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氏家族全传
17137500000012

第12章 追随中山(3)

有人不禁要问,蒋介石诚心诚意地办军校的目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两个字:野心。蒋介石深知,在现时的政治斗争中,不掌握军队,就没有实力,一切都无从谈起。他十分崇拜拿破仑,因为拿破仑是以赫赫武功称霸欧洲一时。蒋介石更崇拜曾国藩,曾国藩也是以治兵有道、屡建军功而成为封疆大吏。尤其是民国以来,蒋介石看到袁世凯由于掌握北洋军事实力,不但威迫清廷,还能左右民国大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后各大小军阀也是凭借个人的军队才能割据一方。蒋介石同时也看到孙中山所从事的国民革命,以及为打倒军阀、统一中国而发动的“北伐”也屡遭失败,就因为孙中山手中没有可靠的军队。而他自己也因为手中没掌握军队,在军队中一直充任参谋一类的幕僚、副手。“为他人作嫁衣”,还受人排挤、奚落,以至长期一事无成。

但是,蒋介石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和自身的经验,又深知要掌握军权、建立自己的军事实力,却又不能走当时南北军阀走过的老路。这是因为蒋介石开始政治活动就是以革命者身份出现的,他身在革命营垒,要搞军队,必须以革命的名义,公然建立自己的派系,这不但不符他“革命党”的身份,还将被视为革命的叛逆。当时“打倒军阀”的呼声很高,走旧军阀的道路是不得人心的。同时,蒋介石也不能像广东革命政权下的一些“革命将领”那样,借革命的名义,培植私人军队,这些人其实是一批失意的小军阀,或者丧失实力,这些人想趋附于革命一时,寻找机会再恢复和壮大自己的军事势力。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革命将领”蒋介石也做不来,因为他原来就没有可以凭借的派系势力和地盘,蒋介石知道走这条路也是斗不过这些军阀的。并且,蒋介石在粤军中工作时看出,这样建立起来的军队仍然是旧式的雇佣军,不可靠,也不足为用。在蒋介石给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许崇智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到,他曾为使用这样的军队苦恼,而又找不到办法。由于蒋介石的苏俄之行,使他看到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启示了他,使他认识到,以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及他本人的具体条件,就是必须利用苏联的帮助,借以党和革命的名义,才能建立起一支区别于当时任何军阀的、新式的、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并使这支军队成为他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走一条他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新军阀的道路。这就是蒋介石最后能诚心诚意办黄埔军校的原因。

什么是蒋介石的新军阀道路?概括地说,就是凭借党和革命的名义,建立自己的军事实力,又凭借军事实力来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这样,军权党权互相促进,交替上升,最终集党权、军权于一身,使自己成为掌握军事实力的“革命领袖”。于是,蒋介石和一般军事首领相比,他是“革命家”,是执行三民主义的“总理忠实信徒”,有政治资本,不会被视为军阀;和当时国民党的领袖人物(如汪精卫、胡汉民等)相比,他又是掌握军事实力的首脑,而不是没有实力的空头政治家。兼有二者之长而避其短。从以后的历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就是蒋介石比他在国民党内的军事上、政治上的对手高出一筹,终于一一战胜他们的根本原因。

孙中山北平仙逝

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后,拉帮结伙,野心也极度膨胀,就连孙中山的话他也不顺从地听了。

且说9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第七次会议,发布北伐宣言,决定大本营从广州前移韶关。然而蒋介石却不执行北伐议案。

9月9日,孙中山给蒋写信,要其坚决舍弃广州北上韶关,以战场为学校,乘此三方联合之机,击败曹(锟)、吴(佩孚),但蒋仍不服从。1924年9月12日,孙中山设大本营于韶关指挥北伐军事。10月9日孙中山再令蒋放弃广州,移军校于韶关,合力北伐。此时北方正是直奉第二次战争时期,是一个很好的北伐机会。但蒋却坚决不同意北伐,也不移军校于韶关。

10月9日,孙中山密电蒋曰:

……然我来韶之始,便有放弃守广州之意,为破釜沉舟之北伐。今兄已觉广州有如此危险,望即舍弃黄埔一孤岛,将所有枪弹并学生一齐速来韶关,为北伐之孤注。此事电到即行,切勿留恋,盖我必不回广州也。当机立决,万勿迟疑。孙文。青亥。

而蒋则坚不服从,回电曰:

埔校危在旦夕,中正决死守孤岛,以待先生早日回师来援。必不愿弃根据重地,致吾党永无立足之地也……务望先生早日回省,是为今日之成败最大关键也。

10日,英国买办陈廉伯率广州商团,于广州市街建立街垒图谋武装叛乱。11日,商团贴反政府标语。

同日,蒋又电请孙中山放弃北伐:

中正料,不久逆敌必反攻韶关,各军非准备南下,击灭逆敌,断难北伐。中正当死守长洲,尽我职务。尚请先生临机立断,勿再以北伐为可能,而致犹豫延误。

……二千元枪费,既无望,北伐更难。

孙中山又立时电催曰:

北伐必可成功,无款亦出,决不回顾广州,望兄速舍弃长洲来韶。因有某军欲劫械,并欲杀兄,故暂宜避之,以待卫队练成再讲话。陈贼来攻,我可放去……乱无可平,只有速避耳。

接着孙中山又一连数信催蒋北上和运械韶关。14日,孙中山命胡汉民代理革命委员会会长,廖仲恺为秘书。命蒋率各军镇压商团叛乱。同时蒋电请孙中山南下广州,放弃北伐。

先生可否率部队南下平乱,中正之意!必如此方有转机也。

至15日,蒋经半日时间即平定商团之乱。陈廉伯逃往河西,胡汉民下令通缉。此战神速告捷,无疑提高了蒋的威信,亦为蒋之不小贡献。但蒋不能独领其功。

16日,孙中山再电催蒋服从北伐大局云:

枪械运韶既未办到……然则此械兄竟以何用为最适宜?请详细考虑以告我为盼。北伐志在必行……张静江有电催出师江西甚力,亦云宁弃广东,亦当为之。此可见各省同志之望,我不可不有以慰之也。此次一出,必有大成功,可无疑议。望兄鼓励各人速出。一由东江击破陈逆而出福建;一出西江,则川湘各军必争先而出武汉。而中原可为我有。否则无论直、奉谁胜,西南必亡。际此时,能进则存,不进则亡,必然之理。望兄万勿河汉吾言幸甚。

孙文

蒋仍然不从。26日,孙中山又催蒋从命:

……则所余三千支枪,必要即日运韶,以利北伐……江西得后,则湖南不成问题。然后再合滇唐、川熊、黔袁,会师武汉,以窥中原。曹、吴不足平也。

10月23日,冯玉祥囚禁曹锟。30日,吴佩孚自津南下,直系失败。如果此时乘机全力北上,学生军加上建国豫军,则两湖苏、皖可为根据地,中原可得,冯玉祥国民军可用,南北相合之后,复可据有平津,然后统一东北,南平陈、唐,则北伐之胜利,可早二年完成。当然此时孙中山尚健在人间,则蒋之军事大权,难以独揽;而蒋最怕这一局面,所以坚决反对北伐。故孙中山含恨而逝。前则有陈炯明叛变,后则是蒋介石拒不执行北伐大计,孙中山含着难言之隐,与世长辞,不亦悲乎!

由此可以知道蒋介石自1918年南下广州,跟随孙中山以来,从无真正服从过孙中山,只有与个人愿望相符合时才服从。至于国民党中央决定的革命大政方针和北伐大计,蒋更是一意孤行,坚决反对,拒不服从军令。他只抱着民族主义、个人功业两事不放,其他,则不在心中。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北伐大业,自己终无法实现。蒋虽实行了北伐与统一,但无实行孙中山之三民主义,这种北伐虽然成功,亦只是蒋介石的成功,而决非孙中山和其三民主义的成功。这由蒋之后事可证。

孙中山能容蒋之坚持己见,拒不执行决议和命令,蒋则决不容许他的部下对他有半点违抗。这是事实。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北伐归于失败。

1924年10月31日,孙中山回到广州市,蒋介石始终未奉命移驻韶关。这时风云突变,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30日,吴佩孚自津南下,直系失败。孙中山受北京政府冯玉祥之邀,北上商讨国是,孙中山痛恨军阀混战与割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愿放弃一线和平统一的机会,果断地接受了邀请。

公元1924年11月13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

广州军港。

孙中山偕同夫人宋庆龄健步登上了永丰舰,向送行的党政要员挥手致意。随着舰长一声令发,汽笛长鸣,永丰舰缓缓离岸,向墨蓝色的深海驶去,任重道远,目的地——北京。

途中孙中山视察了黄埔军校。

刺刀闪亮,军旗猎猎。

作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一身戎装,精神抖擞,他整理完队伍后,跑向检阅台,向大总统报告:“报告总统,全校学员列队,请检阅!”

“是!”孙中山敬起了军礼。

在黄埔军校的歌声中,一队队学员方队,精神抖擞,手持苏式步枪,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孙大总统,通过检阅台。

汪精卫看着这场面感慨万千地说:“镇压商团,黄埔学生军初试锋芒。冯玉祥在北京政变,又邀请先生去主持国事。局面总算日趋好转!”

廖仲恺走到孙中山身旁,恳切地说:“请先生训示。”

孙中山摇一摇头,沉默。

军旗随风飘动……

廖仲恺再一次劝请:“先生还是说几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