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136000000042

第42章 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把关(5)

西藏旅游业越来越红火,西藏的物产在区外受到一路追捧,作为西藏人不能不冷静地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旅客为什么不惜冒着高寒缺氧和高原反应的风险,千里迢迢来此旅游?因为西藏自然景观独特、自然环境天然洁净、当地物产的品质天然。天然纯洁的生态环境是西藏的“摇钱树”,是稀缺的自然资源,商品经济越是发展它的经济价值就会越大,将给西藏带来无限商机和财富。圣洁的西藏,一花一草都是宝贝,但是,一旦西藏食品药品被所谓的实用技术改造得如同区外的那些东西一样,西藏的农业生态环境乃至区域自然环境被化肥、农药等科技成果严重地玷污了,那么西藏的自然特色和原本的优势就永远失去了。在科学技术的诱惑面前,是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全局而放眼未来的。绿筛原则对于西藏的现实意义可能更大。

农作物病害综合防治与产品农药残留

从播种插秧到农作物成熟收获,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作物在生长发育期间,由于总会受到生长环境中病原生物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当干扰强度超过了作物能够忍耐程度,使作物的生理和外观出现异常,偏离正常的健康状态,说明作物罹患上病害了。病害除了造成农作物减产外,还降低产品品质,甚至使产品含有毒素,食用会让人畜中毒。病害分为侵染性(占2/3)和非侵染性(占1/3)两个类别,呈现病状和病症两个特征。植保工作者在田间根据症状对作物病害做出准确诊断,然后对症下药提出防治对策。目前,对于农作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我国依然流行化学防治法,农产品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

农作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法 农作物发病原因不同,防治方法也就不同;同时,致病原因可能有多种,防治方法就需要多方并举。即使农作物患上侵染性病害,也可能由多种病原生物共同在起作用,所以作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也需要几种措施相配合,有主有次地进行综合防治。相反地,过度依赖单一防治措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比如长期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因为病原生物抗药性增强而导致防治失败,而且会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产品。摸清病根,对症下药,方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倡导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选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种子防治等方法,兼治多种病原生物。

综合防治法 农作物病害防治应该着眼于农业生态系统,针对相关病害协调多种必要措施,进行全面完整的防治,争取同时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把综合防治解释为: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施加必要的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这个界定,与国际上常用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的内涵一致。

自然界中,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既依赖又制约的相互关系,彼此在为生存繁衍而接受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病原物作为一种或者几种生物群落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寄生的、取食的农作物被称为寄主,它们之间存在着取食关系,是整个生物界食物链和食物网上一个环节。农作物与其病原物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相互适应与相互斗争,导致了病害的发生、发展。农作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扰,改变农作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提高农作物的免疫力,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保护与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这是自然界物种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是农作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农作物与其病原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物病害防治也就有多种技术和方法可供选择,诸如植物检疫、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作物病害防治法,其要点和特点简述在此。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法,就是通过采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农作物病害的方法。作物病害,有时呈现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恰当选用农药及时予以防治成为必要。农药有高效、速效、使用简便、经济效益高、易于推广等优点,可以迅速防治或者控制相应区域内的作物病害,保证作物高产稳产。但是,如果选用不恰当,可能招致对作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以及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与产品农残超标等副作用。在现有的农科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下,化学防治依然是防治作物病害的主要措施,在面临病害爆发、流行的紧急时刻,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化学农药种类和剂型: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的农药,主要有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杀菌剂,一般指杀真菌剂,除了农用抗生素属于生物源杀菌剂外,杀菌剂主要品种是化学合成的,对真菌和细菌有抑菌、杀菌或者钝化其有毒代谢产物等作用,有些农用抗菌素,比如四环素还能防治类菌原体病害。

依据杀菌剂对作物病害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保护性、治疗性和铲除性的三个类型: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入作物之前施用,及时阻止病原菌入侵,达到保护作物的目的。治疗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入作物机体的时候施用,药剂进入作物组织内部,抑制或者杀死已经侵入的病原菌,使作物病情减轻或者恢复健康。铲除性杀菌剂,对侵染作物的病原菌有强烈的杀伤威力,或者通过熏蒸触杀,或者通过渗透作物表皮灭杀。这种内吸式的杀虫剂,能够被农作物吸收,在体内运输传导,有的可以上行(由根部向茎叶)和下行(由茎叶向根部)输导,多数的只能上行输导,让作物机体渗透着这种药剂,既可以防治病原菌的入侵,又可以触杀已经入侵而寄宿在此的病原菌。由于杀菌剂,尤其是铲除剂毒性大,容易引起严重的作物药害。

杀菌剂品种不同,能有效防治的病害范围就不同。有的品种有很强的专化性,只对特定类群的病原真菌有效,称为专化性杀菌剂;有些则杀菌范围很广,对分类地位不同的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效,称为广谱杀菌剂。

杀线虫剂,对线虫有触杀或者熏蒸作用。触杀是指药剂经体壁进入线虫体内产生毒害作用,熏蒸是指药剂以气体状态经呼吸系统进入线虫体内而发挥药效。有些杀线虫剂兼具杀菌杀虫(昆虫)作用。

药物只有经过加工制成特定的制剂才能投入实际使用,未经加工的叫作原药。原药中含有的具有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称为有效成分。经过加工而成的药品叫作制剂,制剂的形态称为剂型。制剂的含义,通常包括农药名称、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名称等三个方面。比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指明农药名称为代森锰锌,有效成分含量是70%,剂型为可湿性粉剂。病害防治常用剂型有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剂等,还有较少用到的粉剂、悬浮剂、水剂、烟雾剂等。

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称为药效,由于药剂使用不当而使作物受到损害称为药害,对人、畜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在农药施用后的一段时间内,农产品和环境中残毒物对人、畜的毒害作用称为残毒。为了既能达到化学防治病害,又能降低毒性和残毒的目的,化学农药在研制上要求“高效、低毒、低残留”,在使用上要求针对特定防治对象及病害程度,“对症下药”,按照剂量标准、操作方法、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等使用说明进行喷施作业。

用药不当所造成的问题主要有:把农药用在敏感的作物上,或者在作物敏感的生育期用药,或者剂量过大,或者混用不合理、施药不均匀,或者重复施药,施药的时候农药飘到了敏感的作物上,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有清洗干净就用来喷洒杀菌剂等情况,均会造成药害。

违规用药的严重后果是:农药施用必然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农药毒性大小、用药剂量多少,喷药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浪费程度,都会对施药地块及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不按使用要求施药,超过安全间隔期在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杀菌剂,均会造成农残超标现象。

化学农药的原理取法自然。农药,实质是植物的他感化学物质的模拟物、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剂,药理源于植物之间自然存在的他感作用。

现代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内部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动物有着自我防护的本能,植物也一样,这是自然选择与物种进化的结果。比如,植物是不能移动的,但是又不会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它们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等自身机制,发展出来多种防卫手段。有的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长出各种荆棘和皮刺,形成机械防御体系。典例就是蓟属植物的茎和叶上都有许多刺,这些棘刺成为“不可侵食”的信号,即使是强势食草动物也不敢碰它。所以在牧场上可以看到,所有绿草几乎被吃光了,而一些蓟草却能安然生长,不受扰动。还有一些植物覆盖着多种细毛,这些带钩或者倒刺的毛状体能刺伤昆虫或者使之无能为力,成为植物物理防御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偏害作用或者非共生的关系,即一个物种压抑另一个物种而对自身无影响的相互作用。典例就是他感作用,又称植物间的他感化学作用,是指一个物种或者有机体受到另一个物种或者有机体释放于环境中的代谢物的影响,包括促进或者抑制两个作用,且具有选择性,影响特定的物种而不影响其他的物种。这是生物群落里一个有趣的奥秘。

植物的他感作用,其实是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两个向度。他感作用,实质是植物通过向环境中添加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叫作他感化学物质,又称次生(代谢)物质,即一种生物所产生的对另一种生物的生长、健康、行为或者种群生物学有影响的非营养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种化合物,源于植物的生活部分,比如根、叶所分泌的或者淋溶下来的化学物质。

实验表明:把有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苜蓿叶提取液中,就使得杂草种子生活力大幅度下降。比如,木薯茎叶的汁液对南瓜、玉米、豇豆、花生、热研2号柱花草、热研8号坚尼草的种子萌发与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核桃青皮提取液对小麦、萝卜等植物的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火炬树下很少有其他植物生长或者生长不良,就是因为火炬树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其他植物生长。

植物间的他感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报春属植物叶子上的毛状腺分泌的刺激性化学物质能起到驱虫作用,因为它们使植食动物感到发痒或者疼痛。间接作用是通过土壤里微生物起作用,如果首先对固氮微生物起抑制作用,就能使与之相伴的高等植物的生长因缺少氮元素而受到抑制。

他感化学物质是联系植物与昆虫的桥梁,研究植物他感化学物质就成了揭开动植物间关系的一把钥匙。植物在受到虫害侵害之后会做出回应,其受害部位能合成防御化学物质,或者从植物机体别的部位运转现有的化学物质到受害部位,有时还释放特殊的挥发性物质,吸引害虫的天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捍卫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他感化学物质,已经确定的植物他感化学物质超过10万种,由此造就了形形色色动植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化学生态学开展植物诱导抗性机理研究,可以为病虫害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目前找到了某类他感化学物质是植物抗性的主要因素,便可以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调控这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关键性的酶系,使之增量,以达到安全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然而,植物他感化学物质在植物中仅微量存在,目前很难实现人工大剂量提取,满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需求,于是就有了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即各种类型的化学农药,包括可以杀灭作物害虫的灭虫剂、祛除病害的灭菌剂、清理杂草的除莠剂,可以促使作物果实早熟的助长剂和催生素,可以用来育种的育种剂。

这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实际上是植物他感化学物质的仿制品,是师法自然的产物。始料未及的是,近代工业应近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借助于科技成果运用而研发出越来越多的化学农药,运用范围在自然界中无所不及。种种迹象表明,化学农药的品种和数量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生物忍耐的程度,绝对过剩了,副作用日益显露,于是,人们盼望更为理想的生物药剂尽早问世。虽然未来采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药剂是什么、叫什么名字,但是生物药剂和化学农药很可能成为现代农业与近代农业划分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