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航空体育文化
17150400000017

第17章 航空体育文化与地理学

航空体育既与航空有联系,又是体育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来看,航空体育与地理的关系又属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它具有许多地理科学独有的特性,其中的主要特性是区域性、综合性、历史性。航空体育文化同样具有这些特性。

第一节 航空体育文化的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也是人文地理学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区域文化有古代与现代的不同。古代的区域,本身便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概念。早在公元以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学者对风土人情进行过分地区的描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全国各区域的特色一一加以分析讲述。如“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他在《齐太公世家》篇末也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司马迁论齐这一地区,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特点,讲到人民的文化风俗,话虽不多,分析是鞭辟入里的。特别是将齐与相邻的鲁对比,使齐的区域特点更形突出。所以有人说“要是用一句话来表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区域。”世界地理分布很不均匀,各国不仅自然环境不同,而且社会环境各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政治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生产水平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各国、不同地区特有的航空体育文化。

如从古代飞行器来看,木鸟、风筝、孔明灯都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但是真正使飞行器载人上天却是美国人的发明,而他们的飞机发明又受到中国古代飞行器的启发,这种现象只能用政治地理条件解释。中国的明朝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外界交流少。又如跳伞最早在15世纪出现,但却到20世纪初才快速发展,这又如何解释呢?这是由于当时飞机在战争中大量投入使用,促进了伞兵的建立与发展,这是战争的需要。我们再看航空体育的现状,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既有风筝、孔明灯,也有电子遥控的航模飞机,既有16世纪发明的圆形伞,又有翼形伞、三角形伞,滑翔机既保持了古代鸟的形状,又加进了现代发动机为推动器。

中国的风筝四大产地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比如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南通原为沙洲,后沙滩与陆地相连,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从农历正月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期,当地的俗谚说:“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在北京,放风筝的最佳时期为2~3月。据《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 ‘清明放断鹞’ 之谚。”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由于地理的关系,南通沙滩宽广,没有树木,所以南通风筝一般都较大。但北京就不相同了,人们多是在杨柳春烟的小片树林边或在周围堤岸上放风筝,因此北京风筝的特点是较瘦长,如北京最传统的“京燕”风筝中,“瘦燕”骨架窄长,体态轻盈。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各地区的风筝也有明显区别。一般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风筝制作简单、产品单一。而经济发达地区,制作的风筝不但产品多,而且制作精美。如北京的风筝就有:普通三角风筝、蝴蝶风筝、金鱼风筝、沙燕风筝、龙头风筝、盘鹰轮风筝等;还提供风筝轮、风筝灯、带灯风筝、夜光风筝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从跳伞的区域性来看,西方人并不满足于一般飞机跳伞,而是想寻求更大的刺激,如特技跳伞、极限跳伞,他们会选择数千米高空跳伞,或者选择大峡谷跳伞。

第二节 航空体育文化的综合性

影响航空体育文化形成、发展、演变、传播和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也包括政治、历史、经济、人文等社会因素。航空体育的发展与技术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例如,遥控技术、计算机电子制图等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遥控航模飞机、动力滑翔伞的发展。当然,各地地理因素对航空体育文化的影响程度不是等同的,有主导因素和一般因素之分。例如,在影响滑翔伞、跳伞、热气球旅行的诸因素中,往往以自然环境为主,而在诸多自然因素中,一般又以气候因素为主。如香港回归10周年跳伞表演彩排因天气不佳而取消,当天香港天文台测量的结果表明,表演场地上空的云层过厚而且很低,云层离地面的高度只有300~400米,能见度自然就达不到要求的800米。这种情况下取消跳伞是为跳伞队员的安全着想。

航空体育文化的地理因素可以认为是地理科学整体中的一部分,旨在揭示航空体育文化的分布规律,比如滑翔伞训练和比赛场地不是任何地区都适合的,它是有地理上的选择的。但符合这种地理条件的地区也是有分布规律。例如我国适合滑翔运动的地区有河南林州林虑山区, 1990年9月19日英国霍奇曼博士在林虑山进行悬挂滑翔试飞,从此开辟了林虑山悬挂滑翔运动的首滑纪录。有人对这一地区为什么适合滑翔进行了分析。林州地区7~8月多暴雨、雷阵雨和冰雹天气,6月、9月云量少、晴日较多,热力上升气流强烈。因此6 月、9 月是开展滑翔运动的最好时期。在这2个月的某一天,还要选择最佳时刻,即选择在上升气流较强的时刻。据实地观测资料显示,山地雷暴多发生在14时以后,雷暴对飞行造成极大威胁,上午气温逐渐升高,对流云逐渐形成,下午则生成雷暴。因而上午或近中午时分,热力对流较强且不易有雷暴产生。

当今世界正处在互相渗透的时代,航空体育地理学具有非常广泛的综合性与边缘科学的特性。航空体育文化的范围,从春秋战国发明木鸟到现在的遥控模型飞机;从孔明灯到热气球;从为了火灾逃生的跳伞到娱乐的跳伞等,这些行为又包含着精神的、物质的、心理的因素,因此航空体育地理是地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美学等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所谓边缘学科是由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新学科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运用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另一门学科的对象或交叉领域的对象,使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相邻学科的发展,势必促进航空体育地理学的发展;比如气象科学的发展为飞机跳伞、滑翔伞、航模运动提供了优质服务。信息科学、计算机又为航空体育的设计、发明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同样,航空体育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将推动相邻学科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不仅在相互邻接领域,在相距甚远的学科领域之间由于交叉和渗透,也不断产生出新的边缘学科,就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门类之间,也不断产生出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学科。跳伞、滑翔伞、热气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研究必然需要更多学科参与,比如极限跳伞就会遇到地球科学、气象学、材料学、力学等诸多问题,所以航空体育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且像航空体育这样的边缘学科比其他学科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生机。

第三节 航空体育文化的历史性

历史性又称传承性和变异性。航空体育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有一定的“惯性”,这就是航空体育文化时代相传的特点,形成了各地区、各国较为稳定的航空体育特征。比如我国的风筝有四大产地,天津、北京、南通和潍坊。这些地区的风筝基本形成其一贯的特点,南通风筝以哨口风筝为其特点,而北京传统风筝以“燕筝”为其特点,还有“嫦娥奔月”、“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等文化特色。天津风筝是当地民间艺术珍品之一,与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津地毯合称“天津四艺”,有百余年历史,其传统制作是以高级真丝、纯纸、上等毛竹为原料,以冷暖色对比为着色手法,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天津风筝还创制了平板式、弓子式、串式和袖珍式等样式,还有一种被誉称“风筝魏”,是指继承了魏元泰传统的天津工艺美术制作的“敦煌”牌风筝。

现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制作风筝可以完全用现代工艺操作完成,但是一些风筝厂家,一直保持传统工艺,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制作一个风筝要十几道工序,哨口风筝在制作上除了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外,还多了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艺——雕刻哨口。板鹞风筝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毛竹或本地上乘的老竹来扎制骨架,粗细长短随风筝的大小而定,一般都在晴天干燥的日子扎制,这样便于让扎绳收紧。从这些制作方法可见传统有其延续性。所以现存的航空体育特征及其分布,是历史上体育特征及其分布的继承与发展,现在的航空体育文化可以证实过去的状况。

我国航空事业在历史上曾受到苏联、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航空体育文化的发展流变也是如此,跳伞、滑翔伞、热气球等词语都是来自国外,是从英文翻译而来。飞机制造、伞衣、伞绳、航空器械过去也是从国外进口,跳伞、滑翔运动也都是外国教练授教。不过近5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开始自力更生,自己建起跳伞塔、跳伞基地、滑翔伞基地,有自己培养的教练员。

航空体育文化是在传承中发生变异,在变异中进行传承。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某区域范围内当今的航空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分布规律,而且还要研究其形成、发展、传播和演变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