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哈佛逻辑课
17133100000030

第30章 应用篇(15)

感恩是人生的大智慧。常怀感恩之心,才会轻易而持久地获得幸福感。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处世哲学。让我们学会感恩,让幸福常驻心中。

哈佛大学教授常会教育学生:“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能视万物为恩赐。”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怀博大的人,他们不但会因为一颗感恩的心而得到爱的回报,还会因为心怀感恩而充满了幸福感。感恩别人,也是救赎自己。如果你心中总是充满爱和阳光,那么你一定是幸福的。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出门前把家产分给三个奴仆管理,结果前两个奴仆把这笔钱拿去做生意,赚了一部分钱,而第三个奴仆则老老实实地把钱存好,尽到自己的本分。主人回家后,奖赏了替他增加财富的两位奴仆,而那位老实本分的奴仆却遭到了冷落。每个奴仆都有被利用的价值,但是前两位奴仆懂得如何去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从而获得了赏识,而最后的奴仆却缺乏这种增值的功用,自然就遭到了主人的冷遇。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欲望支配和驱动的,社交行为也是如此,平白无故的交际关系非常罕见,要么是因为情感的需要,要么就是利益的驱使。社交场合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掺杂一些功利性因素,社交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实现对方的利用价值,进而相互利用、相互满足。

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须懂得“出卖”自身的价值。只有不断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对方才会更加关注你的存在。有人说被人利用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利用的价值。这话很有道理,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几乎都从别人那里得到证实,当一个人失去吸引力时,实际上就等于他失去了价值。

想要提高社交的成功率,就应该注意提高自身被利用的价值,自身的利用价值能够有效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成为联系和增强感情的纽带,而且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往往取决于利用与被利用的价值大小,价值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反之,受关注的程度就越小。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被利用的越多,所得到的关注和利益自然也就越多。

在哈佛,所有的课程都是针对相应的事例进行研究展开的,学生们必须在上课之前阅读一个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若你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的话,你的成绩很可能不达标,并因此而被退学。

为了获得更高的课前准备效率,同学们会自发地组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这是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组建学习小组时,年级里的全体学生(一般超过800人)会汇集一堂,大体每100个人为一批,每人有30秒的时间去做自我介绍,此时,个人是否有能力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便成为了是否能进入优秀小组的标准。

在进入学习小组后,个人也要拼命做好时刻向所属小组贡献自我力量的准备。同组中的人经常会讨论在该组中大家是否都做出了同等的贡献,是否存在不劳而获的人。若大家认为存在不公平的话,“浑水摸鱼”的人便会受到群体的指责,认为“他没有拿出自己的价值!”“好吧,我们以后也不再和他合作!”并会被排挤出局。

而且,很多学生都会将小组看成一个命运同共体,在这个小组中,大家可以了解到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资质相同的人,而这些人往往是今后创业的最佳伙伴。因此,每个人都会以苛刻的眼光对彼此进行观察,“他有什么能力?”“他隐藏着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在刚开始学习时,由于成绩还不明朗,因此,在进行组员选择时,大家都是通过实际性的讨论与商业性的谈话、闲谈来了解对方,以判断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互补的经历与技能,是否值得自己去交往。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立场、独特性便显出了重要性。那些能够明确体现自己对小组会有很重要的贡献的人,总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哈佛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话:“没能力的人千方百计想去利用别人,有能力的人反而想方设法地被人利用。”利用别人的出于一种欲望和野心,被利用的则源于一种心计和智谋,后者往往是生活中的强者。真正懂得去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会把“被利用”当成一项高明的投资,所以,当个人的价值受到别人的重视时,一定要保持一种共赢的心态,努力提高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别把你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

早在2500年前,中国儒学大师孔子便说出了这样一句颇具深意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道出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用自己的心去推及他人,自己希望怎样去生活,就要想到别人也希望怎样去生活;自己不愿意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首先记住不能这样对待他人;自己希望可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可以通达无比,也就可以帮助他人站得住脚。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做到推己及人,方能处处得人。

哈佛哲学家一贯认同英国哲学家伊赛亚·伯林的思想,他们认为自由分为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二是消极自由,让自己免于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后一种自由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将自己不看重的价值给予他人,很可能会在“为他人造福”名义之下实施对他人自由的剥夺。相对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接近自由的真谛,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这一点相对于其他要求来说也更难做到。

以前,某个非洲国家虽然黑人占大多数,但他们的执政政府却是白人控制。为了维持所谓的“白人权利”,纯正自己的肤色,白人领袖规定:不许黑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各种公共场所。有了这样的规定之后,当地的白人更加看不起黑人了,他们不愿意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低微、最下贱的种族,唯恐避之不及。

一天,一个美丽的长发白人女子来到了海边,打算晒日光浴。她十分喜爱这里的海风和沙滩,唯一不满意的是,这里也会有黑人出现。由于旅途过度疲劳,她还没来得及涂抹防晒霜就睡着了。当她醒过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此时,她感觉到肚子非常饿,于是径直走进了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当她推门而入时,餐厅的工作人员看了她一眼,却没有主动上前招呼。女子感到有些奇怪,但她还是找到了一张靠近窗户的椅子坐了下来。大约过去了15分钟,仍然没有一个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到那些服务生们都围在比自己晚来好久的客人身边,对自己的几次示意都不理不睬。女子顿时怒火中烧,并起身朝前台走去,打算讨个说法。

女子刚走了几步,正巧经过一面大镜子,她无意识地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顿时惊呆了。自己竟然被晒得像黑人一样,女子的眼泪夺眶而出。此时,她才明白那些被社会所歧视、所遗弃的黑人的真实感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受到他人的尊重。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还以为是在为他人考虑,殊不知,对方的思想和生活都会因此而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所以,我们在为他人提出建议或强迫他人做某事之前,最好先反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来做这样的事,如果他人命令我这样做的话,我会高兴地接受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就请你保留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因为在这种时候,保留远比说出来更能获得高人气。

罗斯福年轻时曾担任过海军助理部长。一天,一位好朋友来看望他,谈话间,朋友突然想起了从别人口中听说的一些军事秘密,便向罗斯福问道:“有人说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一座岛屿上建立了训练基地。你能告诉我,这是事实吗?”

罗斯福听了眉头一皱,因为这位朋友打听的事情属于国家机密,根本不可能公开。但是如何拒绝才可以使自己既坚持了原则,又不损伤友谊呢?他灵机一动,故意向四周望了望,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可以保证不对外人说这个军事机密吗?”

朋友急切地回答说:“当然,当然能保密!”

罗斯福微微一笑:“那么,我也能!”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彼此的观念、利益、个性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应对这些冲突的最好方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与立场上去想问题,不要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愿意承受的事情、自己还未认同的想法与观念强加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