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明传
17147900000049

第49章 李明印象(4)

李总的指导是启迪性质的,是多方面的。在歼8ACT验证机研制过程中,李总不止一次地教导我,搞型号研究要有责任心,要反复推敲,要搞清楚别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明白我们自己要做什么、准备怎么做、哪些是会的、哪些还不会、怎么办,这样工作就有条理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歼8ACT验证机研制过程中,在李总的亲自指导下,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气动伺服弹性稳定性研究工作,发展了我所的气动伺服弹性稳定性分析技术、机上试验技术和有控模型风洞试验技术,均属于核心技术内容。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李总的指导是有针对性的,是鼓舞人心的,感觉非常亲切。1998年6月4日10时进行歼8ⅡACT验证机自动驾驶仪控制律闭环脉冲响应试验,正当液压系统加压时方向舵舵机密封口盖挤出,液压油大量冒出,只好停止试验。李总了解了试验过程后认为,在地面试验中暴露问题是好事,避免了空中出事,鼓励我们努力工作,不要有负担。方向舵舵机翻修后重新恢复试验状态,试验很快顺利完成。2003年4月进行某新型飞机的全机地面结构模态耦合试验,在某一特定的状态下、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飞机出现了超乎寻常的频响特性,平尾的振动非常剧烈。我们把这个情况向李总做了汇报,李总鼓励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把新型飞机的频响特性搞清楚,一方面分析原因,另一方面指示相关专业全力帮助。我们查阅了与俄罗斯专家交流的笔记,确认了试验状态,分析了频响特性,终于搞清了问题的本质,重新制订试验程序后顺利地完成了试验。

李总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我的指导细致入微。在我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李总付出的辛苦我永远牢记在心。李总指导我要尽量多地查阅最新资料,掌握技术发展动态。要善于阅读,讲究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正确理解文章的要点,选准技术创新点,把工作与论文结合起来。在开题阶段,李总就技术创新点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并与我在北航的导师管德院士进行沟通,这样我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论文工作顺利进行。论文初稿完成后,李总对论文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我深知李总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工作很忙,还为我的毕业论文付出那么多的精力,内心非常感动。多年来我把这份修改意见手稿当做珍贵的财富珍藏。李总为人谦虚、真诚,在论文上,导师签名时李总坚持要签在管德院士后面,这是在教我做人,对我的教育意义极大。

由于工作需要,2004年1月我调离601所,李总对我说:“不管到哪个单位工作,做人要公平公正,做事要尽心尽力。”我把这句话写在笔记本的醒目位置上、写在自己的心里,这是李总给我的无比宝贵的礼物,足够我一辈子品味、思考。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努力照李总的教导去做,争取取得更多成绩。

导师博学多才、思维敏捷的风采,尽心尽责、为国拼搏的精神和淡泊名利、厚德育人的胸怀是我为人、科研的楷模,感谢导师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指导,恭祝导师及全家幸福、康泰!

写一些我个人对李总的感触

朱铁夫

李总心怀博大,心系国家。当初,我有报考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想法,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我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所内的领导对于脱产进修把关很严,很难批准,所以一直很犹豫,就征求了一下李总意见,李总说,对于年轻人还未承担重要任务之前,有进修的愿望,就应该多鼓励、多支持,学成之后回所,对所里发展是有好处的,学成之后不回所,到其他单位发展,对于国家也是有好处的。对于学成之后不愿回来的,有个人因素,也有单位因素,对于单位造成人才流失,单位应仔细思考,做好内功,我相信人才自然会留下,而不需要通过政策来限制。李总的一番话,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因为在当时李总仍是我所总师,作为所内的主管领导能有如此的人才培养想法,确实心怀博大,心系国家,不仅仅局限于单位利益之内处理问题。从另一方面讲,中国古训“传道授业”这是为师者的责任,而“传道”为“授业”先,李总的此番话也是对我本人道德方面的感染,这绝不是泛泛而谈,是我的真实感触。

李总治学严谨。我的博士论文一共有170多页,文中有大量数学理论推导,李总非常认真地审阅,甚至对其中的细节问题,均能提出个人意见。并且,李总非常务实,在审阅论文的时候,每每都与我讨论关于如何将论文中的设计方法应用于我所的科研实际中。

李总工作孜孜不倦。每次我到李总办公室,总能看到李总伏案工作。李总已是七旬老者,但有时候我晚上加完班,在路上还能遇到李总从办公室加班回来。

我的导师李明

姚宗信

李明院士是我的博士和博士后导师,也是我最尊敬的师长之一。

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李总的博学。与飞机相关的领域他似乎什么都懂:从总体设计、空气动力、飞行力学、发动机,再到飞行控制、导航制导、武器装备;并且对每个领域的了解都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能够随手写出一串串公式,画出一条条特征曲线。

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李总的严谨,这里还有一段令我感触至深和受益终生的故事。

记得在2001年,我刚刚跟李总一起做“973”项目,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总体工作,很是兴奋。一次,我兴致勃勃地拿着一张新设计的飞行器草图给李总看,那是我自己觉得很有创意的一个方案。但是,没想到李总看了后非常生气,严厉地对我说:“我们是专业的飞机设计人员,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严谨,你这个设计做过专业分析吗?这样与普通航空爱好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之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飞机上的每条线都有其道理,要想做总体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地学习与飞机相关的很多专业知识,比只做领域专家难多了。总体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总体工作有差错,影响的是整个飞机的研制,甚至使项目失败,责任很大!我这人直肠子,话说重了你别介意。”后来,我自己带团队时,经常给年轻同志讲起这段故事,以图共勉。

严谨治学诲人不倦

——记导师李明院士

王国栋

众所周知,李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飞机总设计师之一。我1992年3月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自动控制专业硕士毕业,怀揣着航空报国的梦想来到歼击机设计摇篮——601所。令我倍感激动的是,时任总设计师的李明当时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见我,在亲切地询问了我的专业情况之后,就我的工作分配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他的和蔼可亲、高大睿智的形象,在我一踏进601所时就深深地印记在脑海中。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总设计师其实心里装着每一位员工,包括像我这样刚刚跨出校门的新员工。李总的接见和殷切期望在其后的岁月里一直在鼓舞着我,催我奋进……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2005年,我有幸考取了李明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在所领导的关心下,我被送至清华大学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期间,李总经常对我问寒问暖,鼓励我努力学习,不断夯实专业基础。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能像慈父一样关心和鼓励我们,我们作为学生的,怎能不深受感动!

……

我从2007年3月博士论文开题,到2009年12月完成博士论文,历时近3年。期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导师的严谨治学、高屋建瓴、呕心沥血和诲人不倦。

李总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工作异常繁忙,还要经常到各处讲学,撰写讲稿要耗费他很多时间,还有各种评审、会议、应酬需要出席,可以说时间对他来说非常宝贵。我的论文初稿大约是在2009年8月初呈送给他的,李总尽管很忙,可为了我能如期答辩,仍抽出大量时间对我的论文初稿进行批阅,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论文的修改稿反馈与我。100多页的论文中随处可见李总的修改意见或建议。有一个细微的修改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我在论文的绪论中提到了由美国波音公司开发的X-45A无人作战飞机,有这样一句话:“……最大飞行高度可达26000米……”李总在这句话后画了一个问号,并建议我更正这个数据。我当时有些不解,其实我这句话中的数据也是“引经据典”的,我便把我引用的几种核心期刊名称及相关页码用电子邮件发给了李总。等我再次到李总办公室汇报论文修改的情况时,李总亲自就X-45A的气动布局和性能特点给我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推导,从原理上指出X-45A不可能达到26000米这个高度,能飞到50%就很了不起了。后来,我在相关的内部资料上查到“X-45A的最大飞行高度约11千米”时,不禁对李总渊博的飞机设计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肃然起敬,同时也对自己盲目照搬参考文献中的一些数据而不加验证的行为感到惭愧。是啊,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个小问题能反映出一代名师的博大。

李总对我论文中的一些思路、方法,甚至是整体框架的修改意见,可以说是高屋建瓴,当我将它们完全贯彻到论文之中后,明显感到论文的水准与初稿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总为我的博士论文能够上水准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甚至是呕心沥血。常年的忘我工作使得李总的心脏严重超负荷运转,可他为了事业、为了工作有时却全然置自身于不顾。记得有一天上午,我一上班就去李总办公室汇报论文修改情况,过了一会儿,我见他满脸大汗,不停地用毛巾擦汗,我感觉到情况不妙,就想匆匆结束汇报,并劝李总先休息休息,可他硬说不碍事,服了救心丸之后,一边继续让我汇报,一边进行指点……后来,我从师母余晓兰女士那里得知,那次汇报的头一天晚上,李总就犯了心绞痛,早上起来师母也劝李总在家多休息一会儿,毕竟年事已高,可李总却坚持说已经跟我约好了……听到这里,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换了谁都会感动得流泪。当我完成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天院士宣布我以优良的评分全票通过并让我发表感言时,我激动不已,当再一次提及这令人感动的一幕时,我不禁泪如泉涌,是啊,呕心沥血,诲人不倦,这不正是李明院士的又一真实写照吗!

当我的博士论文撰写临近尾声的时候,我在“致谢”中真情地写到:“衷心地感谢导师李明院士!他卓越的学术成就、辉煌的工程经历、高尚的人格魅力、博大精深的造诣、宽广坦荡的胸襟,常令我有高山仰止之感。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始终在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获益匪浅。我研究工作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每当我的研究工作遇到困惑时,他总能在百忙之中亲切而耐心地指点我,指出问题的关键,使我茅塞顿开。每当我将完成的部分论文呈送与他时,他总能从非常繁忙的工作日程中挤出宝贵的时间细心审阅,指出问题所在,使我深受感动。能够在我国一代著名的飞机总设计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是我一生的荣幸。同时感谢师母余晓兰女士,每每遇到她,她都和蔼可亲地勉励我,使我坚定了尽快完成学业的信念。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对恩师及师母的敬意和谢意,只能衷心地祝愿他们身体安康,万事胜意。同时叮嘱自己加倍努力,决不辜负恩师的谆谆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