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7138500000001

第1章 做人以仁爱为根本(1)

仁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和主旨,其情感和精神渗透在各个规范中,由此,这些规范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才有了儒家道德,所以人们称儒家道德体系为仁德。

仁对于人的意义,孟子有句话讲得最为透彻:“仁, 人之安宅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仁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安身之所,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达,仁是人的存在。说得再明白些,“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与人是一个意思,仁人合而为一,即是天道。人践行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与生俱来的规则。

关于这一点,朱熹的说法颇具诗意,他把仁与自然相交融,说它对应阴阳二气中的阳、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春、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元亨利贞四品中的元(《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阳气、春天、树木都是生命的象征,代表活力,元则是本原、起始,合起来就是,仁是人的所有活动的根据,如同春潮,显示出不可遏制的刚健,也满含着温润万物的柔情。仁是刚柔相济。

仁等于人,是人的社会意义上文化意义上的生命之源,由此可以说,仁是人的根本。

(一)爱人

要义

第一个对仁作出权威性解释的是孔子。《论语》这样记载:学生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答:“爱人。”(《论语·颜渊》)这个说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春秋繁露·仁义法》)由于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人们通常把仁称为仁爱。这种爱并不局限在特定对象上,不是仅仅爱亲者、朋友、同乡、国人,而是一切人,所谓的“泛爱众”(《论语·学而》)。

故事

魏犨的爱妾

晋国的卿大夫魏犨(chōu)有一个妾,很受宠爱。

这个妾一直没能生儿子。魏犨患了病,把儿子魏颗叫到跟前,叮嘱道:“我死了以后,一定把她嫁出去。”魏犨病情加重,又把儿子叫到跟前,改口道:“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她殉葬。”

魏犨死了。魏颗把这个妾嫁了出去。有人问:“不是让她殉葬吗?”魏颗说:“我父亲病情轻的时候说的是要她改嫁,病情重的时候说的是要她殉葬。病重的人神志不清,所以我按照他前面的吩咐去办。”

不久晋国与秦国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东)开战,魏颗率兵参加。秦军有一个勇士叫杜回,力大无比,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这时也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一位老人,把草捆扎起来,藏在战场上的乱草丛里,一下把杜回绊了个大跟头。魏颗乘机上前,活捉了杜回。

晚上,魏颗梦见了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魏犨爱妾的父亲。你没有让我女儿殉葬而是让她改嫁,救了她一命。现在我用这个法子回报你的大恩大德。”(《左传·宣公十五年》)

执政与鞋匠

楚国派一位姓士尹名池的大夫出使宋国。宋国接待他的是司城子罕,司城是官职,主管国家的工程建筑。子罕地位很高,参与执政,他在家里设宴招待士尹池。

子罕家的宅院看上去有些别扭,南边邻居家的房墙朝前突出一大块,西边邻居家的地势高,他家的污水流进了子罕家的院子。这不是欺负人吗?士尹池问子罕为什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子罕解释说:“南边那家人是制作鞋子的工匠,本来我是要他搬家的,可他的老父亲说:‘我家靠做鞋子为生已经有三代人了,如果搬了家,宋国那些买鞋人不知道我家新地址,找不到我们,一家人将会没饭吃。希望大夫您能怜悯我。’结果我就没再催促鞋匠搬家,让他住了下来。至于西边那家人的污水流过来,是地势造成的,我就更不好说什么了。”

士尹池回到楚国,正好赶上楚王发兵准备攻打宋国,士尹池连忙阻止,楚王问为什么。士尹池答:“宋国的君主贤明,执政大夫仁慈。贤明的人有人追随,仁慈的人有人肯为他出力。我担心楚国攻打宋国多半不会成功,反而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于是楚王改变了决定,转而攻打郑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在朝堂上修养自己的品德,便能在千里之外摧毁敌人的战车,这大概说的就是子罕吧!”宋国处在三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之间,子罕做执政大夫的时候,宋国一直没有受到侵犯,边境始终都很平安。(《吕氏春秋·召类》)

孔子待人

孔子跟同乡饮酒吃饭,一定等老人退席,自己才离开。乡人迎神驱鬼,孔子虽然不信鬼神,但仍然身着礼服站立在东边的台阶上,以表对乡人及其信仰的尊重。每当遇见穿孝服的人,孔子不管跟他平日来往多么随便,也一定改容易色,面现哀戚。要是对方头戴礼帽或者眼盲,即便是老熟人,孔子都要致礼。乘车出门,遇到身着丧服或者军服的人,孔子一定扶住车前横木,伏下身子行礼。

孔子去朝廷办公,家里的马棚失火了。回来后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伤着人了吗?”却没有问一句马。

一个名字叫冕的盲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跟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走到坐席前,孔子说:“这里是坐席。”等人们都坐好后,孔子一一介绍,告诉他某人坐在这里,某人坐在那里。冕告辞后,学生子张问:“这是与盲人说话的方式吗?”孔子答:“是的,这是与盲人相处时必须注意的。”(《论语·乡党/卫灵公》)

子路的剑

子路拿着把剑摆弄,孔子叫着子路的名字问:“仲由,你拿剑做什么?”

子路答:“对我友善的人,我自然以善意对待他;对我敌视的,我便用剑来保护自己。”

孔子说:“君子以忠诚为本分,以仁爱为护卫,不出院墙之内,名扬千里之外;对于敌视的态度,用忠诚来感化,对于暴力的手段,用仁爱来消融,哪里用得上剑呢?”

子路放下剑,说:“仲由愿意追随先生,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孔子家语·卷二好生》)

一条蚂蟥

楚惠王吃冷酸菜,发现里面藏着条蚂蟥,便吞了下去,弄得肚子很难受,吃不下饭。令尹(国相)进来看望,问怎么回事。惠王说了,解释道:“如果追究当事人的职责而又不惩罚他的罪过,就是执法不严,从而损害法律的权威,破坏国家的信誉;如果追究当事人的职责并且依法惩处,相关人员就会被处死,我不忍心这么做。没有法子,为了不被人发现这条蚂蟥,我不吞进肚子里又能怎么办?”

令尹离开坐席拜了又拜,恭贺道:“臣听说,天道不偏爱谁也不疏远谁,只支持有德行的人。君上您拥有仁德,上天一定另眼相待,您绝不会为疾病所伤。”

当天晚上,惠王大便时就把蚂蟥排泄出来,折磨他脏腑多年的老病也跟着消失了,上天的眼睛耳朵可不是摆设,而是明察秋毫。(《新序·杂事第四》)

戎夷让衣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寒冷。到了鲁国,城门已经关闭了,只好和一个学生露宿在城外。

夜里,天气越来越冷,两人冻得不行。戎夷对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下来;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下来。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人,为天下着想,舍不得死;你是无德无能之人,生命没有多大分量,你把衣服脱给我吧。”学生白了老师一眼,说:“既然你知道我是个没有德行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把衣服让给别人呢?即便那个人再伟大也没用。”

戎夷重重地叹息着说:“唉!道义已经不管用了!”然后脱下衣服给学生。戎夷半夜冻死了,而学生活了下来。

如果说戎夷凭着他的本领一定能使社会安定,显然是过头话;但要说到他心系天下未来而为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那则是一定的。他当然知道生胜于死,但更知道仁爱的重大意义,所以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展现人间道义。(《吕氏春秋·长利》)

不忍之心

孟子见齐宣王,两人谈的是治国。

齐宣王对实行仁政没信心,担心地问:“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安抚民众吗?”

“能。”孟子使劲点点头。

“哦?先生凭什么这样肯定呢?”齐宣王来了兴趣。

“我听说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见到一个人牵着牛走过来,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回答是用它来作祭钟。您说:‘放了这可怜的畜生吧,没见它吓得直打哆嗦吗?没有罪过就被处死,真让人不忍心啊。’那人问祭钟怎么办?大王下令用羊来代替。不知是否有这回事?”

“有。”齐宣王脸上露出了笑,好像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但立即又愤愤起来,“可是老百姓却笑话我以小换大,是小气鬼。”

“那是民众不了解内情,我当然明白您是出于不忍心。有这样的心肠,足以使天下归顺了。”孟子说。

“是啊。”齐宣王说,“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的。我只是不忍心见它哆嗦的样子,没有罪过而被置于死地。”

“这就是仁爱了。”孟子指出,接着说道:“君子亲眼见过活的禽兽,就不再忍心看到它死去;亲耳听到了它的叫声就不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都离厨房远远的。”(《孟子·梁惠王上》)

两位慈母

西汉武帝时,隽不疑担任京兆尹,在官吏和民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每当他巡视各县,审查囚徒情况回到家中,他母亲总要问:“给受冤屈的人平反了吗?救活了多少人?”如果隽不疑为不少人平了反,母亲便比平时高兴;如果没有平反,母亲便生气,不肯吃饭。所以隽不疑做官,虽然严厉但并不残忍。(《资治通鉴》卷23)

西汉宣帝时,严延年任河南太守,此人性格阴狠酷烈,喜怒无常,每到处决犯人的冬季,便大开杀戒,血流数里,河南百姓叫他“屠夫长官”。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看儿子,打算一起进行腊祭。到洛阳时正赶上处决囚犯,母亲看得心惊肉跳,便留宿驿站,不肯进入府邸。严延年跪在门外一个劲儿叩头,母亲才与他相见,责备道:你管辖的地区方圆千里,没听说你以仁爱教育、感化百姓,反而残害他们,这是父母官应该做的吗?腊祭刚一结束,严母便走了,临行前扔下话:杀人者必为人所杀,我回家为你准备墓地去。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被杀,时人无不赞叹严母的贤明。(《资治通鉴》卷27)

贾父的儿子

东汉桓帝时,贾彪主政新息县。这里百姓贫困,弃婴溺婴现象很是普遍。贾彪发布命令,认定杀婴即为杀人,二者同罪。

一天,强盗在城南劫掠杀人,城北有个妇人杀害了自己的儿子。贾彪吩咐备车前去巡查验问,属吏引领车子驶往城南方向。贾彪发怒说:“强盗劫掠杀人,乃是常理;母亲杀害儿子,实属违背天道。”便驱车前往城北,当场判决杀子罪犯。城南强盗听到消息,便将两手反绑,到官府自首。数年之间,民间养育儿子数以千计。大家都说“这是贾父生的儿子”,给孩子起名,均带一“贾”字。(《资治通鉴》卷55)

郗鉴含饭

西晋怀帝时,胡人攻陷都城洛阳,史称永嘉丧乱。当时郗鉴在家乡避难,生计极其艰辛,常常饿肚子。乡邻仰慕他的人望,各户轮流供他吃饭,郗鉴便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这两个小孩子一起去。乡人受不了,告诉郗鉴:我们家家都又穷又饿,不过因为您是贤人,才出手接济,怕是顾不上这两个孩子。郗鉴只好独自去各家吃饭,每次嘴里都含满了食物,两个腮帮子鼓鼓囊囊的,回来后吐出喂给孩子。就这样郗迈和周翼都活了下来,跟着郗鉴渡江逃到南方,后来三人都成了东晋重臣。郗鉴死时,外甥周翼正在剡(shàn)县任县令,立即辞职回去,铺着草垫在郗鉴灵床前尽孝子之礼,心中哀悼了整整三年。(《世说新语·德行》)

唐太宗的两件小事

唐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州牧和夷族首领,演奏《七德舞》和《九功舞》。《七德舞》以前叫《秦王破阵乐》,太宗当皇帝前封秦王,这个舞曲是歌颂他的赫赫战功的,后来太宗把它改了名。太常寺卿萧瑀上书说:“《七德舞》展示的是陛下您的丰功伟业,但表现得很不够,应该进一步充实,编入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人被擒获的过程。”太宗说:“这几位都是一时的英雄豪杰,如今我朝很多官员都曾经做过他们的部属,要是让他们看见旧主的屈辱状态,能不伤心吗?”萧瑀拜谢道:“这些我没有想到。”(《资治通鉴》卷194)

唐朝接替隋朝,一些官员曾经在隋朝供职。太宗曾当着大臣们的面问一个叫张玄素的人:“你在隋朝当什么官?”张玄素答:“县尉。”又问:“县尉之前干什么?”答:“九品之外未入流。”又问:“是哪一曹的小吏?”张玄素羞愧万分,面如死灰,出了殿门连脚都迈不动。谏议大夫褚遂良上书说:“君主能够尊重臣下,臣子才能尽心竭力。张玄素虽然出身寒微,但陛下重视他的才能,擢升他到三品,辅佐太子,怎么可以当着众人之面穷追他的出身呢?抛开往日的恩宠,造成一朝的羞耻,使他心怀不安,又怎么能责成人家尽忠效节呢?”太宗说:“我也非常后悔问这些话,你的奏疏正与我的心思相契合。”(《资治通鉴》卷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