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专家篇
17144500000038

第38章 吴大观 航空发动机专家

吴大观(1916.11—2009.3),江苏镇江人,航空发动机专家,优秀共产党员。1937年进入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2年毕业后,就职贵州大定(今大方)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技术员。1944年在美国莱康明发动机厂、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等企业学习。1947年回国到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广州分厂做筹建工作,后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讲师。1948年奔赴解放区石家庄,在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工作并参加了对北平的接管。1949年调重工业部,任航空筹备组组长,后任航空工业局科长、处长。1957年他奉命赴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组建发动机设计室,任主任。1961年被任命为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1972年后任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党委常委、副书记,沈阳黎明发动机厂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底调任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副厂长兼设计所所长。1982年后任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顾问。2009年3月因病去世。

1937年,吴大观从扬州中学毕业,进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在湖南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机械系学习,学校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大。由于昆明受到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他痛感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空军和航空工业,必然落后挨打。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思想的感召下,经过多方努力,他最终得到当时担任航空系主任的王德荣先生同意,转读航空系。

1942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吴大观,带着新婚妻子,走进了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厂——地处贵州大定(今大方)县羊场坝的“航发厂”。1944年夏天,“航发厂”确定了一批赴美国培训的名单,吴大观榜上有名。在美国,他先后去了几家工厂。在最后一站的美国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他第一次看到了喷气发动机的生产。1947年,结束了学习,吴大观回国。他当时唯一的愿望是把在美国学到的技术贡献给祖国。回国前,他把仅有的钱用来买了书籍、资料,他想的是这些资料回国以后是要用的。

1947年10月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任讲师期间,他结识了宋硕、李学智、赵树林、樊恭然等同事,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他跟着他们参加罢课、罢教、反内战、反饥饿活动,并被推选为教联会主席。1948年的暑假,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吴大观携家眷辗转到了当时已经是解放区的石家庄。

在石家庄,吴大观成为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的工作人员。1948年11月8日党中央决定把接管平、津的任务交给华北局,12月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的接管队伍出发了,在这支队伍中,就有吴大观。1949年11月重工业部成立航空工业局筹备组,吴大观担任筹备组的组长。吴大观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批政府官员,他那时想得最多的是,我们应该自己设计发动机,不能满足仿制成功。

1956年,航空工业局调吴大观到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组建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开始设计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发动机。在此期间,吴大观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型喷气发动机——歼教1喷气教练机用喷发1A发动机。

在新中国第一代航空科技人员和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干部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210天的奋战,终于在1958年6月把4台新发动机(代号:喷发l)试制出来,然后通过了20小时的长期试车合格,送到了沈阳飞机厂装机。7月26日,装有中国人自制的喷气发动机的飞机(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初战告捷,给了吴大观很大鼓舞,坚定了他坚持走自主创新路子的决心。

1961年8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设计研究所成立,吴大观担任技术副所长,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主持第二设计研究所的发动机研制工作和试验基地的建设。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索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的新路子上。在此期间,吴大观参与领导研制了涡喷7甲(815甲)、涡扇5(61F)和涡扇6(910)等发动机型号。1977年,引进斯贝发动机需要技术领军人才。吴大观在年底离开沈阳发动机所,到西安航空发动机厂担任技术副厂长兼设计所所长。在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工作中,当试制进入总装试车阶段时,他任现场总指挥。1980年初,吴大观任该发动机部件强度考核和整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考核的中方技术负责人,带领20多人的队伍,将航空发动机厂生产的3台合格发动机,拿了2台在英国作试验、考核。在考核中,完成了高空模拟试车、零下40℃条件下起动试车,以及六大部件的强度试验、寿命试验、6000个循环的疲劳强度试验,结果都符合技术要求。双方代表签署了考核成功的文件。回国后,吴大观组织编写了11册有关试验的资料。涡扇9发动机的制造成功,使中国在20世纪有了一台推力适中的加力涡扇发动机,填补了一项我国航空工业发动机的空白。

1982年,吴大观按照组织安排,到航空工业部科技委担任了常委。脱离了一线繁忙的工作,他并没有闲下来。经部领导批准,他组织编写了《涡喷、涡扇发动机通用规范》及《涡桨、涡轴发动机通用规范》。以后又组织编写了“航空发动机研究发展管理规定”。这些工作为使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与国际规范接轨发挥了巨大作用。1985年12月,包括吴大观在内的9位在发动机科研方面有较长经历的同志,联名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写信陈言,提出对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观点和建议,获得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1987年,吴大观组织编写了2000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三分册:《2000年中国航空动力》。

在航空工业科技委工作的20多年中,吴大观在各种刊物上共发表了60多篇文章,同时还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接受培训的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和干部讲课。他不仅对他们讲发动机方面的知识,还对他们介绍多年来在发动机研制中存在的问题,讲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吴大观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生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从20个世纪50年代起,他坚持每月上缴100元党费,直至去世前,累计缴纳党费11万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要求家人将一生储蓄的一半——10万元用于缴纳党费。他表示,自己所缴党费对于党的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尽自己所能多做一点儿贡献。他一生用行动实践“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的人生格言。为救济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吴大观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表示对失学儿童的一片爱心。他向大学、中学母校以及社会慈善机构捐款总数超过20万元。

吴大观被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曾兼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动力分会委员,辽宁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吴大观1990年获国家级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授予航空航天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定为暂不离退休的专家。2009年7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