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17145800000011

第11章 教育的核心──爱(2)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与陈景润谈论些自己的事情,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每当这时陈景润都会认真地听,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陈景润便获得了儿子的信任,他和儿子成了好朋友。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有所不同。这正是这位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陈景润和由昆欣慰地说,教育孩子要讲究灵活,要分阶段。可以说孩子的成才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教子感悟: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妈妈带着小孩子去商场,发现每次一到商场孩子就黏着要妈妈抱,怎么也不肯下来,妈妈有点不理解。有一天妈妈无意中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妈妈蹲下来帮孩子系鞋带时,突然发现自己和孩子同一高度的时候,所看到并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的热闹场面,只看到的是“一丛丛‘大腿’的森林”。妈妈明白了孩子每次进商场都喜欢抱着的要求并不是耍赖或累坏了,而是他们也同样需要欣赏,但孩子自身并不具备欣赏的高度。在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的商场里,几岁大的小孩子的眼里所能见到的不可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只能看到的是成年人的大腿在眼前晃动。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蹲”下来与孩子们“平视”,那么我们就更能读懂、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陈景润就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体察孩子的心灵的,这也是他教子的宝贵经验。

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读懂每张灵动的脸庞,你会惊奇地发现——笑脸从此灿烂辉煌。

3.情感教育法──董竹君教子

董竹君是一位传奇人物,凡在上海待过的年纪较长者,一般会知道她。

这位世纪老人原来是上海贫民区里一个黄包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后来结识了革命党人,自己设法逃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随丈夫去了日本又回到四川。可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带着4个女儿再次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留在四川的儿子后来也回到她身边)。历经艰难险阻,成为上海锦江饭店的女老板,为地下党组织做了许多工作。1951年,她率先把价值几千万美元的锦江饭店无偿献给国家。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期间坐了5年监狱,可她无怨无悔,在朋友和女儿的鼓励下,以并不太高的文化,写出了她的不平凡经历。

四川是个封建意识很浓厚的地方,她连生几个女儿,就有点被人看不起了。长女出麻疹时,她腾出一间房子,进行消毒后放两张床,日夜看护连续40多日,直到女儿完全康复。丈夫对此很不高兴,认为她不该为了一个女孩的病对其他事情全然不顾。她初到上海时生活很苦,住在—间小屋内,但她带着女儿每天把房间擦洗得干干净净,连楼梯过道也不放过。把房东乐得合不拢嘴,搬家时她恋恋不舍。她的女儿们也因此养成了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她从四川毅然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女儿的教育。董竹君的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书,她却认为必须让她们受高等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她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决心仍不动摇。这颗珍贵崇高的母爱之心,真让人感动。董竹君在上海东借西凑,又到菲律宾去招股,办起了一家纱管厂,但却在“一·二八”事件中挨了日本人的炸弹。厂务繁忙不得已,只好把3个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怕孩子们信仰宗教,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所以紧紧抓住了放“风筝”的线。每逢周末、假期,就给她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要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开朗和热爱自然的情操。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

一次,(1931年7月)鲁迅先生在环龙路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4个女儿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特别是最后两个孩子还是小学生,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排乖乖地听着。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

有一次她带一个女儿去观看苏联电影《伏尔加河船夫曲》,当见到破衣烂衫的船夫们驼着背、弯着腰、低着头,肩负手拉一根粗绳,拖着大船沿着河边艰难行走,嘴里哼着凄婉悲壮的船夫曲时,母女俩都深受感动,在回家的路上,她们也禁不住学着哼唱起来。后来,这个女儿成了一名音乐家。

教子感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是的,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无邪的,犹如一张白纸,而他们的感官世界又是非常的直接的,你对他好,他就接受你、喜欢你,乐意和你亲近,愿意听你的话,所以,要赢得孩子们的心,首先你要爱孩子。董竹君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让孩子们深受感染。

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些孩子,父母文化不高,但他们却往往表现出超常的毅力、耐心、宽容和忍耐,并且在很多领域作出了杰出成就,令其他父母羡慕不已。是什么动力在促使他们做出成绩?是什么力量在他们身上流淌?毫无争议,是情感的动力,是爱的力量。

因此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唤醒他们身上沉睡的爱的情感。

4.包容谅解法──甘地所受教育

甘地出生在一个名叫博尔本德尔的小藩王国,他的父亲拉姆是该国的宰相,父亲娶了5个妻子,甘地是较小的妻子的孩子,他从小就过着奢华的生活,任性且爱撒娇,性格偏执,虽然他对父母和兄长十分顺从,但是,他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批评,马上就会哭鼻子。因此,“受批评”便成了少年甘地最为害怕的事情。

甘地的父亲公务繁忙,且子女众多,少年时期的甘地就这样因疏于管教,而迅速染上了烟瘾。随着烟瘾的逐渐增大,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零花钱,后来,甚至发展到偷兄长和家里的钱买烟抽的地步,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渐渐地,他觉察到这种偷别人的钱度日,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他就觉得无地自容,内心痛苦极了,甚至他还想过用自杀的方式来向家人谢罪。最终,他还是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便把自己的整个堕落过程写在了信笺上,并鼓足勇气交给了父亲。这时,他的父亲正因旧病复发,卧病在床。甘地以为,父亲这次肯定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然而,事实却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当他的父亲看完信后,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甘地,一言不发,父亲的心情显得十分沉重,两行热泪瞬间滚滚落下,湿了信纸,使字迹模糊起来。接着,父亲便迅速地把信撕碎了,这时父子俩都禁不住哭出声来。甘地是个明事理的孩子,他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父亲了,从此,便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后来,他通过积极进取,还成了印度民族的英雄,他带领印度人民赶走了英国统治者,获得了民族的独立,成为印度人民心中永远的“国父”!

每当“圣雄”甘地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总会感慨万分地说:“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从来不犯错误的。但是,当孩子犯下了错误以后,做父母的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加以管教呢?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皮鞭”和“拳头”是最佳的解决办法,殊不知,皮鞭不知打断了多少条,拳头上都磨出了老茧,不光于事无补,反倒增强了孩子的“抗击打”能力,另外还挫伤了孩子们脆弱的身心,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子方面,我们不妨学一下甘地的父亲,以宽容的泪水来教育孩子,既动情地说服了孩子,又激励了孩子不息的上进心,岂不是事半功倍?

教子感悟:

有这么一则故事: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弟子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就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现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可想而知,犯了错误的弟子在老师傅的关心下被教育了,这种宽容教育比惩罚教育更胜一筹。圣人都会有错误,何况是天真无邪、心智、思想都不成熟的孩子呢?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情感,它不光能像春风一样融化冰封在孩子心中的不良块垒,还能在孩子心灵的湖面上催开花朵的美丽。宽容,是一种关于教子的双赢艺术,当你的孩子不慎犯下错误时,你若能以一颗宽容的心胸去感化他,就等于在孩子的心间播下了一粒光明向善的种子,只要假以时日,它定能抽芽绽蕾,结出伟大的果实!

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对家长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5.行为影响法──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的教育

张炳慧是已故韩国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匹兹堡大学历史硕士、乔治敦大学历史博士、夏威夷大学教授,在美国创办了英韩双语教育,如今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她出生在韩国一个名声显赫的富足家庭,19岁的时候,她向父母宣布:“我不要你们一分钱,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美国完成学业。”于是,青春年少的她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远赴他乡开始了独自在美国的艰难求学生活。

张炳慧来到美国,看到很多留学生因为生活的艰难而做出了越轨的行为,而她始终牢记着父亲的一句话,那就是“行动靠自觉”。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满手的老茧让人不能相信她竟是韩国名门的小姐。她就这样坚持着,不仅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大学的教授,而且也遇到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

在美国留学的生涯里,张炳慧的那场恋爱充满了冒险和牺牲。她爱的这个男人是3个孩子的父亲。与其说,这是一个需要爱的男人,不如说这是一个需要爱的家庭。天性善良的她完全被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震动了,她的内心完全被母性的力量推动着。“真不能想象一个男人带着3个孩子是多么的艰难。”由于孩子们的父亲工作繁忙,这些孩子不得已经常托付给别人带养,过着动荡的生活。

本应是花前月下的恋爱,张炳慧这里却变成了一次次爱的奉献,3个孩子对她表达出了比父亲更强烈的依恋。每次,约会结束时,3个孩子都紧紧拉着她的裙子,不让她走。她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抹去孩子们渴盼她的目光。“正是因为这3个孩子,我才下决心同他结婚。如果我舍下这3个孩子,我的心里将会永远有一块放不下的石头。”几乎是带着神圣的使命感,她像圣女一样迈向了婚姻的殿堂。

从张炳慧戴上结婚戒指的那一天起,她也成了3个孩子的母亲,承担起繁重的养育责任。这真是比打工留学更为艰苦的人生里程。摆在她面前的不仅是孩子们日常起居带来的繁琐家务,还有更为难以应付的教育问题。要知道,那时的她还只有20多岁,对家庭生活一无所知。这么年轻的她要面对新婚的丈夫和年幼的2个女儿1个儿子,这巨大的挑战不是能用婚礼上的鲜花来驱散的。

由于3个孩子从小失去了母亲,又经常被托付给别人带养,他们对新诞生的家庭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3个孩子不懂得互相谦让,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他们任性而散漫,对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二儿子,因为是早产儿,并且小时候受到过心理刺激被心理医生告知精神上有创伤。面对这无边的困境,她真是陷入了绝望。这时候,她终于明白了父亲以前对她说过的话:“所谓养育孩子,并非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那么简单。”

从来不服输的张炳慧又想起父亲的一句话:“无论你多么小,都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就一定要把它承担起来。她下决心成为这3个孩子的良师益友。尽管她做了种种准备,但是心里还是十分紧张。3个小家伙看上去是小不点儿,但是个个人小鬼大,大女儿爱丽丝甚至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婆婆”。

第一天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就给她来了个下马威。她把碗碟放在桌子上,刚转身就听到碎裂的声音。原来是大女儿爱丽丝和儿子彼得把碗和盘子拿起来往地上摔。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自己可怜吗?”孩子们想不到她会这么问,全愣了。看到3个孩子点点头,她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爸爸可怜吗?”大女儿爱丽丝回答:“爸爸也很可怜,妈妈那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我们。”她又问:“那么我呢?”孩子们含着泪水说:“和爸爸结婚后,要照顾爸爸和我们,你也很可怜。我们全家都是可怜的人。”说到这里,她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们一起哭了起来。“是啊,我们都是可怜的人,可怜的人在一起要更加珍惜生活,对吗?我们要努力在一起,变成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