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77级?[1]友, 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院士
甘晓华,男,1957年1月生,江西进贤人,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历任空军第一研究所发动机室高级工程师、副主任、主任,科技处处长,副所长。现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国航空学会浮空器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4项,发明专利5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根据业界的一项分析显示,在单位创造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为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航空发动机因此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飞机赖以飞行的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数几个国家,且均将其列为国家和国防关键技术,禁止出口转让。多年来,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技术瓶颈。
“我国现役最先进的歼10战斗机,发动机是俄罗斯的;‘枭龙’飞机的发动机也是俄罗斯的;就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飞机,其发动机也非中国造,而是美国的。”甘晓华简述我国航空发动机现状时,略显失落的脸上带着一种不屈和坚毅。“一定要让我们的 ‘战鹰’拥有一颗强健的 ‘中国心’!”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甘晓华走过了27载的航空发动机研制之路,多种重要型号的研制中无不倾注着甘晓华的智慧和汗水,他也从当年那个干劲十足的年轻小伙儿成长为一名稳健成熟的航空动力专家。
学在南航:打牢基础梦起航
甘晓华出生在江西省进贤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五。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父亲坚持供他上学。从小学到中学,甘晓华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1974年,17岁的甘晓华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插队劳动。乡间劳作繁忙而辛苦,但甘晓华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这在当时深受“文化大革命”冲击、普遍轻视知识的大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每当回想起这段经历,甘晓华总是不无感慨地说:“国家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只有不断学习,做好准备,才能真正做点事情。”1977年底,甘晓华参加高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高考对他而言,除了去参加考试,其他一无所知。因为当时家庭条件困难,他一心想报军工院校,希望毕业后参军,这样可以减少家里的开销。填报志愿时甘晓华恰巧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南航的信息,联想到航空和军工、部队的关系,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航。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正是对军工行业的向往,才使得甘晓华在机缘巧合下进入南航,开启了他飞翔蓝天的人生梦想。
提起在南航4年的学习生活,老师们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甘晓华留下了深刻印象。恢复高考后的初期,学校教学条件还比较简陋,有的课程没有教材,老师就拿手刻的油印资料给学生们上课。课下,老师经常和同学们谈心,有时一起吃饭聊天,有时到宿舍探望,为学生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那时候,国家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中走出来没多久,高等教育也是百废待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充满着一股干事创业的冲劲。甘晓华也胸怀壮志,在南航这座学习氛围浓厚、学风淳朴的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着。刚进入航空发动机专业学习时,甘晓华由于一时不能适应,感觉学得比较吃力。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加倍努力,用勤奋弥补不足。大学期间,他经常自习到深夜,遇到疑难问题就及时记录下来,并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答疑。20世纪70年代末的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甘晓华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用来买书。读书成为了甘晓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仅爱看与发动机专业相关的书,对文学、历史、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也颇感兴趣。爱好读书、渴求知识的良好习惯,便是从那时起逐渐养成的,这让他在后来从事科研工作时获益良多。
甘晓华在抓紧学习的同时,也格外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从小学五年级一直到高中都是班长,在生产队时还当过队长,到了南航之后他又被推选为班长。大学生思想成熟、个性独立,管理工作需要灵活的技巧和有效的措施,而这不但是对他的考验,更是对他的锻炼。甘晓华回忆说,由于当时刚刚恢复高考,班级同学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同学因为基础差、学业负担重,思想压力较大。针对这一情况,他召开班委会,和大家商讨对策,最后确定了“一对一”帮扶的方式,不仅使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上了学习进度,还增进了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友谊,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优良的班风,班级也被学院评为“标兵班”。
甘晓华热衷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早年在农村劳动时,他就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总少不了他活跃的身影。作为班长的他,在学习之余承担了班级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在服务同学的同时,他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也为他日后从事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有很多老同学遇到问题时,还会找到我这个老班长聊聊。同一届的其他班级聚会一般来一二十人,而我们班聚会通常能来得更多。可见我们这个班还是很有凝聚力的,我这个班长大家还是认可的。”说这话时,甘晓华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认识自我:做出正确的事业选择
在南航4年勤奋刻苦的学习为甘晓华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他继续求学深造,顺利考取了北航的硕士研究生,所学的专业仍是航空发动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使甘晓华加深了对航空动力学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更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科研项目。甘晓华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学业水平不断提升。此外,甘晓华一如既往地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读研期间他还担任了北航研究生院团委书记,个人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由于专业成绩优异,综合能力突出,北航决定让甘晓华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一心想继续从事航空动力研究的甘晓华并未多想,只是觉得能有机会、有条件继续从事专业研究是件好事,便同意留校工作。可是,随着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了解程度的日益加深,高校相对侧重理论研究的特点与甘晓华对工作的期望相距甚远。他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从事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到科研生产一线去从事具体工程项目的想法开始萦绕在他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