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17147400000011

第11章 常见运动型病症及运动损伤(2)

(一)按损伤程度分

按损伤程度划分,可把运动损伤分为轻伤、中度损伤和严重损伤。

1.轻伤

伤后影响机体活动在24~48小时之内,作一般治疗即可痊愈。

2.中度损伤

伤后影响机体活动在 1~2 周之内,需作常规治疗及短期康复训练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3.严重损伤

软组织损伤影响活动在2周以上,骨折、脑震荡、半月板撕裂,内脏损伤均属重度损伤,需作特殊治疗及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才能恢复正常的体育活动。

根据运动损伤的调查材料证实,轻度、中度损伤较多,普通学校体育中重伤少见,运动队中的“劳损”伤,一般不会发生在健康、快乐体育活动中。

(二)因损伤部位力量作用方向致机体解剖学结构改变的运动损伤划分

因损伤部位力量作用方向致机体解剖学结构改变的运动损伤分为拉伤、挫伤、扭伤、骨折和骨裂等。

1.拉伤

损伤力量使肌肉、韧带、关节向外延伸,致使局部解剖学结构改变的损伤。

2.挫伤

损伤力量钝力方向使肌肉、韧带、关节向内延伸(下压)引起机体局部解剖学结构改变的损伤。

3.扭伤

损伤力量方向与肌肉、韧带、关节呈角扭转外延引起局部解剖学结构改变的损伤。

4.骨折、骨裂

机体骨组织受外力作用(或病理),造成骨连贯性中断的损伤。骨裂是不完全折断。柳枝骨折是儿童骨折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按损伤部位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划分

按损伤部位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划分,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1.开放性损伤

有创口与外界相通。皮肤的擦伤、裂伤、刺伤、切割伤、贯通伤等均为开放性损伤。

2.闭合性损伤

无创口与外界相通。一般的肌肉、韧带、关节损伤均是闭合性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产生运动损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往往由多个因素造成机体损伤的结果。在一次运动损伤结果中,总有一个因素是主要的,其他几个因素则是次要的,诱发性的。因此,对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分析应该是综合性的。

(一)主观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每一个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思想上不认真,不遵守活动规则,不讲运动道德,不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活动中不按科学方法练习,技术动作不正确,超负荷(动作难度、活动强度、运动量超过身体水平)活动,心理压力大,身体状态欠佳(过度疲劳、病后、睡眠休息差)等情况,均有可能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在某些活动中,运动者没有掌握好自我保护的方法,往往成为重大伤害的主要原因,如体操练习、跳水中发生的颈部、腰部损伤。

(二)客观因素

运动时的客观条件情况不够良好,也会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1.运动环境

恶劣的天气情况(雨、风、沙、冷、热、光)、疯狂的观众、场边秩序混乱等。

2.场地设备

运动场地不平,质地太硬,场边有杂物障碍,器械不合格(次品、失修、不标准),服装不合适,护具不合格(击剑、拳击、散打等运动尤为重要)等。

3.组织安排不合理

运动量不适宜(过大),活动次序不科学(前后安排不合理),活动时间和饮食时间、休息时间不科学(饥饿时间练长跑、考试时间搞比赛)等。

4.运动对手

对抗性运动中对手过强,对手故意犯规,对手技术动作不正确等。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

一、运动损伤的特点

(1)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有很大关系。

(2)运动损伤中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多见,开放性损伤不多。

(3)运动损伤中轻伤常见,中度伤不多,严重伤极少。

(4)运动损伤多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多。

二、运动损伤预防的重点

(1)根据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有关的特点,做好专项损伤的预防。

(2)根据学校体育特点,做好轻伤,特别是手、足关节损伤的预防。

(3)做好急性损伤的治疗,防止慢性损伤的发生。

(4)科学训练预防劳损的发生。

(5)消除场地设备隐患,防止重大伤害事故发生。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为了减少以至避免运动中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煅治结合的原则。只有了解各项运动可能发生的损伤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有可能把事故程度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一)调节身体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

1.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锻炼或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使基础体温提高,深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的应激性上升,关节柔软性增大,还能调整心理状态,减少紧张感和压力感。

放松活动时指剧烈运动后通过放松活动使体温、心跳、呼吸、肌肉的应激反应恢复到安静水平,可防止在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及损伤,而且对于精神压力的解除也有很大的作用。

2.肌力训练

肌肉力量不够、协同或肌力的不平衡,常常会造成损伤。例如,在锻炼者中常见的背腰痛、腰肌劳损,多因背伸与复肌肌力比的失衡造成的。加强肌力训练,使肌群力量保持动态平衡,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有很大的作用。

3.自身保护

锻炼者还应了解和懂得初步处理运动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早期可采用温水浴、物理疗法、自身按摩等。

(二)注意环境安全

体育器具、设备、场地等周围环境在锻炼和竞赛前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钥匙、小刀、项链、耳环等锐利物品在运动时应摘下。防护器材的使用可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是如果防护器材质量低劣、不合格或已残破,其防护功能将会受到影响。

(三)科学锻炼三要素

体育锻炼的科学体系内容复杂,但其中的全面性、渐进性、个别性三要素对预防运动损伤很重要。

全面性是加强体能的全面锻炼。渐进性是指锻炼负荷量逐步增大。个别性是指锻炼项目、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

(四)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锻炼者参加运动竞赛时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胜不骄,败不馁,不做危险的动作,避免猛烈冲撞,既保护好自己,也不致他人受伤。

四、常见运动损伤及处理办法

(一)出血的处理

出血从流向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从性质上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对于出血要高度重视,如果出血过多,一般达到全身血量的 1/3时,血压急剧下降,出现生命危险。

常用的方法是抬高出血部位、加压包扎、指压止血。指压止血是针对动脉出血常用的方法,一般在皮肤表面可以找到一些动脉压迫点,在出血的部位上方,摸到动脉跳动后,用手指把动脉压在相应的骨面上。头部的压迫点在耳屏前上方约1cm处;面部的压迫点在下颌骨的下颌角1.5cm处;肩部和上臂部(锁骨下动脉)压迫点在锁骨上凹中点;前臂和手部(肱动脉)压迫点在肱二头肌内沿中点;大腿和小腿(股动脉)压迫点在腹股沟中点。

(二)肌肉拉伤

肌体的肌肉活动是体育活动中的本体原动力,肌纤维的快速活动(收缩、放松)使身体各部位产生激烈的位移,当肌纤维沿着力的方向远离肌肉的附着点,超过了肌纤维的强度,那么,肌纤维的部分或全部就发生解剖学的结构改变——撕裂或断裂。这就是一般的肌肉拉伤。

1.肌肉拉伤的症状

(1)有明确的受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压痛,肌肉活动受限;

(3)肌纤维断裂时,可有“撕裂”感,随即失去控制相应关节活动的能力;

(4)由于断裂肌肉的收缩,在断裂处可见(摸)到明显的凹陷。

2.肌肉拉伤的处理

(1)手臂、小腿和足部拉伤,用12~14℃的冷水浸泡15~20分钟;

(2)其他部位肌肉拉伤,用冰块在伤处按压10~15分钟;

(3)场地急救应用冷雾剂时,注意用量适中,无痛即止;

(4)患处外敷中草药,包扎固定,抬高患肢;

(5)伤后48小时,视病情换药、做按摩、理疗或热敷;

(6)根据病情,尽早作康复训练。练习时戴好护具;

(7)肌肉断裂伤,应当加压包扎、固定伤肢,必要时尽早手术治疗。

(三)皮肤损伤

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组成有不同的层次、各层的厚度和硬度不相同,皮肤具有弹性,损伤后修复较快,按照损伤的性质可分为擦伤、挫伤和撕裂伤。

1.擦伤

擦伤是一种比较轻的损伤,在运动中摔倒时常会出现擦伤。处理擦伤时,首先要清洗伤口,对于小面积的擦伤,可用 2%的红汞液局部涂抹,不需要包扎。大面积的擦伤,要先用消毒的蒸馏水或盐水将伤口洗净,然后再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对面部的擦伤可以用1%新洁尔灭清洗或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2.挫伤

挫伤又称撞伤,是由于皮肤受钝器打击或直接与硬物碰撞引起的闭合性损伤,大腿、小腿、腹部及头部(如滑行中两人相撞)等很容易引发生挫伤。单纯性挫伤主要表现在局部出现疼痛、肿胀、淤血、压痛和功能障碍。严重挫伤多合并某些器官的损伤,大腿挫伤严重时会发生肌肉断裂;头部挫伤常合并脑震荡和脑出血、骨折;胸部挫伤多会拌有肋骨骨折;腹部挫伤可能会拌有内脏器官(肝、脾)的破裂。

对单纯性挫伤的处理较为简单,对常见的骨四头肌损伤处理时,早期限制活动,24小时内可进行局部冷敷,然后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抬高伤肢。中期待肿胀基本消失后,可拆除包扎进行热疗、按摩和理疗,尽早活动伤肢。后期要进行一些抗阻力活动。对于严重挫伤,要先处理合并损伤,后处理挫伤。

3.撕裂伤

(四)骨折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轮滑运动中的骨折常发生在前臂、上臂等部位,其主要表现是疼痛、肿胀及皮下淤血、功能丧失(失去杠杆和支撑作用)、畸形(肢体变短、成角畸形)、压痛、震痛(在远离骨折处震动或捶击肢体时骨折部位会出现疼痛)、假关节活动及骨擦音等。

遇到骨折后,在现场要进行临时固定以便送医院处理。临时固定的目的在于减轻疼痛和病情,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避免断端损伤周围组织及血管,避免骨折的错位,便于送医院处理。

临时固定的注意事项

(1)有伤口或出血者,先处理伤口和出血及休克。

(2)就地固定,不要无故移动肢体,特别是脊柱骨折患者。

(3)固定时禁止采用任何整复手法。如畸形厉害可顺伤肢长轴方向稍加牵引。

(4)禁用裸板固定肢体,可用棉垫、纱布填垫好。夹板的长度要超过上、下两个关节。

(5)开放性骨折不可未经处理就把断骨放回体内。

(6)固定的顺序为:骨折的上下部——上下两端的关节。

(7)固定必须露出肢体末端,以便观察固定的松紧度。

(8)注意固定后上肢的保暖。

(五)关节韧带损伤

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关节韧带损伤是踝关节和指关节。单纯的韧带、关节损伤少见,多数是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复合损伤。

1.关节韧带损伤的症状

关节韧带损伤可分为拉伤、挫伤、扭伤及韧带撕裂、关节囊伤。

(1)损伤部位可发生在韧带的中段,也可发生在其附着于骨处(撕脱性);

(2)患处红肿、疼痛、局部压痛、关节活动障碍;

(3)患处关节偶有被拉开和松动现象,侧向活动时可有松动感;

(4)韧带断裂时,关节外形有变化,呈内翻或外翻状。

2.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

(1)急救程序同肌肉损伤;

(2)韧带撕脱要用手法复位,然后用棉垫绷带压缚(重伤者要用夹板);(3)伤后症状严重肿胀,疼痛剧烈、活动障碍大,宜尽快送医院进行 X光透视检查;

(4)韧带、关节损伤治疗期较长,康复练习特别重要。

(六)创伤性骨膜炎的处理

创伤性骨膜炎又叫疲劳性骨膜炎,多发生在初学轮滑运动的人中。由于过多的滑跑、跳等,引起局部骨骼产生应力性改变。其主要表现是小腿疼痛、局部肿胀、压痛(痛点局限)、后蹬或支撑痛、局部灼热感等。对于疲劳性骨膜炎的预防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运动量。

2.纠正错误动作。如蹬地时用力要合理,不要“跺”。

3.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

4.训练时要注意做好放松练习。

(七)脑震荡的处理

脑震荡是颅脑受外力打击后,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轮滑运动中发生脑震荡的常见原因是摔倒时头部着地、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如碰撞、球杆的打击)等。对于脑震荡的急救处理要注意以下方面:

1.让伤员平卧,保持冷静。

2.如果昏迷,可以掐人中、内关等急救穴位。

3.严重颅脑损伤,要尽快送医院处理。

(八)腰部损伤的处理

腰部损伤主要是有腰肌劳损、腰肌损伤、腰间盘突出等。轮滑运动中如果腰部用力不当等可发生急性腰扭伤,其常见原因有腰部负荷重量过大、脊柱超过生理范围的活动及用力不当(极度转身)等,其主要表现是局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前屈、后伸活动幅度减小)等症状。对于急性腰扭伤要多卧床休息,最好用木板床,腰后垫一小枕头,另外进行按摩、拔火罐、针灸、理疗,并可局部封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