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哈佛逻辑课
17133100000004

第4章 理论篇(3)

LESSON 2

明确概念:你的意思,别人能理解吗?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人们构成命题进而进行推理的基本要素。由概念组成命题,再由命题组成推理,所以说,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思维活动。人们通过观察、交流、推理获得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形成新的概念。可以说,概念凝结并巩固着人类在一定阶段上对于事物认识的成果。概念又是认识的工具,借助概念,人们可以从本质上把同类对象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对象区分开来。因此,保证概念的明确十分重要。

“妈妈班车”引起的矛盾

哈佛大学附近有一座工厂,很多员工上下班要靠厂里的班车接送。一开始,班车只接送家住郊区的员工,可是后来请求乘坐班车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厂里很多怀孕的和带小孩的女员工。

工厂领导反复考虑,决定增开一辆“妈妈班车”专门接送年轻的妈妈,并规定这辆车在下班时比别的车先开。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妈妈班车”开始运行的第一天,就引起了矛盾。

那一天刚下班,许多年轻的妈妈都涌到了“妈妈班车”上,当然,这里面除了怀孕的和怀抱婴儿的女员工外,还有一些年轻的女员工。她们有的说自己的孩子虽然没有抱过来,但是还没有断奶,正在家里等着她们早些回去哺乳;还有的说自己的孩子放在幼儿园里,她们要早点回去接回家。班车司机看到车上人太多,要求这些没带孩子的乘坐别的车,然而她们却说:“这是妈妈班车,我们都是做妈妈的,为什么不能乘坐!”结果,班车拥挤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问题出在哪里呢?从逻辑上说,问题就出在“妈妈班车”这个概念不明确上。谁也说不清楚“妈妈班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主管这件事的工会代表认为,“妈妈班车”只给年轻的妈妈乘坐。但是“年轻的妈妈”也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样的女员工算是这里所说的“年轻的妈妈”呢?这个谁也说不清楚。后来,工厂明确规定“妈妈班车”专门接送怀孕的和怀抱2岁以下婴儿的女员工,这才解决了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概念本身要明确,这一点在说话办事的时候都很重要。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主观世界范畴。它是思想的最小单位,或者说是思想的细胞。概念只有借助于词语才能存在和表达出来,它是词语的思想内容。但是,我们不能把概念和客观事物混为一谈,也不能把概念和词语混为一谈。

概念是思维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形成于思维的东西,因而它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表达出来。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在使用词语表达概念时,要力求用词的准确性,如果把一个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概念的词,当作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就会造成误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偷换概念,故意违反逻辑的应用,可能造成可笑的喜剧效果。这是因为有些词由于它的多义性,可以产生某种巧合,这样就给幽默和智慧提供了机会。

有一次,林肯和政敌道格拉斯进行辩论,道格拉斯指控林肯说一套做一套,完全是个双面人。林肯立刻回答说:“道格拉斯指控我是双面人,大家说说看,如果我有另一张脸的话,还会带着这张丑脸来见大家吗?”林肯的话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连道格拉斯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可见,概念和词语之间有对应的一面,也有不对应的一面,二者是不完全对应的关系。另外,要求概念明确,在不同情况下其程度可以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科学研究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都要求有精确的数据和严格的界限。例如,在气象学上,“大雨”指日(24小时)降水量为25~49.9毫米的降雨或者1小时降水量为8.1~16.0毫米的降雨。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雨”这个概念只是泛指雨量较大的雨。这类概念,尽管没有精确的数据和严格的界限,但只要无损于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的顺利进行,也就不失为明确的概念。比如说:“即使明天下大雨,我也一定去!”这里的“大雨”就不是那么严密的概念,但是,谁会认为它不明确,不能用呢?

在“妈妈班车”事件中,“年轻的妈妈”非要有严格的界限不可,但是在其他场合就不一定如此了。例如,某服装店贴出广告:“本店竭诚为年轻的妈妈服务。”这里“年轻的妈妈”泛指一切年纪较轻、孩子较小的女性,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大家都能理解其中的涵义,所以不失为明确的概念。

哈佛语言学教授丹妮尔博士认为,只有明确的概念,才能用来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和开展思想交流。含混模糊的概念,会造成不恰当的判断和不合理的推理,也不可能使别人理解。

传说古代伊斯兰教将领阿马放火烧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只留下《古兰经》一本书。很多部下对他的做法感到不满。阿马得知后,派人找来那些感到不满的人,并把他们严厉地训斥了一顿。

阿马极力为自己的焚书行为进行辩护,他说:“如果所焚的书内容跟《古兰经》相符合,那么这些书就是多余的;如果所焚的书跟《古兰经》不相符,那么这些书就是要不得的。所焚的书或者内容跟《古兰经》相符合或者不相符合,总之,它们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要不得的。既然如此,烧掉又有什么可惜呢?”阿马的辩护站得住脚吗?

提示:阿马一直强化的概念是,作为真理的《古兰经》只需要一本足矣。然而别人却不这样认为。

“笔杆子”可不同于“笔杆贩子”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著作《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雨果除了爱好写作之外,还很喜欢旅行,有一次他出国游玩,来到某国边境,该国宪兵要求检查登记。雨果十分配合,宪兵问他姓名,他回答:“维克多·雨果。”问他干什么的?他回答:“写东西的。”宪兵显然对此略有疑问,于是又问了一句:“你以什么谋生?”雨果回答说:“笔杆子。”于是,宪兵点了点头,并示意他可以通过边境了。

雨果准备离开的时候,无意间看了一下宪兵的登记簿,上面写道:“姓名:维克多·雨果。职业:笔杆贩子。”

堂堂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笑话呢?这是因为宪兵和雨果对同一个概念的含义做了不同的理解。雨果所说的“笔杆子”指的是“作家”这一职业;而宪兵所理解的“笔杆子”就是“卖笔杆的”。由此可见,要正确表达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必须明确概念的含义。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含义,才能明确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范围。

概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因此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是主观存在的概念,这两个层次之间是被反映与反映的关系。显然,如果没有客观事物,也就根本不会有概念的存在,这是概念的客观性一面。另一方面,概念又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是经过反映以后形成于思维的东西,不再属于实物的原型,这是概念的主观性一面。

逻辑学要求概念本身明确,不仅要求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还要求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明确。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包含的意义;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涉及的范围。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了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市场上的服装、食品、住房、汽车等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密切地联系着,而内涵是主要的,概念的内涵明确了,外延也就明确了。

从一个概念来看,内涵是概念的质,外延是概念的量。内涵和外延是概念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定的内涵决定着一定的外延,一定的外延必由一定的内涵所制约。因此,明确一个概念,首先就要明确它的含义,也就是明确它的内涵,然后才能准确指出它的外延范围。开始我们讲的那个宪兵,之所以会把雨果当作了笔杆贩子,就是因为宪兵对“以笔杆谋生”这个概念内涵的理解与雨果的理解不同。

再比如有一道题问:“地球的天然卫星有几个?”有人回答一个,有人却想了半天不知如何回答,其原因就是对“地球的天然卫星”这个概念的内涵不清楚,所以确定不了他的外延数量究竟该有多少。实际上,问题里包含了三个必须明确的概念,即“卫星”、“天然卫星”、“地球的天然卫星”,只有把前两个概念搞清楚,才能搞清第三个概念。“卫星”是指围绕行星运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天然卫星”是指非人工制造的卫星;“地球的天然卫星”是非人工制造的,绕地球运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明确了“地球的天然卫星”的内涵,也就能够明确指出它的外延,即只有一个,那就是月球。

在两个有包含关系的大小概念之间,如果其中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其外延越小;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其外延越大。这在逻辑上叫做“反变关系”或“反比关系”。如“学生”与“哈佛学生”是两个具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其中“哈佛学生”的内涵比“学生”的内涵多了一个“哈佛”属性,其外延则比“学生”要小;“学生”比“哈佛学生”的内涵少了一个“哈佛”属性,其外延则比“哈佛学生”要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是概念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理解和掌握好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是明确表达概念的关键。

有一天晚上,哈佛大学一个女生宿舍发现有小偷作案。一个女同学连忙打电话给学校警卫部门和该系的男同学,告诉他们:一个穿着黑衣服的小偷刚刚跳窗逃走,应该没跑出多远,赶快来抓。

几名速度快的男同学转眼间已经来到女生宿舍楼下,突然听到有人大喊“捉贼啊!”又发现叫喊者也穿着黑衣服,他们转念一想,此人也许正在玩弄惯用的“贼喊捉贼”的伎俩。于是,几个人用眼神交流了一下便蜂拥而上,将那个黑衣人按倒。

有同学说:“你还装什么蒜!刚才女生来电话说小偷是穿黑衣服的,你穿的正是黑衣服,这还不明白吗!”被抓的人不禁哈哈大笑,气喘吁吁地解释道:“误会,一场误会,我是学校的保安理查德,也是听了女生的电话赶来捉小偷的。”听了理查德的解释,同学们看他果然有些面熟,大家也禁不住笑了起来。怎么会把好人当成小偷呢?原因在哪里?

提示:小偷穿着黑衣服不等于穿黑衣服的就是小偷。

卖好关子,不丢面子

有一个棋迷到处找人过招,但他的棋术却并不高明。一次,他遇到了一位高手,连下了三盘棋,他都输了。别人问他胜负如何,他不愿意说出自己连输三盘的惨败结局,便卖关子说:“第一盘我没赢,第二盘他没输,第三盘本来可以和,可他又不肯和。”

这三句话没有一句直截了当说自己输了棋,可是又都包含着输的可能。这种说法使人无法肯定他是否连输三盘,也就保住了说话者的面子。为什么这位棋迷能用这种拐弯抹角的话掩饰自己的惨败呢?从逻辑上分析,就是他利用概念关系中的反对关系,故意作出一种不确定的表述,从而掩盖了连输三盘的结局。那么,什么是概念的关系,概念间有哪些关系呢?

逻辑学上讲概念的关系,不是指概念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物理学中“电”与“磁”的关系等,都是讲内容关系。逻辑学则是把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主要从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相容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外延至少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三种:

1.同一关系:两个概念内涵不同,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如,“科南特”和“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等。概念的“同一关系”与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概念”不同,前者是指两个内涵不同而外延相同的概念,如“美国首都”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其内涵不同,而外延相同。后者是指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的概念,如“母亲”和“妈妈”,只是词语不同,其含义和范围都是相同的。因此,不要把“同一关系”与“同一概念”混同。

掌握同一关系,可以对同一对象从不同方面反映它的内涵,揭示对象的多种性质,并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彩。例如说:“迈克,这个年仅7岁就失去父母的孤儿,现在是莉莎阿姨身边唯一的孩子,也是桑迪小学二年级学生中年纪最小的。”句中“迈克”、“这个年仅7岁就失去父母的孤儿”、“莉莎阿姨身边唯一的孩子”、“桑迪小学二年级学生中年纪最小的”是四个内涵不同,外延相同的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迈克的情况,语言表达比较丰富、生动。

2.属种关系:两个概念间,一个概念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中,并只构成它的一部分。外延大的叫“属概念”,外延小的叫“种概念”。如“交通工具”与“汽车”,“水果”与“香蕉”都是属种关系。弄清概念的属种关系,对明确概念是相当重要的。首先,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一般不应并列使用,如“这家商店出售蔬菜、西红柿、鱼、羊肉等”,句中“蔬菜”与“西红柿”是属种关系,并列使用就会使人认为“蔬菜”中不包括“西红柿”,实际上西红柿属于蔬菜。

其次,要注意避免犯“以属代种,外延过宽”的逻辑毛病。如说“爱迪生发明了灯”,句中的“灯”外延过宽,包括了所有能够发光照明的灯,显然表达不确切,应当用它的种概念“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