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16

第16章 待人以宽恕为根本(1)

宽恕是仁爱在待人方面的体现,是仁爱思想感情的具体形式。宽与恕是两个范畴,宽主要是一种胸怀,恕则是一种理解。

扩大自己的胸襟,善于理解人和事,就能够与外界和谐相处,通达四方,心境愉悦。宽恕是待人的根本。

(一)容忍

要义

宽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为政方式,同时还是一种性格和思想境界,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道德而言,从关系上说,宽是容众,包括比自己强的人、持不同见解的人,甚至与自己为敌的人;从修养上说,宽是一种气度,也叫忍耐,不迁怒于人、心平气和、不张扬别人的过错、不意气用事、不求全责备,等等,都属于忍耐。综合二者,就是容忍。

容忍是对别人而不是对自己,对自己不能宽纵,必须严格要求。

故事

放人一马

郑国君主郑庄公本来担任周朝的左卿士,周桓王免去了他的这个职务,换上了虢(guó)公。郑庄公很不高兴,自此不再去朝见周王。

周桓王不能坐视这种行为,便率领诸侯大军讨伐郑国。

郑庄公举兵抵抗,在 (xū)葛(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这个地方与诸侯军展开决战。郑庄公集中兵力,首先攻击侧翼的陈国军队。陈国国内有变,军心不稳,一触即溃。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跟着逃跑,诸侯军大乱。郑庄公将两翼兵力合拢,集中攻击周桓王所在的中军,周朝军队低挡不住,大败而逃。

郑国大夫祝聃(dān)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王忍痛指挥退却。祝聃驱动战车,打算追上去,被庄公制止。庄公说:“欺人太甚不是君子的做法,更何况对方是天子呢?我们打仗是为了保护自己,只要国家能够保住就足够了。”

夜里,郑庄公派大夫祭足前去慰问周桓王,顺便还看望了其他诸侯。(《左传·桓公五年》)

重用仇敌

齐国君主齐襄公荒淫无道,它的弟弟们怕受到牵累,二弟公子纠逃往鲁国,管仲辅佐他;三弟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鲍叔牙辅佐他。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国君的位子空了出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到消息后,分别往齐国赶,捷足者先登,谁先到达齐国,谁就是国君。鲁国人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派管仲另外率领一队人马在公子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上设伏。管仲亲自放箭射向小白,正好被小白腰带上的钩子挡住,小白急中生智,躺倒装死,终于逃过一劫。管仲向鲁国报喜,大家以为竞争对手已经被除掉了,放慢了行军的速度,不长的路走了足足6天。当公子纠到达齐国边境时,小白早就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登上国君大位了,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恨透了管仲,发兵进攻鲁国,扬言要把管仲剁成肉酱。鲁国人害怕,杀了公子纠,囚禁了管仲并把他押送齐国。这时,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荣幸地追随您,您终于继承了国君大位。国君已经非常尊贵了,我无力帮助您更加尊贵。您的志向要是只在治理好齐国一个国家上面,有我鲍叔牙和别人就足够了;要是您想称霸天下,非得管仲辅佐不可。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这个人才不可丢掉啊。”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派他去迎接管仲。齐桓公以隆重的礼仪接见管仲,任命他为大夫,把国家政务托付给他。

管仲通过流通货物、积累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把齐国治理成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齐桓公多次聚集各国诸侯,为天下立规矩,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史记·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

唐朝高祖时,魏徵在太子李建成那里做事,经常劝说李建成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李建成失败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传召魏徵,问:“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魏徵神情自若,答道:“如果故太子早些听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李世民素来器重魏徵的才能,捐弃前嫌,对他以礼相待,推荐他担任詹事主簿。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重用魏徵等一批贤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最辉煌时期,史称“贞观之治”。(《资治通鉴》卷191)

晋文公与勃鞮

当年,晋献公受骊姬挑唆,派一个叫勃鞮(dī)的内侍(太监)去刺杀自己的儿子重耳。重耳跳墙逃跑,勃鞮赶上挥手一刀,砍断了重耳的袖子。

后来,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勃鞮前来求见,晋文公让人对他说:“你来干什么?骊姬陷害我的时候,你带兵来杀我。后来惠公即位,你又追到渭水边来杀我。惠公命令你三天赶到,你比他还急,一夜就到了。我跟你之间有些什么旧怨,你回去好好反省吧。”

勃鞮回话道:“我以为您已经懂得为君为臣之道了,所以回来做国君。看来您还是没弄懂,恐怕又要出逃了。侍奉君主而不怀二心才配叫做臣子,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才无愧于君主。铲除国君所厌恶的人,当然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这就是我当时应该做的,难道有什么不对吗?管仲曾经射中了齐桓公的衣带钩,这个地方比袖口离要害更近,但齐桓公并没有耿耿于怀,反而让管仲辅佐他一直到管仲去世,从而成就了齐桓公霸主的英名。您作为国君,恩德和气度为什么不能大一些呢?我勃鞮不过是一个遭受过阉割的人,您不待见我没有什么,希望您今后不要后悔!”

晋文公听出话中有话,立即接见了他。原来,晋国的大夫吕甥、冀芮曾经反对过晋文公,虽然后来经秦国调停,接纳文公回国,但毕竟心虚,准备在己丑这一天纵火焚烧宫室,等文公出来救火时趁乱杀死他。勃鞮得知了这一情况,特来见文公。文公说:“我心中确实有怨恨,请让我改正错误吧。”

于是勃鞮便把他们的阴谋报告了晋文公。晋文公设法平息了这场叛乱。(《国语·晋语四》)

智大夫喝多了

晋国的公卿赵简子指定儿子无卹(xù)为继承人。卿是春秋时仅次于国君的大贵族,晋国设立六卿,这六家分别把持着国家的土地和政权,实力比国君还要大。无卹是侧妻生的,属于庶子。按照当时的制度,父亲死了应该由嫡子也就是正妻生的儿子继承家族权力,所谓的立嫡不立庶。可赵简子却偏偏在他诸多的儿子中挑选了一位庶子。家臣董阏(yān)于很是想不通,问:“无卹出自卑贱,您却立他为继承人,这能使赵氏的事业发扬光大吗?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吗?”赵简子答道:“很简单,因为无卹这个孩子将来能为社稷忍辱负重。”

赵简子死后,无卹继承了卿位,是为赵襄子。一天,赵襄子与智伯一块儿喝酒。智伯在六卿中实力最强,野心也最大,他早就瞧着赵襄子不顺眼了,想找个茬子灭掉赵氏。酒喝到一半,看着赵襄子那副不卑不亢的样子,越想越来气,挥手对着他的脑袋就是一巴掌。赵襄子大怒,手按住了剑柄,用力之大,指头都发白了。他抬眼一扫,正遇上智伯阴毒的目光,于是手慢慢地离开了剑柄,拿起酒杯,笑着说:“智大夫喝多了。”他起身上厕所,家臣们围住他,个个义愤填膺,要冲进去杀掉智伯。赵襄子脸一沉,说:“先君之所以立我为继承人,就是看中我能为了大业而忍受个人屈辱,现在我不过挨了一巴掌,这又算得了什么?”

后来,智伯灭掉了六卿中的中行氏和范氏,接着又向魏、韩、赵三家挑衅,向他们索取土地,魏、韩两家就范了,赵襄子却死活不答应。于是智伯就联合另两家攻打赵氏,把赵襄子牢牢地困在晋阳城中,一围就是三年。

后来,赵襄子成功策反魏、韩两家,三家联手灭掉了智氏。再后来,三家索性连晋国的国君也废掉了,分别建立了赵、魏、韩三个国家,发展成战国七雄中的三雄。(《淮南子·道应训》)

一口酒

齐国有个大夫叫夷射。这天,他陪齐王喝酒,喝了很多,出来的时候有点站不稳,就倚靠在殿堂前的廊门上。

守门的是个因为犯罪被砍掉脚的人,他对夷射请求道:“您不想将剩下的酒赏我一口吗?”夷射瞪起眼睛骂道:“滚!受过肉刑的罪人,怎么胆敢向尊贵的长者讨酒喝!”

守门人赶紧挪到一边。夷射走了之后,守门人在廊门下面洒了一些水,弄得好像有人在那里撒尿的样子。

第二天,门下的水渍被齐王看到了,生气地问守门人:“这是谁尿的?”守门人答道:“臣没有看见……不过,大夫夷射昨天曾经在这里站过。”

齐王给夷射定了罪,把他杀掉了。(《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胯夫韩信

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品行也不突出,没人推荐他做官,他又不会做买卖,没有生活来源,经常饿肚子,只好跑到别人家混吃混喝,弄得人人都烦他。淮阴有个年轻屠夫瞧着韩信不顺眼,当着许多人的面拦住他,说:别瞧你长这么大的个子,还挎着剑,其实是个孬种。韩信瞥了对方一眼,没有接茬。屠夫似乎受到鼓励,越发得意,眼角扫了下众人,提高声调说:你小子要是不怕死,就拔出剑捅了我,替我偿命;要是不敢,就从我裤裆下头钻过去!韩信定睛瞧了他一会儿,又看看众人,随后慢慢伏下身子,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人们“轰”的一声笑了起来,都说韩信是胆小鬼。自此他就有了个“胯夫”的外号。

后来韩信投军,协助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因功被刘邦立为楚王,淮阴属于他管辖。韩信把那个屠夫叫来,对左右说,此人有几分勇气,当初羞辱我的时候,我完全可以一剑捅了他,但这家伙罪不当诛,只能忍了,这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韩信任命这个屠夫为楚国中尉,负责治安巡逻。(《资治通鉴》卷9、11)

忘记人家的过错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田广。郦食其问:“大王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答:“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哪里?”郦食其说:“归向汉王!”齐王问他凭什么这样说。郦食其一一道来,其中一条是,刘邦能够与天下人共享利益,因此英雄豪杰和贤士都乐意供他驱使。而项羽就不同了,对人家的功劳毫不记在心中,对人家的过失却总是耿耿于怀(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田广还真被说服了,倒向刘邦一方。(《资治通鉴》卷10)

西汉成帝时,射声校尉陈汤获罪,依律应被处死。太中大夫谷永上奏为他辩护,认为他是汉朝征战域外的第一将。奏疏中有这样的话:“《周书》说:‘记住人家的功劳,忘记人家的过错,这样的人才适合做君主(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狗和马受苦受累为人尽力,死后尚且要用旧的帷伞将它们裹起来埋葬,作为回报;何况是对国家的功臣呢!我私下担心陛下听不到边境的战鼓声,忽略了《周书》的深意,从而忘记了报答功臣,把陈汤当做平庸臣子来对待,将他处死,这不是勉励臣民为国献身的做法!”成帝下令释放陈汤,剥夺爵位,贬为伍长。(《资治通鉴》卷30)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楚汉相争时,季布在项羽手下为将,曾多次使刘邦陷于困境。刘邦夺得天下后,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大侠朱家。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便到洛阳去见滕公夏侯婴,说:臣子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常理。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借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怎能这样来显露自己胸襟的狭窄呀!夏侯婴便找了个机会向刘邦进言,刘邦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任命他为郎中。朱家从此也就不再见季布。(《资治通鉴》卷11)

刘秀统一天下的时候,包围了洛阳,守将朱鲔(wēi)很有办法,洛阳久攻不下。刘秀派岑彭前去说降朱鲔。朱鲔说,他曾经参与谋划杀害刘秀哥哥刘 (yǎn)的阴谋,并且阻止刘秀北伐,所以不敢投降。岑彭把这些话报告了刘秀。刘秀说:“做大事的人不计较小怨(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现在如果投降,可保全官职和爵位,怎么能够治罪呢?有黄河水在此作证,我决不食言!”于是朱鲔开城投降。刘秀任命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资治通鉴》卷40)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相争。官渡之战前,袁绍命令陈琳撰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历数曹操的罪恶,并攻击曹氏祖先,极尽丑化诋毁之能事。袁绍失败,陈琳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说:“你为袁绍作檄文,攻击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连我的父亲、祖父一起骂?”陈琳谢罪。曹操赦免了他,派他担任主管撰写奏章的记室(大秘书)。(《资治通鉴》卷64)

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李衡总是找琅邪王孙休的麻烦,妻子习氏怎么劝,他也不听。琅邪王不堪忍受,迁到会稽郡。后来琅邪王即位为皇帝,即吴景帝。李衡十分恐惧,想逃往北方,被习氏劝住,说琅邪王喜欢追求声名,让丈夫把自己关进牢狱,上表请求治罪。李衡照她的法子做了。孙休下诏说:“丹阳太守李衡,因往事的一些嫌隙而自我拘禁,春秋时管仲箭射公子小白(齐桓公)带钩,寺人披砍断公子重耳(晋文公)的衣袖。然而他们当了君主就行君主之事,不计前嫌。我也如此。送李衡回郡,让他不要生疑。”同时授李衡威远将军,赠送显示官阶品级的戟。(《资治通鉴》卷77)

十六国时,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在战斗中被流箭击中眼睛,后来擒获了射箭的人,群臣要将他千刀万剐。拓跋什翼犍说:“都是各为其主而战,有什么罪呢!”释放了他。(《资治通鉴》卷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