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CT研究起步于70年代末,1982年航空工业部决定以歼8飞机为验证机,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共计飞行84个起落,全面掌握了ACT和FBW(电传操纵技术),实现了第一阶段的预研目标。但在1991年4月23日发生了二等飞行事故,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了原因,吸取了教训。
第二阶段以歼8ⅡACT为验证机,总目标要全面突破ACT,为型号工程应用积累经验并提供成熟技术,自1990年末开始立项到1996年12月29日首飞成功,再到1999年9月完成飞行验证,共飞行了49个起落,空中飞行时间42小时48分,技术水平与F-16C/D和歼10相当,优于苏-27的飞控系统,两个阶段共经历了18个春秋,都是在李明总师领导下掌握了技术,获得了经验,为国家争光。
2.李明的主要作用
(1)坚持“预研先行”方针,最终取得航空工业部主要领导的支持和批准
自1988年末开始歼8ⅡACT论证,立项步履艰难,主要原因是“十号工程”三轴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已经开始研制,难于支持型号和预研同时开展三轴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研制,当时航空工业部主管部门的某些领导缺乏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认为型号研制可以代替预研。当时顾诵芬副院长和李明总师坚持认为型号不能代替预研,必须自力更生研发ACT才能真正获得技术和经验,最终促使部领导下定决心要走自主研发的路,林宗棠部长和王昂副部长决策按ACT的原定发展规划走下去,三轴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预研可以作为“十号工程”的第二手。1990年末,歼8Ⅱ三轴ACT开始立项,自1991年起开始实施歼8ⅡACT验证计划,经过努力,歼8ⅡACT验证机于1996年12月29日首飞成功,比歼10飞控系统首飞(1998年3月23日)提前15个月,试飞结论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这是以李明总师为领导的全体参研人员团结拼搏、勇于实践、严谨求实、艰苦创业的光辉业绩。
(2)根据预研项目特点,强调按新机型的研制程序,实行系统工程管理
歼8ⅡACT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高、协作广泛、风险大的高技术预研项目,李总认为在管理上需要考虑预研项目的特点,同时又必须当做一个改进的新型号,因而必须要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精神,实行科学的系统工程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a.建立明确的研制程序,共分7个阶段,明确规定了各阶段的工作项目和内容,以及各阶段研究的方法和要求。
b.按四坐标管理要求建立具体的组织管理系统,其中包括:行政指挥系统(顾诵芬),技术指挥系统(李明等),ACT系统工程办公室,计划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
c.明确技术管理和技术责任制,规定了技术责任制,技术评审制度,联合设计制度,新成品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系统文件管理制度等多种管理制度。
d.组织系统顶层文件的编写,顶层文件是整个系统预研工作的技术依据和管理依据,这是一项新的管理方法。共编制顶层文件41份,其中601所13份,618所24份,631所3份,沈飞公司1份,关于系统级的文件均由李总审批签字印发,可见其工作的细致和认真。
(3)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按精兵强将原则选用人才,强调深入现场,讲究时效地工作
歼8ⅡACT是一个跨单位、多专业、综合性很强的预研项目,其中很多部件研制项目、软件研发、台架试验和验证试飞等具有技术新、难度大、风险大、协调复杂的特点。601所是总体单位,参研单位有618所、631所、609所和沈飞公司等单位,还有很多新成品研制单位,作为项目总设计师的李明,领导这个项目是很不容易的,要求自己不但在技术上是专家,在组织管理上还要善于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既要按规定的研制程序办事,还要争取进度,采用交叉平行的作业方法,在多个阶段研制工作有一定穿插和重叠。在我们的接触过程中,我认为李总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工作,思路明确、领导有方。有很多事情都是亲自动手,如编制计划网络图,对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处理问题有明确的决策和要求,所以从上到下,大家对李总都很尊重佩服,由于他深入实际、亲临现场,因此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工作效率高。总的感受,这支技术队伍都能团结务实、拼搏进取,确实是一支精兵强将,能打硬仗的战斗队伍。
(4)坚持“质量第一”方针,重视质量管理工作
歼8ACT的二等飞行事故的教训令大家刻骨铭心,所以在歼8ⅡACT的研制过程中,李总始终贯彻“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对质量管理工作是非常认真的,经常结合实际工作,教育大家对待工作要保持清醒和冷静,决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周到细致才能万无一失。例如,他在审批由我编写的顶层文件之一《J8ⅡACT验证机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质量保证大纲》时,经过认真审查,几经修改后才批准印发,质量控制小组对参研单位多次进行现场检查,对检查结果写出书面报告,他都要认真审批后才印发。1996年7月组织开展首飞前的质量复查时,检查结束后,在9月17日,质量控制小组在601所召开了首飞前质量复查工作交流会,随后参加了歼8ⅡACT技术指挥系统工作会议,最后形成了86个问题组成的《歼8ⅡACT质量复查行动项目请示》,李总明确要求质量控制小组要加强对参研单位所列问题“归零”的质量监控。与此同时,对161厂、221厂、534厂、712厂等4个协作单位及时进行质量复查,总之,这次首飞前质量复查做到了目标明确、要求具体、问题清楚、整体落实,为保证首飞安全起到了有效的保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只有主要领导坚决支持,重视新机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而李总正是重视质量工作的典范。
李总一直重视质量管理,如1988年国家质量管理奖评审,评审组来所检查时,他亲自向评审组汇报新机研制情况,受到评审组的好评。
三、“十一号工程”原文资料复制工作(1996—1998年)
1.情况介绍
俄方自1996年8月开始陆续向中方交付技术资料,后来发现存在着大量问题:
(1)图样资料的图面质量很差,如字符和线条都不清晰;
(2)交付结果与实际内容不符;
(3)图样和文本文件技术错误很多;
(4)大量引用文件缺少。
由于我所对引进米格飞机时的资料系统比较熟悉,而苏-27的资料标识差异很大,如图样编号、附注内容等,又无相关的文件管理资料说明,所以弄清和摸透资料系统的管理问题非常困难。
1996年后,参加过米格飞机图样复制的老同志已先后退休,许多新来的设计员大多数学英语,俄语基础差,甚至完全没有学过。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作为总师的李明,要在短时间内组织领导完成原文资料的翻译、复制工作,任务是很艰巨的。根据领导布置,601所成立了“十一号工程”图样资料系统领导小组和技术资料接收小组,由李总任领导小组组长,在总师办的组织下,成立了“十一号工程”资料译名规范化工作和翻译顾问组,我参加了翻译顾问组并担任组长。因为我没有参加对俄资料谈判和接收工作,所以了解的情况只是局限在资料翻译方面。
2.在引进资料和组织翻译两项工作中,我所了解的李总
“认真研究了许可证转让资料组成概念和表述,摸清全部资料的范围、项目和体系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为与俄方谈判掌握依据。”
从我手中的一篇李总手写的“关于许可证组成的几种提法”的文章中,看出李总为掌握许可证技术文件的组成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是一项很具体的文件管理工作,从表述提法到各系统组成的具体项目内容,确实很不容易,这充分反映了李总的工作作风、能力以及他的聪明才智,对我个人来说是很佩服的。
为确保翻译发图的质量,贯彻“忠实原文,准确翻译,理解消化,技术摸透”的方针,把好翻译质量关,成立了翻译顾问组。翻译顾问组聘请了参加过米格-21复制工作的老同志和精通俄语翻译的同志,共10位,规定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俄文资料翻译和校对中的咨询工作;
(2)承担部分资料的复校工作;
(3)收集名词术语新的译意和新的词汇,并就其译名规范化进行研究;
(4)接受总师办委托的其他翻译工作任务。
翻译顾问组在完成译校任务和提高译文质量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主要包括:
(1)技术咨询和综合指导作用,主要工作方式是:
a.分工深入设计室,对设计员在翻译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面对面解答;
b.主动收集常用的名词术语、缩略语和典型例句、难句,编成翻译通报由李总审签后印发到各室;
c.解决了表面处理缩写词的技术含义问题。
在原文目录中找到了一份《飞机零件和产品的表面防护》工艺说明书,主动向李总汇报,李总要求两天内译出,全组10个人利用一个休息日完成了翻译初稿(184页约5万字),经李总审批后印发到各室使用,基本上解决了表面处理缩写词的技术含义问题。
(2)部分资料的质量把关作用(复校/校对)
a.将原来的使用维护资料全部复校一遍;
b.质量复查翻译图样56%(总数约7.6万页A4纸);
c.部分文件的校对工作。
(3)直接承担翻译任务
翻译顾问组直接参加了部分资料的翻译工作和对俄谈判的口译工作。在1998年4月底翻译顾问组撤销后,大部分成员各自在家中仍做了大量的“十一号工程”非许可证资料和常用的OCT和OCT1等技术标准资料的翻译工作,这些老同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受到总师办的表扬和设计员们的赞赏,由于李总重视老同志的作用,在关键时刻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这也是李总善于用人所长的具体体现。
四、简要体会
李总的勤奋好学、苦心钻研精神是科研人员的学习榜样,也是我衷心佩服的要点。
李总15岁参军(1951年7月),到1995年6月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4年的岁月,是他从战士到院士的成长和成功之路,这符合所有成功之士的普遍规律,即天赋+勤奋+机遇。李总的好学精神,非常让我佩服。举一例子,由于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他平时在百忙中抽时间学俄语,在1996年俄语考试时,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在复制苏-27资料过程中,他也能熟练地掌握俄语,阅读原文资料,这说明,他是一个聪明好学,并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专家。“勤奋好学”在我的几任总师领导中是有传统的,例如徐舜寿是美国留学归来的,英语功底很深,但是通过自学俄语他就能与苏联专家直接交流,而且翻译了《飞机构造学》和《飞机强度学》等教科书,到南昌出差,在卧铺车厢里半小时就能翻译一页。顾诵芬总师也是勤奋好学的名人,有人说他“洗脚时还在看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卓越的设计师,只有勤奋好学,与时俱进,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2000年9月,在沈阳召开的航空发展座谈会上,顾总在“对飞机设计工作的一些看法”发言中说:“关于专业的方面,对设计人员来说,必须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和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不学就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还说:“现代飞机的研制技术十分复杂,知识面很广,要求综合能力很强,一个技术领导或者技术尖子只有勤奋好学,博采众长,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环境,攀登新的高峰。”
李总在“为创造研制新一代新机的条件而努力奋斗”一文中明确提出:“各级领导都要认真组织力量,加强专业建设,培养人才,抓好新技术开发和质量意识的培养,对新同志,要抓基本功,抓理论联系实际,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抓601所精神的教育,抓思想政治素质修养,并努力创造让青年人脱颖而出的条件和进一步进修提高的条件。”
这些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既是他们自己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们对年轻一代航空人的衷心希望,真可谓是金玉良言和至理名言!
我的导师李明院士
章俊杰
我有幸成为李明院士的学生,是我最开心的事情,过了很久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那是1998年春天,听说李总要招博士生,我很想报名,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人有很多,名额很少,其中很多人的表现非常优秀,我觉得自己希望不大。我把自己的想法跟师傅全贵燮谈了一下,得到了他的鼓励。我找到李总说:“李总,我想作您的博士生,是否可以?”当时心情忐忑不安。没想到李总说:“可以的,你去写个申请。”语气和蔼、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