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林王被废黜之前,王晏的堂弟、御史中丞王思远对王晏说:“你帮助别人做事,那个人信任你或许是出于权宜之计,只是不知道你将来怎么自立!如果你现在自杀,还可以保全门户,给后人留下好名声。”王晏说:“我正在喝粥,没工夫听你说这些。”
明帝即位后,拜王晏为骠骑将军。王晏把子弟们叫到一起,对王思远的哥哥王思微说:“那时思远劝我自杀,要是听了他的,还有今天吗!”王思远接过话头说:“我的见解依然有效,现在去做,尚为时不晚。”王思远知道明帝外表上虽然厚待王晏,其实内心已经开始怀疑他,便乘机说:“不知你察觉到了没有,现在事情逐渐有些不正常?人们大多拙于谋算自己而巧于谋算别人。”王晏没说话。王思远离开后,王晏叹息着说:“世界上竟然有劝人死的人!”10天后,王晏被明帝诛杀。明帝听说了王思远的那番话,没有定他连坐的罪,还提升他为侍中。
王晏的另一个表弟阮孝绪也预见王晏必然败落,所以王晏几次到他家,他都躲着不见。一次吃酱,他觉得味道很美,得知是王晏家送的,便吐了出来,剩下的全部倒掉。王晏被杀,人们都为他捏把汗,他说:“是亲戚又不是同党,怕什么!”最后他也免于罪责。(《资治通鉴》卷141)
尊人伦守天道
东晋袁悦口才好,擅长游说,论述道理也很精辟。最初在谢玄那里当参军,颇受礼遇。后来遇到父母丧事,在家守孝,除服后返回京城,随身只带一部主要讲述谋略杀伐的《战国策》。他对别人说:“年轻时读《论语》《老子》,后来又看《庄子》《周易》,里面讲的尽是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能增长什么本事?天下重要的书,只有《战国策》。”到了京城后,游说会稽王司马道子,受到了特别亲切的款待,几乎扰乱了朝政,不久就被孝武帝杀了。(《世说新语·谗险》)
唐朝玄宗时,安禄山起兵造反,攻到河南,俘虏了御史中丞卢奕。卢奕大骂安禄山,数落他的罪恶,环顾四周,对叛将们说:“凡是做人,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顺理什么是悖逆(凡为人当知逆顺)。我死了不失节操,又有什么可遗憾的!”(《资治通鉴·卷217》)
张巡招募义军守卫雍丘,原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安禄山,带领叛军围攻雍丘。张巡命令郎将雷万春出面答话。叛军放箭,雷万春脸上中了六箭,居然一动不动。令狐潮疑心对方是木头人,派人打探,方知是真人。便对张巡说:“从雷将军身上知道阁下的军令如此之严,然而我军强盛,你又怎么能够改变天道呢?”张巡答:“你连人伦都不懂,岂能懂得天道(未识人伦,焉知天道)!”(《资治通鉴》卷218)
苏威的分析
隋朝时,炀帝亲征高丽,礼部尚书杨玄感趁机造反。炀帝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得知这一事变大为惊恐。他招来纳言苏威,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恐怕要成为祸患了。”苏威说:“能够辨别是非、判断成败的人才可以说是聪明(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杨玄感为人粗疏,不必为他的谋反而担心。应该忧患是,恐怕这次谋反会成为动乱的引子。”后来,杨玄感失败被杀,而隋朝的天下就此也陷入了动乱,终至灭亡。(《资治通鉴》卷182)
文治和武功的效用
唐太宗宴请群臣,席间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从前我受命专门负责征伐,民间便有了这个曲子,虽然缺少文德的雍容,但功业却由此而成,所以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海内,哪里是文德所能够比拟的。”太宗说:“平息混乱局面靠的是武功,坚守已有成果就要靠文治了,文治和武功的效用,各自随着时代的需要而转移(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你说文不如武,这话不对!”封德彝磕头谢罪。(《资治通鉴》卷192)
冰山
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她的堂兄杨国忠被任命为右相,兼文部尚书。有人劝进士张彖(tuàn)去进见杨国忠,说:“只要能够见到杨相,富贵立等可取。”张彖说:“你们倚仗杨右相如同泰山,我以为他不过是冰山罢了!一旦光明的太阳升起,你们能不失去依靠吗!”遂隐居嵩山不出。(《资治通鉴》卷216)
物反常为妖
唐朝代宗时,陇右节度使朱泚进献在一起哺乳而互不伤害的猫和鼠,以为祥瑞;常衮(gǔn)率领百官祝贺。唯独中书舍人崔祐甫不参加祝贺,说:“事物反常即为妖孽(物反常为妖)。猫捉老鼠乃是天职,如今猫鼠同乳,实为妖孽,有什么好祝贺的!应当告诫执法官吏中不察处贼奸的人和边防官吏中不抵御敌寇的人,以顺应上天的意志。”代宗表扬了他。(《资治通鉴》卷225)
最大的不祥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了款待即将来朝拜的义武节度使王都,打算开辟一块球场。邺都副留守张宪提醒道:“那个地方有一座祭坛,是前年陛下即位之处,不能毁掉,请在行宫的西边建球场。”后来庄宗下令拆掉祭坛。张宪对宰相郭崇韬说:“这个坛是当今皇上用来礼拜上帝的,是开始受命于上天的地方,怎么可以毁掉呢!”郭崇韬把这件事告诉了庄宗,庄宗立即下令拆除祭坛。张宪私下对郭崇韬说:“忘记上天,背叛根本,不吉祥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忘天背本,不祥莫大焉)。”(《资治通鉴》卷273)
小结
分清是非并不难,特别是对学历普遍较高的公务员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很多事情是明摆着的,诸如清廉与贪腐,浪费与节俭,懒惰与勤奋,清谈与实干,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几乎用不着辨析。然而不少人就是明知故犯,作出错误选择。对于这种现象,孟子举过这样的例子:夜深人静,睡不着觉,此时良心萌发,想想自己所作所为,很有些悔恨和自责,可是到了白天,善心便被抛到一边去了。这样反反复复地泯灭,善心便越来越少,到最后便不知廉耻,跟禽兽差不多了(《孟子·告子上》)。怎么办?从思想上说,只有一途,就是把放纵了的良心再收回来,所谓的“求放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唯有学习。
(二)学习
要义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学习是为了找回失落的良心,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这是从修身养性来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然,学习绝不仅仅只是涵养人性、修复德行,它的内容要大得多。在孔子那里,学习具有多重功能,除了前面说过的“知者不惑”,即通过增长智慧来摆脱迷惑的困扰外,还有“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学习使人眼界开阔,摆脱孤陋寡闻;“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书达理;“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习而有宽裕的时间、精力,就去做官,在这里,学习是做官的前提条件;“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通过学习当上了官,自然就有了收入。
放在今天,学习的范围更广泛,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故事
功课
楚国君主楚庄王命令大夫士亹(wěi)做太子的师傅。士亹推辞说:“我才能不够,不能使太子受益。”庄王说:“您的道德足以使太子受到教诲。”士亹仍然推辞,庄王坚持己见。
士亹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下来。但毕竟信心不足,便去找素有贤名的大夫申叔时请教。
申叔时从教材谈起,说:“太子的功课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春秋典籍,使他懂得扬善抑恶,以端正他的心地。先王世系,使他知道有德者被颂扬、失德者遭贬损,以制约他的行动。《诗经》,使他知道彰显德性,以开拓他的志向。礼义礼法,使他懂得上下尊卑,以明确他的位置。音乐,使他感受五音和谐,以陶冶他的性情。法令,使他了解百官职事。治国的名言警句,使他了解治国的道理。史书,使他明白兴衰成败的规律。先王训诫,使他明白事理,这些都可以加强他的道义感。”
士亹数了数,一共9门功课。
申叔时接着说:“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如果他犯了过错不知改正,就要运用文学借助事物来教育他,使周围的人以身教来带动他。在这个基础上,用各种道德规范来引导他,同时还要教他文学和武艺。如果做了这么多还不能造就他,那你这个师傅就不要当了。”(《国语·楚语上》)
点燃蜡烛
晋国君主晋平公对乐师师旷说:“我很想学习,但今年已经70岁了,怕是迟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
晋平公白了他一眼,不满地说:“哪有臣子戏弄他的国君的?”
师旷眼睛看不见,说:“盲臣哪里敢戏弄国君!我是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效果如同早晨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效果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效果好像蜡烛发出的亮光。在烛光中行走与在昏暗中摸索,哪一个好呢?”
晋平公点头道:“说得好!” (《说苑卷三·建本》)
人不可以不学
晋国执政大夫范鞅出使鲁国,在与鲁国大夫的交谈中提到两座山,一座叫具山,一座叫敖山。
对方回避山的名字“具”和“敖”,代之以所在地的乡名。
范鞅问:“不是叫具山、敖山吗?”
对方回答说:“这两个字是敝国先国君献公、武公的名字,应该避讳啊。”
鲁国从前的国君鲁献公叫姬具,鲁武公叫姬敖。
范鞅回到晋国,逢人便讲:“人不可以不学习。我到鲁国去,张口就说鲁人所避讳的两座山的名字,让人见笑,就是因为我在学习上有欠缺。学问对于人来说,好比大树上生长的枝叶,大树枝叶繁茂,才能够给人带来阴凉,更何况是君子有学问呢?”(《国语·晋语九》)
给竹竿装上尾羽和箭头
那时,子路还不是孔子的学生,经常去孔子的学校捣乱。
孔子问子路:“你有什么爱好?”
“长剑。”子路答。
“我问的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说,“我是问,以你现在的本事,如果再加上学习,谁还能比得过你呢?”
子路瞥了孔子一眼,反问:“学习有什么好处?”
孔子说:“君主如果没有直言相劝的臣子就会在治政上失误,士人没有相互切磋的朋友就会在道德上出错。驯服狂野烈马不能没有鞭子,矫正强弓硬弩不能没有器具。木材只有经过墨绳取线才能锯成直正的木料,人只有经过教育的途径才能成为人。只有学习能够解决长期存在的疑惑,人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做,能不成功吗?”
顿了顿,孔子加重了语气说:“诽谤实行仁爱的人,诋毁追求学问的人,是接近造孽的行为。总之,要想成为君子,绝不可以不学习。”
子路还是不服气,说:“南山上野生的竹子,没见谁侍弄它,却长得直直的,砍下来当箭使,能够穿透犀牛皮,我问你,南山上的竹子向谁学习了?”
孔子说:“不错。然而给竹竿的后面装上尾羽,前面再装上磨得尖尖的箭头,这样的箭不是能够射进得更深吗?”
子路恍然大悟,拜谢说:“接受先生教诲。”(《孔子集语·劝学》)
学习是生命之源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是孔子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一次,孔子对他说:“孔鲤啊!君子不可以不学习,也不可以不修饰。君子在见人之前一定要修饰,不修饰就是忽视自己的容貌,忽视容貌就是不尊敬人,不尊敬人就是不讲礼义礼法,不讲礼义礼法就不能在人世间立足。
“一个人,远远看上去容光焕发,那是修饰的结果;近前相接触,发现他很聪明,那是学习的结果。譬如一个水塘,四周的雨水流进去,蒲苇生长茂盛,但站在高处望一眼,就知道这里并
不是源泉。”(《孔子集语·劝学》)
学习第一
孔子说:“可以使人整天去做却不疲倦的,只有学习了!身躯伟岸不足以使人钦慕,孔武有力不足以使人畏惧,祖先功业不足以使人赞美,血统高贵不足以使人称道。然而可以闻名四方从而彰显于诸侯的,只有学习了!诗曰:‘不出过错不昏庸,遵从祖制有遗风。’就是因为学习啊。”(孔子曰: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僭不亡,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说苑卷三·建本》)
知识是最大财富
鲁国君主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儒者轻视财富,是这样的吗?”
“不完全是这样。”孔子说,“儒者对财富的理解与众人不同,在他们眼中,精神是最高财富。儒者不在意的只是物质财富,但看重精神财富。”
“哦,说说看。”鲁哀公兴致盎然。
“儒者的宝贝不是金玉而是忠信,儒者的土地不是良田而是仁义,儒者的家产不是钱财而是知识。”孔子说。
“儒者是怎样把忠信当宝贝的呢?”鲁哀公问。
“这么说吧,如果儒者生不逢时,不能得到君主的任用,也得不到权臣的赏识,或许还会遭到小人的陷害,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但仍旧不改变初衷,坚守信念,不会忘记百姓的苦难。儒者不稀罕别人的财富,也不怕威胁逼迫,即使面对武器甚至是死亡也绝不动摇。对于儒者,人们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以侮辱他。”孔子说。
“儒者是怎样把仁义当土地的呢?”鲁哀公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