉寂了一个寒冬的南航校园突然热闹起来,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相互打探着消息,传递着热情与兴奋。当来自北国的姜伟第一次来到南京这座古城,来到南航这所高等学校,看到校园道路两旁抽绿的树木时,他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这里将是他的一个崭新的天地。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心中装着沉甸甸的责任,即使条件再艰苦也无法阻挡他们学习的热情。系里对这批刚入学的学生也非常重视,在6号楼418阶梯教室,系领导以及张世英、彭程一等知名教授们都来参加新生见面会,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为国家多作贡献。姜伟所在的班级一共40人,不过只有4个女生,班级年纪最大的已经30多岁,而最小的才十七八岁。幸运的是,他们班级在6号楼有一个固定教室,上课、自习基本都在同一个教室,同学们之间交流机会很多。同学之间关系非常融洽,谁有困难,同学们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相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对后来姜伟关注员工生活、向社会奉献爱心有着很大影响。如今班级聚会时,大家还常谈起大学时的一些趣事,怀念当初那段在南航度过的美好时光。在同学们的眼中,姜伟是一位学习刻苦、性格稳重、乐于助人的学生。他曾经担任过班级的生活委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代表班级每月到食堂购买饭票,然后发给大家。对于一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姜伟还要帮助发放生活补助和补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姜伟还是位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会,参与班级春秋游活动,他和同学们一起爬栖霞山、紫金山,一起乘长途车去安徽的采石矶游玩。

因为年代特殊,“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很多带有“运动”性质的活动依旧存在。姜伟上学期间,学校还组织大家学军、学农、学工。刚入学不久,姜伟他们就被送到南通空军飞行团,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军事训练,包括队列、实弹打靶等。当时军训条件非常艰苦,全体男生都得打地铺、睡库房。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到学校农场进行一个星期的劳动实践,到田间地头锄草、割麦子。这些活动客观上讲,促使姜伟树立起了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并形成了坚毅奋进的品质。

勤奋求学路 浓浓师生情

由于刚刚恢复高考,国家各个方面的正常秩序也在逐步恢复中。那时学校教材奇缺,仅有的教材都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内容,10多年都没有更新。但就是这样,按照学校“宽口径、重基础”的目标,姜伟他们的专业课程还是开得满满的。因为中断了10多年,学生之间的基础知识差别很大,老师们只得从最基本的知识讲起,而英语几乎就是从26个字母开始学习的。早晨六七点钟出操、跑步,接着去花园、教室背诵英语单词,8点钟开始上课,下午两节课之后专门答疑,晚上到教室或者图书馆自习,下了自习有时到宿舍还要讨论问题,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同宿舍的人争得面红耳赤。这就是姜伟一天的学习生活。而班级最活跃的时刻就是答疑的时候,大家都拿着题目把老师围成一圈问问题。老师们也被这群学生的学习热情所感动,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知识都倾囊相授。教授姜伟工程热力学的赵承龙老师曾专门在《南航报》上写过一篇题为《难忘的一课》的文章,讲述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意。1980年4月9日下午,赵老师骑车上班途中不慎摔倒,左臂粉碎性骨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进度,赵老师用夹板固定住左臂,用右手写板书坚持上课。而同学们也被赵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大家围坐在讲台前,在讲台后放了一张座椅,为了方便老师上课还特意借来了投影仪和麦克风 (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学习,学校还为上课的主讲教师配备了一名助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答疑、释疑,服务学生的学习。姜伟回忆说,南航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是他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当时的老师教学都十分严谨,一心扑在教学上,除了认真备课外,几乎每天晚自习都到教室帮助学生答疑,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生活却关照备至。在姜伟上大学第一年的夏天,南京的天气特别炎热,教室连吊扇都没有,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校领导带队挨个考场送冰棍来为学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