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136000000050

第50章 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把关(13)

日喀则地区的虫草、雪莲花、党参、红景天等中草药,以及亚东县的蘑菇、松茸、蕨菜、黑木耳、手掌参、人参果、玉竹笋、羊肚菌、野生莴笋等林下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中草药材属于名贵、稀有药草,部分林下资源四季常有。相关部门组织群众采集,工厂统一收购、分类加工。

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刚性原则。本区林下资源自由开发及商业化,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增收机会,为区外市场供给天然优质的食品药品。虽然西藏的工业原料植物、油料植物、药材、野菜、食用菌等林下资源,数量、品种和质量都称得起冠绝海内,但是这些野生植物在一定时段和一定地域内是有限的,而市场需求则呈现递增趋势。此所谓“生产有时而用之无度”。经济利益获取越大,就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目前的事实表明,林下资源开发已经“过度”了。比如“虫草没有以前那么大的个了”“能卖几斤‘羊肚菌’真货,难了”等说法,群众有了真切感受。这些信号在警示我们,自然资源在过度开发中数量急剧减少,有些品种面临绝迹。如果同时破坏了那里的生态环境,那么肆意采收林下资源的行为,就是竭泽而渔了。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强本就是加强保持林下资源的生存环境及生长条件,让那里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资源区的农牧民既是当地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又可能是资源枯竭的直接受害者。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管理,同时是服务。办好关涉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是要依据政策,落实保护性措施,以便把群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把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维护相关资源开发利用的正常秩序。分寸需要恰当把握,关系需要慎重处理。

适时组织宣讲活动,做细做实相关工作,让群众明白不能为了今年多赚一点钱而断送明年的财路。一个村庄亦同一个家庭,过日子都需要从长远计议,提高对保护性开发林下资源必要性的认识。思想通了,行动才会自觉。同时,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给群众讲清楚每种物产采集的要求和做法。目前,虫草产区实行持证采挖、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虫草采收管理办法,其他林下资源、草地资源的开发可以结合实际加以推行。

西藏农业基础、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考

西藏的农业基础 世界上的事物既有相通或者一致的一面,叫作共性和规律,又有不通或者相异的一面,叫作个性和特点。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民族传统生产习惯不同,决定了西藏在农业生产形式和发展路径上与祖国其他地方不同,意味着没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路径可以效仿。西藏农业生产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农业基础除了此前所述的西藏区域自然条件外,还包括民族传统生产经验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之要,既要遵循农业生产的规律,又要发挥人的力量智慧,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做到“地尽其力,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生产出质优量大的农产品。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世界其他民族,自觉推行的“因地制宜”“法天然而尽人事”“无为而无不为”的农业政策,一再让传统农业生产渐入佳境。传统农业是相对成熟而完备的农业形态,其中所包含一般性的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农业生产借鉴。

传统农业的精华。其实是民族传统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除了遵守农业生产规律外,人事方面主要做到两点:一是高度重视农家肥的制造和施用,二是精耕细作、农事细致。

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农民一样,西藏的农民懂得获得农业收益的关键和诀窍,理解农家肥与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品质之间的密切关系。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被称为自然经济,其含义之一是基本上没有先进农业理论做指导,普通农民凭借代代相传的生产经验和切身体会进行农事活动,却本能地遵循了农业生产规律,除了做到生产不误农时之外,也非常重视向农田里及时补充有机物质,增进土壤肥力,动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内的收支平衡。

农民平日有意识地积累人畜粪便,作为精肥给幼苗、弱苗追施;专门花费一定劳动日沤制绿肥,把枯枝败叶、杂草等植物残体配上生活垃圾,混堆一起进行常年或者季节性发酵,犁田整地时作为底肥翻入地层;坑塘河坝底层淤泥被挖捞出来,成为上好的田间用肥;禽畜圈棚不断垫上田土,充分吸收禽畜排泄物,被定期清出,成为壮肥;不少年农民习惯在农闲时节肩背箩筐,四处游走捡拾道旁河畔上的粪便。于是,积肥、造肥、捡肥和施肥成为一项主要农事。农民清楚,肥料供给量同作物产量之间的正相关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大粪臭,就没有稻米香”,“熟土换生土,一亩顶二亩”,“种地少施粪,白在田间混”等乡间俚语,成为千古流传的农谚。

传统农业,除了施肥舍得花本钱外,农民经营农田、伺候庄稼从来不惜气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生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农民把田畴当作一幅画作,举全家之力、倾四季之时进行集体创作。比如对待除草环节,“耪地不耪草,庄稼长得好”这句农谚,反映了农民抓住农时,一遍又一遍地翻晒土层,既疏松了土壤,又除净田间杂草,让疏密相间的庄稼苗儿充分利用田间的光热水分及通风条件。天道酬勤,庄稼认人,土地最知道感恩;正常年景,五谷丰登,一分辛苦一分收成。因为农田环境好,农产品天然又营养。

当代西藏的农业,兼有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形态。西藏传统农业生产形式依然普遍存在,在偏僻山村表现得还很典型,农民靠天吃饭,人工劳动为主、畜力为辅,农家肥料为主、化肥为辅,青稞和油菜作物为主、其他粮油作物为辅,作物产量低而产品品质优。

近代农业形成若干农业区,那里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传统农业原本发达,发展成为西藏的大小“粮仓”。之所以称之为近代农业,是因为农药、化肥成为重要农资,采用新技术培育种苗,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以技术指导,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普及先进农机。但是,西藏的近代农业与内地有很大差别,农药、化肥施用量要小得多,西藏气候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与内地有很大不同,作物病虫害相对轻得多;尤其是,农民向田间投入的劳动力和土杂肥料依然很多,当地农民依旧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习惯。

现代农业由政府倡导并扶持,旨在建成若干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带,引领西藏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选择自然条件好的开阔农业区,采用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鼓励集中连片耕作,实行统一管理和规模化经营,比如在35个粮油主产县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活动,面积达到70万亩,建立了各级麦类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2.6万亩、油菜良种繁育基地0.2万亩,以及8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示范点;选用优良新苗种,注重科技力量的投入,追求农科贡献率,推广生物有机肥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办法;综合使用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动态监测作物生长状况,控制农产品农残超标;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水利管网进行合理布局,实行节水高效喷灌。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统一,保障作物稳产高产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小贴士

在旧西藏,农民普遍重视积造农家肥。1.积肥。每年春播刚完,就开始积肥,差巴要把从山上运来的土,先堆积在领主杜素的大门前,到六七月间,再把土全部送入杜素的厕所或者牲畜圈内去沤肥。山土运下山前,先要在积肥地方挖一个坑,让雨水把它泡起来,以后才能沤肥。另外,可以通过打扫畜圈积肥,领主家里每隔5—6天要打扫一次畜圈。2.出肥。每年3月要掏一次领主杜素的厕所。出肥那天,差巴按规定到领主家出肥。一般一天能出完,如果一天出不完,第二天就继续出。3.交肥。每年夏天差巴要积大量的山土,垫在自己家的牲畜圈里沤肥,至次年正月到2月间,大部分肥料要往杜素地里送。由于差巴种地岗数不一,因此交肥的数量有区别。包括交春肥和秋肥。春肥,每年10、11月间差巴们就要将在山上挖的草坯烧成灰,运回后和山土一起倒进自己的厕所里沤肥,次年春耕快到的时候差巴要把自家牛羊圈里最好的肥料送给领主,各户差巴要按差地数量交肥,而且有列本在各家差巴往领主地里送肥时进行现场检查,看肥料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合乎规定;秋肥,到进入秋天的时候差巴就要把自己家里最好的肥送到谿卡(领主的庄园)自营地的休耕地里。肥料送到地里以后,要在肥料上盖土,以免肥料被风吹走。送肥每年有三次,春天两次、秋天一次(三次共12天)。

在旧西藏,农民注重精耕农田。春耕、夏耕和秋耕。春季播种时,每户差巴要给领主支不同天数的耕地差,出这项差的人要用自己的一对耕牛和一套耕具为庄园耕地播种,还要带一个撒种的童工。每年夏季,差巴要给领主耕休闲地,庄园要求好地要耕8遍,次地耕4遍,一块地由差巴一包到底。耕地的差巴自带牲口和耕具,一户差巴各年耕休闲地的面积没有明确规定,视庄园休闲地的多少来决定。每年耕休闲地之前,差巴对休闲地进行一次划分,以便分片负责。秋收后,谿卡900如克面积的自营地要翻耕两遍,耕地时自带耕牛和耕具,有些差巴的地受此影响往往只能耕一遍。另外,每年6月谿卡自营地的休闲地都要进行一次整理,还要修地边、围矮墙,防止牲口进入。

西藏积极借鉴区外农业生产先进经验,吸收相似高寒山区农牧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因地制宜加以本土化,试图走出一条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但是,西藏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跟区外任何地方的都不相同,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受重视,所以农业的生产形式和生产内容应该保持着西藏个性。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发挥效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研究表明:在影响作物产量诸多因素中,水的增产效果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成是1亩旱田的1.5—2倍,水利对粮食生产贡献率达到40%以上。在西藏,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农业区雨量较少,每逢春播、冬播,农田大多需要灌溉。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合理调用水资源,成为争取农业丰产丰收的有效途径。

农闲时节,各地农田水利建设竞相展开。“十一五”以来,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总体要求,全区各地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抓住利用农闲时节,除了土地平整、客土改良、梯田埂砌石之外,有序开展修建水渠、构筑农田防护堤、打机井、挖水塘等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的近200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效抵御了2010年那场旱情。项目区农牧民投工投劳,从中获得多项收益。山南、日喀则和林芝三地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动场面,再现“农业学大寨”时期战天斗地的劳动场景。

山南地区的扎囊、贡嘎两县自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以来,围绕着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联合组织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972.6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160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172.69万元,县财政投资200万元。2009年10月开工建设,2010年7月20日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

扎囊县按照集中连片的要求,实施了小型农田渠系配套水利项目两个,即扎其浦农田渠系配套工程和扎塘羊嘎渠系统配套工程,受益区涉及7个行政村、776户、5195人;项目包括新修防渗渠道12条、长30多公里,安装引水管道两处、长2800米,新修截潜工程2处,打深井8眼,水塘3座、蓄水库容1800立方。

贡嘎县的该项目涉及甲竹林镇的5个村委会、3300人,包括新修了1条7.9公里的干渠、12条总长9.6公里的支渠、23条总长8.7公里的斗渠,新修截潜工程1处、机井6眼、提灌站1座,以及水塘清淤、扩容、防渗处理共3座。项目建成后使贡嘎县年新增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年新增节水能力59.8万立方,改善灌溉面积9847亩,年新增粮食作物产值147万元;同时使扎囊县水利工程年新增供水能力1200万立方米、全县总供水能力达到8800万立方米,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5%,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1.9万元,并给农牧民带来劳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