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线序曲
17144100000016

第16章 中心代有人才出

———014中心人才培养札记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014中心(简称中心)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使这个原来科技人员不多,以仿制产品为主的单纯科研单位,发展为今天集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机载武器系统研究发展中心,先后3次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有重大贡献单位”。

跨世纪意识与跨世纪工程

中心原党委书记史忠民同志有一个观点:要真正把人才培养作为跨世纪发展工程来抓,领导者必须要有跨世纪意识,只有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抓人才培养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使命感和危机感。他回忆说,1986年,中心对科技人才的状况用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看到了“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层”,对于跨世纪发展工程,要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于是提出了“‘七五’培养,‘八五’上岗,‘九五’接班”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和目标,制定了“政治上加强教育,业务上加速培养,工作上齐抓共管,使用上不拘一格”的具体措施。党委副书记徐华岭向我介绍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既然是工程,就要按照系统工程全方位抓,全过程抓。中心坚持两年召开一次青年培养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各基层单位人才培养的经验;制定了《中心人才工程实施细则》、“人才培养奖”实施办法等12个有关人才培养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奖励政策。把长远目标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年有实施计划、季有考核重点,将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层层落实到各研究室、各班组直到课题组,贯穿到日常工作之中,狠抓落实。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这项跨世纪的工程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中心已培养出青年研究员5人,青年领导干部90多人,中青年技师7人。做到各重要科研、生产、技术岗位都有青年骨干挑大梁,各基层班子都有2至3名青年领导干部,青年接班队伍已基本形成。

“国家队”意识与“三高”人才培养

中心主任李立坤认为,我们中心是国家主要的机载武器研究发展中心,我们的水平就代表着国家水平,我们的竞争对象是世界上的科技强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关系国家安危,关系民族兴衰;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要有“国家队”意识,就是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盯住世界科技高峰,培养出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又红又专的“三高”人才。

1994年,中心就制订了《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及实施办法》,加大了“三高”人才培养的力度。这几年,他们在“培”字上做文章,通过自培、送培、联培、带培的办法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充分利用中心已有的三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条件,每年招收3至4名专业急需的研究生;还自己办了三期短期培训高研班;每年选送一批青年科技骨干到高等学府攻读定向研究生和博士生,把人才培养的起点定在与国际相关先进科技接轨的基点上,制订了选送青年科技骨干到国外留学的计划。到目前为止,已有7名科技骨干人员从国外学成归来,有100多名青年科技骨干到国外从事学术交流、考察和培训。他们与北航、西工大等高等院校联办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和清华大学联办工业工程管理班,先后有90人毕业;另外,采取专家带助手、高师带高徒的办法,培养本专业领域的后备高级技术人才,签订培养合同。协议签订后,每季一检查,半年一考核,年终一讲评,并设立“中心人才培养奖”,对达到标准的给予奖励。现在这样的培养协议已签订了90份。

党委书记李红旗说,我们培养“国家队”,不光科学技术要上水平,思想道德也要上水平。只专不红,只红不专都代表不了“国家队”。多年来,他们重点强化青年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培养,促进了青年的全面成长。近几年就有193名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287名青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430人次获“中心标兵”、“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中心的孩子早当家”

在014中心,不论你走到哪个部门或哪个研究室,你都能发现“中心的孩子早当家”,中层干部中,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53%,其中担任党政正职的占45%,担任处级正职占60%。在一线,92名青年担任了主管设计师和主任设计师,有180名青年担任了课题组长或班组长,分别占50%和80%。

实践造就人才。这几年,中心把型号研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考核型号研制任务完成好坏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奖励、成果评定、晋升职称联系在一起,大胆地给青年人压担子,尽快推上关键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中心规定,每一个重点型号都必须有青年人参加,落实到每一个课题,有1名青年担任课题组的正副组长;1992年以来,在青年参加的课题中,有405项获奖,其中青年作为负责人的有212项;同时,每年还选配一批青年担任型号主管设计师和副主任设计师;给从事型号研制工作的老专家配备助手;选派青年参加大型重要的学术会议;这些措施,使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做到完成一个型号培养出一批人才,科研成果与人才成果双丰收。

中心还特别注重为青年成才提供实践舞台。最受青年欢迎的是每年拿出5万至10万元,设立“青年科研基金”,用于支持青年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自选课题的研究。近几年,青年人自选课题近200项,完成了50多项,通过独立地走完课题研制的全过程,既增长了青年的知识,又增强了他们接受重大课题研究的信心和能力;中心还设立“优秀青年成果奖励基金”,鼓励青年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成果竞赛活动,近两年,就完成“五小”成果300多项;另外,每年举办青年优秀论文交流活动,为青年人创造自我锻炼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近两年青年共撰写学术论文及技术报告500多篇;青年在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近百篇;平时,坚持为青年举办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成才竞赛活动,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科技外语竞赛”、“青工技术比武”等,通过这些实践锻炼,涌现出了一批业务尖子和操作能手。

要让青年早当家,就要为青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家”。中心为青年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生活环境,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中心主任任副组长的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和主管人事教育的副主任主抓人才工作,把青年培养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各个部门,始终把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集中资金搞大福利,重点解决青年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物质文化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中心,凡够晚婚条件的青年职工结婚都有房住;博士研究生夫妻两地分居的,其配偶调入中心工作,为青年成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事业发展无穷尽,人才培养无止境。中心副主任吕邦正说,人才培养是一项持久性工程,不能一劳永逸。面向21世纪,中心又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规划,到“九五”末,培养硕士研究生200名,博士研究生25名,培养国内知名专家5名、省部级知名专家20名、高级管理人才20名、高级科技人才70名,以形成全方位的能担当跨世纪发展重任的青年骨干队伍,推动中心成为高科技、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产业集团。

(1999年发表于《航空政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