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17144600000011

第11章 于 辉

于辉(1915.5—1998.5),江西上犹人,太原民航修理厂(现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太航)首任厂长兼党委书记;国营峨嵋机械厂(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成飞)首任厂长;湖南航空工业局局长兼局党组书记。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指导员、巡视员。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并随贺龙领导的二方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陕甘宁边区独立二营政委、独立三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9师358旅直属政治处主任。1939 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三大队教导员、抗大五分校政治处主任、苏北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以及新四军第三师和东北野战军团政委、第四野战军第39军后勤部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民航局华北办事处副政委,1951年7月任太原民航修理厂政治委员,1953年1月任国营第221厂(现中航工业太航)厂长兼党委书记。1956年5月任国营峨嵋机械厂筹备组主任,1959年4月任厂长。1961年3月任国营湘江机器厂(现中航工业南方)厂长兼党委书记,1970年7月任013基地主任,1974年7月任湖南航空工业局局长兼局党组书记,1977年任湖南省国防工办副主任,1978年7月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曾任四川省省委委员、湖南省委委员。1982年12月离休,1998年5月去世。

随着中国民航和航空工业的创立,于辉毅然投身到航空工业建设中。1950年11月起,军委民航局华北办事处副政委于辉奉命将天津小孙庄仓库存放的全部航空器材设备迁往太原。1951年1月8日,军委民航局正式决定,在太原大营盘火柴厂旧址建立机械修理厂,由副政委于辉领导建厂工作。机械修理厂于1951年1月15日动工兴建,4月25日胜利完工,历时100天,高速度地完成了建厂任务。1951年5月1日,太原民航修理厂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1951年7月,军委民航局转发总政治部命令,任命于辉为政治委员。1952年5月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联合发文,将民航修理厂所辖天津、上海、太原三个修理厂的人员、设备、资产等原封不动地拨交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以增强航空工业的基础。1953年1月修理厂更名为国营第221厂,于辉改任厂长兼党委书记。1953年,工厂从发动机修理转向航空仪表测试设备制造,并取得新的突破。同年第四季度,航空工业局做出了将221厂改建成航空仪表厂的决定。

1953年初,航空工业局向工厂下达了制造航空仪表测试设备的指令,制造高压配重试验器、低压配重试验器、转速表试验器、仪表玻璃切割器、八面水银柱5项任务。于辉亲临现场指挥,经过全体员工的大胆探索,通力协作,努力攻关,仅以半年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这5项新品任务。

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一年半时间里,在于辉的带领下,该厂先后快速试制出五项航空仪表试验器和各种液柱压力计,试修了新式航空电动地平仪,制造出各种压铸模,试制并生产仪表小轴、宝石轴承、游丝等。全厂职工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技术和管理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块航空仪表———空速管和磁罗盘,这一成就被朱德副主席称赞为“马槽里飞出了金凤凰”。

1954年2月,在工厂召开的第一届技术人员专业会议上,于辉做了《搞好新品试制工作,坚决完成国家计划》的报告。这次会议为保证工厂实现从修理到制造的转变和顺利完成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批航空仪表及今后的新品试制任务,在思想上、组织上、技术上和管理制度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3月航空工业局做出决定,南京的221 分厂将于当年四季度迁太原与工厂合并,以及在此之前,1953年6月航空工业新建12个工厂之一的432厂(即后来的国营峨嵋机械厂)开始筹建,为两厂分家做准备工作。对此,工厂组成了“分家与合厂”联合委员会。1954年3月初,于辉带领工作组乘车南下,到国营第320 厂(现中航工业洪都)与吴继周厂长商谈关于派实习生去该厂学习教练机修理技术和生产管理业务的计划,并达成有关飞机厂协助432 厂开展修理生产准备工作的协议。1954年8月,航空工业局派工作组到太原与工厂党委共同圈定两厂分家人员名单和器材、设备、财务等分配细节。两家分厂之后,于辉调任432 厂厂长,开始了新的建厂创业。

1955年2月,于辉与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副局长范铭等会同4名苏联专家,踏上重选厂址筹建歼击机制造厂的征程。经筛选比较,最后确定在成都市西郊黄田坝地区建厂。同年7月,得到国家计委和建委的批准。筹建人员陆续来到成都,在泡桐树街51号建立筹备处,于辉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川地区新厂筹备处主任。1956年5月4日,二机部指示,新歼击机制造厂为国营第132厂(现中航工业成飞),于辉任新厂筹备组主任。

1957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央精神,适当调整航空工业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决定工厂推迟建设。于辉一方面组织筹备组几百名干部职工学习党的文件和部里的决定,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一方面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外承接汽车、电器修配等业务,同时生产一些制糖离心机、煤气机、电动机等民用产品,为国家创造了80多万元的财富;组织职工完成了成都市区至黄田坝的简易公路和电力、电讯线路的修建任务。另外又着手组建工业干部学校,为工厂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于辉把主要精力用在新厂的筹建工作上,从厂址的选择到详细勘探及水文、气象、交通、资料等的搜集都亲自参与。他还带领筹备组的干部在机场周围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尽量解决职工生活上的困难。

1958年10月18日,国营峨嵋机械厂破土动工,数千名建设者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于辉在庆典大会上讲了话,成都市市长米建书为厂区第一个工程———7号厂房破土剪彩。同时破土的工程还有4号、10号、16号、2 号厂房。第一批厂房的开工,标志着峨嵋机械厂正式诞生。1959年4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任命于辉为厂长,他带领广大职工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激励和鼓舞下,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73天就开工了34个项目近14万米2,9个月内7个厂房、21栋宿舍基本竣工并交付使用。

于辉组织干部职工贯彻“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的“三边”方针,在大干基本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技术准备。1958年10月,工厂基本建设刚刚破土,就接到一机部下达的任务:要求在1959年4月基本完成厂房建设的同时,仿制“东风102”号飞机(即歼6),当年交付5架。于辉组织了以当年分配进厂的9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为主成立了生产准备办公室,并派人到国营洪都机械厂学习飞机制造工艺,搜集技术资料,加速生产准备工作。正当工厂克服了重重困难,试制“东风102”号飞机尾翼时,试制任务被取消。工厂按指示把精力转移到仿制“5079”产品(又名75号机,战术导弹)任务上来。就在“5079”开始装配时,1961年7月国防工业北戴河会议决定停止仿制“5079”产品,工厂奉命停产,集中精力转入“东风104”号机(歼5 甲)的测绘试制。

在积极进行生产准备的同时,工厂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企业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计划、生产、人事、经营等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委集体讨论,做出决策;同时调整充实管理机构,增设管理科室和车间,满足试制产品的需要;逐步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对工厂的试制生产和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于辉还注重对职工的培养,在师资少、条件差等困难形势下,仍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为工厂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1年3月于辉调离峨嵋机械厂,先后任国营湘江机器厂厂长兼党委书记,013基地主任,湖南省航空工业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82年12月离休,1998年5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