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12

第12章 处世以诚实为根本(3)

谁都不能欺骗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闹着想跟着去。母亲哄他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吃肉。”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便去捉猪,要杀掉它。妻子慌忙止住,说:“我不过跟孩子说着玩呢。”曾子说:“孩子不是开玩笑的对象,他没有知识,一切都跟父母学。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学骗人。再说,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再相信你了,到时候你还怎么教育他呢?”于是,曾子把猪杀掉了,煮肉给孩子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卖漆

越国有一个叫虞孚的人,经过高手指点,掌握了种植漆树的技术。苦干三年,漆树长成,收获了上千斗生漆。他打算把漆全部卖掉。

他的妻兄说:“我做生意经常来往于吴国,发现一个情况,那里的人很喜欢装饰,有很多漆工,漆的需要量很大,非常好卖。”

虞孚听了很高兴,决定把漆运到吴国去。

妻兄打量着一坛坛漆,自语道:“其实还可以再加加工。”

“怎么加工?”虞孚问。

妻兄说:“把漆树叶子煮烂,熬成膏,然后掺到漆里面,数量可以增加一倍,别人还发现不了。不少人都这么做,发了大财。”

虞孚大受启发,采摘了许多漆树叶,日夜熬制,得到了上千斗膏,装在瓮里封好。然后,便赶着车子,把膏和漆一起运往吴国。

时值吴越两国关系恶化,吴国禁止越国人到吴国经商,市面上漆货非常紧俏。吴国商人听说了这件事,很是兴奋,跑到边境上迎候,为虞孚带路。虞孚得到热情款待,被安排进私人馆舍。虞孚请商人验货,对方非常满意,约定第二天就带钱过来。

虞孚以为大功告成,趁着夜深人静,把瓮打开,将膏与漆混合在一起。商人来了后,觉得不大对劲儿,仔细一看,封签换过了。于是便找了个借口,说20天以后再来交易。

还没到20天,虞孚的漆全都变质了。

带来的盘缠用光了,虞孚回不了家,只好去讨饭,最后死在异国他乡。(《郁离子》)

一次约会

一个姓尾生的人,与一个女子约会,他们说好在一座桥下见面。尾生来到桥下,等了一些时候,不见女子。不想洪水突然来了,河面陡涨。尾生不肯离去,双手紧紧抱住桥柱子。大水很快吞没了他,尾生就这样死了。(《庄子·盗跖》)

魏文侯与管园林的官员约好了一起去打猎。不想第二天刮起了大风。身边的人劝魏文侯不要去了,他不听,说:“不能以风大为理由而失信于人,我不做这种事。”然后亲自驾车前往,冒着大风通知官员取消活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吴起出门,遇到一位老相识,便留他吃饭。那人说:“好的,我去去就来。”吴起叮嘱说:“我等您一起吃。”一直等到晚上那人也没来,吴起不吃饭仍然等候。第二天早上,吴起打发人去请那个人,等他到了后,才和他一块吃了这顿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绝不欺诈

东汉和帝时,汉朝与已经归顺汉庭的南匈奴联合,约定共同进击北匈奴。北匈奴新立的首领请求投降,大将军窦宪打算同意,罢兵休战,并立他为单于。袁安反对,上密奏说,提出这一进击方案的是南匈奴首领屯屠何,现在我们单方停止用兵,是对屯屠何的失信。《论语》说:“言辞忠诚而守信,行为敦厚而恭敬,这样的人即便在荒蛮之地也畅通无阻。”如今要是失信于一个屯屠何,那么将有一百个蛮族不会再相信汉朝的承诺。(《资治通鉴》卷47)

南北朝时,柔然可汗郁久闾斛律派遣使节向北燕国主冯跋献上3000匹良马,请求迎娶冯跋的女儿乐浪公主。冯跋命令大臣们讨论这件事。辽西公冯素弗说:前代君主和亲,嫁给夷人的都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而是以宗室女子代替,我们不妨做得好一些,把妃嫔生的女儿许配给他。冯跋说:我正要在蛮荒地区树立威信,怎么能够欺骗他呢?于是把乐浪公主嫁给郁久闾斛律为妻。(《资治通鉴》卷116)

五代时,后唐灭前蜀。后唐庄宗李存勖下诏给前蜀的国主王衍,大意是:本来就应当割出一片土地封给你,一定不会比别人的差。日、月、星三辰在上,没有一个字是谎言。(《资治通鉴》卷274)

较真

东汉桓帝时,荆州的一股盗贼南窜,被交趾刺史张磐击退,逃回荆州。荆州刺史度尚害怕担责任,向朝廷谎报说张磐把他境内的盗贼放入荆州。朝廷把张磐召回京都洛阳,关进监狱。案情还在调查,朝廷颁布大赦,张磐也在其中。可他就是不肯出狱,而且还把身上刑具的接合处进行了加固。

狱吏对张磐说:“皇恩浩荡,而你却不肯出狱,有这么做的吗?”

张磐说:“我身为一州长官,被度尚诬告,投入监狱,备受苦刑。事情应该分清真假,法律应该明辨是非。我没有犯罪,大赦跟我无关。如果我忍气吞声,只求解除眼前的痛苦,那么就会遭受永远的耻辱,活着是恶吏,死后是恶鬼。我请求用传车把度尚接来,到监狱跟我当面对质,届时便可水落石出。要是不同意我的要求,我就把骨头埋葬在狱中。总之,我不能背着虚假的罪名出狱,蒙受不白之冤。”

廷尉把情况上报桓帝,桓帝接受了张磐的请求。张磐终于洗清了自己。(《资治通鉴》卷55)

不欺己

东汉桓帝时的儒家学者郭泰,喜欢奖励和教导读书人,看人的眼光很准,足迹遍布四方。一天郭泰路过一个地方,正赶上下雨,田地中耕作的农人纷纷跑到一棵大树下躲避。大家很随便地坐在地上,唯独一人正襟危坐,神态恭敬。郭泰见此情景,大为惊异,得知他叫茅容40多岁。郭泰想结识茅容,便向他借宿。第二天茅容杀了一只鸡。郭泰以为是给自己准备的。然而鸡煮熟后,茅容分出半只鸡给母亲端过去,把另半只鸡藏进阁橱留给母亲,只用粗劣的蔬菜招待客人。郭泰说:“你的贤良大大超过了普通人。我自己尚且为了款待客人而减少对父母亲的供养,而你却不肯这么做,真是我的好朋友。”郭泰站起身向茅容行礼,劝他好好读书学习。茅容最终成为很有德行的人。(《资治通鉴》卷5)

实话实说

三国时期,蜀国再次派邓芝到吴国,说服吴国接受两国联合抗拒魏国的战略。谈到消灭魏国之后的形势,吴王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由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也是很好吗?”邓芝答道:“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帝王。在兼并魏国后,假如大王您尚未能够深刻领会上天的意旨,那么,两国的君主将比拼各自的德行,两国的臣子将比拼各自的忠诚,战鼓将重新擂响,那时战争才刚刚开始。”吴王大笑着说:“你的真实竟到了这个地步吗!”(《资治通鉴》卷)

唐朝太宗时,陈叔达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太宗对他说:“你曾直言劝说太上皇(李渊)反隋,所以封你这个官以相报答。”陈叔达说:“当时我见隋朝父子相互残害,建议乘乱取而代之,当时的话,并非为陛下考虑,而是为天下打算啊!”(《资治通鉴》卷194)

造假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抵达并州。并州刺史王袭很有些政绩,口碑也好,州内平安宁静,孝文帝对他极为赞许。于是王袭下令全州,让百姓在道路两旁竖立起许多石碑,歌功颂德,其中不乏虚溢之辞。孝文帝听说后,查问王袭,王袭不说实话。孝文帝很生气,给王袭连降两级的处分。(《资治通鉴》卷138)

隋炀帝时,周边民族羡慕中土文化,许多蕃部酋长请求到都城长安做买卖。隋炀帝一口答应,随即布置下去:要求店铺全部重新装饰,屋檐按统一样式修整,里外悬挂帷帐;要求货架摆满商品,把家底都拿出来,越稀罕越好;要求商人一律换装,越华丽越好;要求设施更新,越华贵越好,就连卖菜的也要铺上龙须席;要求盛情款待,一概免费。

胡人来了,按事先布置,被请进酒店,酒足饭饱之后,又被礼送出来。胡人纳闷,哪有白吃白喝的?主人解释道:中国富得流油,喝酒吃饭不要钱。胡人赞叹不已,深为隋朝的强盛所折服。但也有个别胡人觉得不对劲,见到丝绸缠树,便问:中国也有穷苦人,衣不遮体,干吗不把这些丝绸给他们做衣服呢?被问的人很是惭愧,无法回答。(《资治通鉴》卷181)

魏晋名士的真诚

王戎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两人都是大孝子。王戎瘦得只剩下骨头支撑在床上,和峤依礼守孝,哭泣不已。晋武帝对刘毅说:“你经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哀伤过度,真让人担心啊。”刘毅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到,但元气并无损害;王戎虽然不讲礼数,但却悲伤得形销骨立。我认为和峤依制守孝不会伤及性命,王戎却是以死尽孝。陛下不必担心和峤,而应该担心王戎。”(《世说新语·德行》)

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要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对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选吧。”那人回去禀告郗鉴:“王家的那些郎君个个都不错,听说来挑女婿,都挺严肃的,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躺着,好像不知道有选婿之事。”郗鉴说:“就这个好!”一问,原来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了他。(《世说新语·雅量》)

顾和当初任扬州刺史从事,初一这天参加朝会,他把车子停在官府门外。这时周 去拜见丞相王导,从顾和的车子旁边经过,看见他正在自顾自地捉虱子,动也没动。周 走了过去,又折回来,指着顾和的胸口问:“这里面装的是什么?”顾和照样捉虱子,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最难琢磨的地方。”周 进府后,告诉王导说:“你的州吏中有一个可以做宰辅的人才。”(《世说新语·雅量》)

太傅谢安对子侄们说:“我家中郎(谢万)才是千百年来独一无二的。”侄子谢玄说:“中郎胸怀不够开阔,又怎么能算是独一无二?”(《世说新语·轻诋》)

范启给郗超写信说:“王献之全身干巴巴的,去了皮也没有一点油水。”郗超问:“全身干巴巴的比起全身都是假的,哪样好?”范启生性矜持造作,所以郗超这样嘲笑他。(《世说新语·排调》)

苏峻发动叛乱时,庾冰正在吴郡内史任上,百姓官吏都逃散了,只有一个差役独自划条小船载着庾冰离开,把他藏在席子下面。当时苏峻悬赏搜捕庾冰。差役上岸买东西,喝醉了酒,舞着船桨对着小船叫道:还到哪里去找庾太守,这里面就是!庾冰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搜捕士兵认为醉汉说胡话,放过了他们,庾冰得以脱险。后来平定了叛乱,庾冰想要报答那个差役,让他提要求。差役说:我出身低微,不想做官,只是打小就苦于被人役使,总是遗憾不能痛快喝酒,如果能使我后半辈子有足够的酒喝,我就满足了。庾冰给他造了一所大屋,屋里放了几百斛酒,又买来几个奴婢服侍他,直到他去世。当时的人都认为这个差役不仅机智,而且对人生也很达观。(《世说新语·任诞》)

一颗宝珠

唐朝有位进士,叫崔枢应,曾经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客居半年。与他同住在一起的,是位海外来中土做生意的商人。商人突患急症,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不行了,把崔枢应叫到床前,说:“你一直不拿我当外国人,始终照应我。如今我是回不去了。按照我族习俗,死后一定要入土安葬,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朋友,只有拜托你了,你能安葬我吗?”

“可以。”崔枢应一口应承下来。

商人哆里哆嗦地摸出一颗宝珠,说:“这是无价之宝,把它带在身上,遇到火不会灼伤,遇到水不会沉溺,冒昧送给你,请一定收下。”

崔枢应犹豫了一下,接了过去自语道:“我是一名进士,要为生活四处奔波,身上藏着一件珍宝,真不知如何是好。”

商人死后,崔枢应安葬了他,趁人不注意,把宝珠放进了棺材里。一年后,崔枢应离开汴梁,前往安徽亳(bó)州做事。那位商人的妻子从南方赶到汴梁寻找丈夫棺木,同时打听宝珠下落,得知情况后,把崔枢应告到官府,说他拿走了宝珠。

官府派人到亳州追捕崔枢应。崔枢应说:“如果坟墓没有遭到盗窃的话,可以在棺材里找到那颗珠子。”

人们打开棺木,果然找到了宝珠。(《唐语林》)

小结

提倡真诚在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抵制形式主义,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坏风气的思想道德武器。在群众中一提起形式主义,就会联想到假,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形式主义是只要形式不顾实效,脱离了事物的本来性质,背离了民众的需要,这样的形式就是虚的、假的。形式主义是典型的假大空,害处极多,不仅劳民伤财,败坏作风,耽误工作,而且败坏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法的最大危害。下有对策,要害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常常建立在损害民众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形式主义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是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的冲击,误民误国误党,必须加以坚决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