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24

第24章 办事以公正为根本(3)

昭子不报私恩

鲁国执政大夫叔孙豹非常信任家臣竖牛,什么事都听他的。叔孙豹有3个儿子,竖牛想霸占叔孙豹的家业,使用阴谋手段除掉了其中的两个儿子,又乘叔孙豹病重之机饿死了他。之后,竖牛立叔孙豹的小儿子昭子为家长并且辅佐他。前两个儿子是正妻所生,为嫡子;昭子是侧妻生的,为庶子。按照制度庶子是不能做家长的。

竖牛出了这么大的力,本以为昭子一定会像叔孙豹那样信任他,不想昭子在坐稳家长位置后,立即召集族人聚会,说:“竖牛给叔孙氏造成重大灾难,搅乱了家族正常秩序,杀死嫡子,立庶子,而且还分裂了叔孙氏的封地,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一定要除掉他!”

竖牛非常害怕,逃亡齐国,最后被叔孙氏族人杀掉了。

孔子说:“像叔孙昭子这样不酬劳对自己有恩的竖牛,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正如人们所说:‘为政者不报私恩,不泄私怨(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昭公五年》)

三国时,吴王孙权任用吕范为大司马,还没有正式授予印信和绶带,吕范就去世了。还是在孙策当政时,吕范掌管钱财,孙权年少,私下向吕范借钱索物,吕范定要禀告孙策,从不私自做主,孙权怀恨在心。

后来孙权代理阳羡长,一个叫周谷的人在他手下担任功曹。孙权有一些私下开支,孙策审核账目,周谷便制造假账,帮助孙权蒙混过关,孙权对周谷十分满意。

孙策去世,孙权掌管国事,认为吕范忠诚,很信任他,让他做扬州牧;反过来却不信任周谷,认为他善于弄虚作假,为人办事都不可靠,不予录用。(《资治通鉴》卷71)

中山国为什么可以攻打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想吞并旁边的中山国,派一个叫李疵的人前去察看。

李疵回来报告:“可以攻打中山国。不过请您及早动手,要不就会被齐国和燕国占了先。”

赵武灵王问:“你凭什么说我们可以讨伐中山国呢?”

李疵说:“中山国的国君喜欢亲近高士,还推崇读书人。为了表达他的敬意,彰显风气,他竟然亲自驱车前往破旧的巷子里拜见他们,还邀请他们和自己同乘一辆车子,得到这种待遇的儒生数以十计;被以平等礼节对待的儒生那就更多了,数以百计。”

赵武灵王摇摇头,说:“照这么看,中山国的国君是位贤明的君主。贤君当政,怎么可以攻打呢?”

李疵说:“不是这么回事。喜欢高士,抬高读书人的地位,并与他们共商国是,战士就不会舍命作战;敬重学者,把地位不高的人请到朝廷里来,农人就不会卖力种田。战士打仗不拼命,军队的战斗力一定不强;农人种田不出力,国家一定不富裕。兵力不如敌国,国库又空虚,这样的国家不灭亡的,还从来不曾有过。所以我说可以攻打中山国。”

于是,赵武灵王出兵讨伐中山国,吞并了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另一个孟尝君

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和有罪的人,为他们添置家业,给予丰厚待遇,还救济他们的亲戚,门下的食客常常保持在几千人。大家都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为此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

司马光评论道:“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民众。《易经》说:‘圣人蓄养贤良,恩泽惠及万民。’(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贤良之人,他的德行足以教育他人、端正风俗;他的才能足以整顿朝纲、振兴法纪;他的见识足以洞察细微、看清远处;他的意志足以团结仁人、坚定义士;使用他们,从大处说,有利于天下,从小处说,有利于一国。所以君子增加他们的俸禄使其富足,提升他们的爵位使其尊贵,蓄养一个人而使万人受惠,这才是蓄养贤良的真谛。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他拿着国君给他的俸禄,为一己之私而立党,沽名钓誉。对上欺侮他的君主,对下盘剥他的民众,是奸人中的强者,怎么能够赞扬呢!”(《资治通鉴》卷2)

一视同仁

西汉哀帝时,社会分化严重,官员俸禄丰厚,百姓生计艰难。谏大夫鲍宣就此上书汉哀帝说:“天下,乃是上天的天下。(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上天的儿子,下为黎民百姓的父母,是为上天牧养人民的人,对所有人应该一视同仁,就像《尸鸠》一诗中唱的尸鸠不分厚薄地关爱它的7个儿子一样。然而,今天的贫民连素食都吃不饱,衣衫褴褛,父子、夫妇不能相互保全,实在令人鼻子发酸。陛下不给予援救,他们到哪里去讨生路呢!为什么只是单单供养外戚和弄臣董贤呢,给他们的赏赐多到以亿万来计算,以至于连他们的仆从和宾客都把酒当做水、把肉当做豆叶来挥霍,连他们的下等家人都成了富翁。这绝非上天的本意啊!”(《资治通鉴》卷34)

三国时,魏明帝下令强征妇女,已经嫁给小吏和平民为妻的,一律改嫁给出征将士,还要求从中选拔美貌者充实内廷。太子舍人张茂上书劝道:“陛下,是上天的儿子,百姓中的小吏小民是陛下的儿子。如今夺取那个给予这个,跟抢走哥哥的妻子嫁给弟弟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做法,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有所偏爱了。”(《资治通鉴》卷73)

唐朝时,人们习惯以函谷关划界,西边为关中人,东边为关东人。一次议论起来,唐太宗认为二者有所不同。殿中侍御史张行成奏道:“天子把天下视为一家,不应当有东、西的差别,否则恐怕会使人感到狭隘。”太宗欣赏他的话,给他丰厚的赏赐。(《资治通鉴》卷192)

南北朝时,北魏中书侍郎韩显宗向孝文帝上书说:“国君以天下为家,不可以有所偏私。(君人者以天下为家,不可有所私。)仓库里的储藏,是供给军队和国家用的,除了大功大德者,不可以轻易赏赐他人。朝廷中的各位大臣,享受的俸禄已经不轻了,近来对他们的赐予,动辄数以千计。要是把这些东西分给那些鳏寡孤独的小民,得到救济的人会很多。现在只是赏赐给那些亲近大臣,这种做法违背了帮急不帮富的古训。”孝文帝看后,认为他说得很好。(《资治通鉴》卷139)

不自私才能久长

西晋初年,博士祭酒曹志对朝政有看法,上奏晋武帝说:“自从伏羲以来,天下岂能为一姓所独自占有!应当从至公之心出发,与天下人共同分享利害,如此才能长久坐拥天下(当推至公之心,与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国久长)。秦朝,还有刚刚灭亡的曹魏,正是因为想独占国家,很快就灭亡了;周朝、汉朝则把自己的利益分给他人,不论亲疏远近,所以能够持续存在,这个道理是已经被验明了的。”(《资治通鉴》卷81)

南北朝时,北魏太子拓跋晃主持国政。他十分信任自己身边的人,还经营庄园农田,从中收取利润。高允劝道:“天地无私,所以能够覆盖和承载万物;王者无私,所以能够包容和养育民众(天地无私,故能覆载;王者无私,故能容养)。如今殿下您是一国的储君,是全国的榜样;却经营私家田产,畜养鸡犬,乃至在市场上摆摊贩卖,与小民争利,弄得诽谤之声四起,无法平息。天下,是殿下您的天下,您富有四海,什么东西没有,何必跟贩夫贩妇们去争夺这一尺一寸的利益呢!”拓跋晃根本不听。(《资治通鉴》卷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