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哈佛逻辑课
17133100000023

第23章 应用篇(8)

痛苦永远属于失败者与放弃者——这是哈佛学子们四年大学生涯中体会最深刻的感受。可以说,你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直接预示了你在日后人生旅途中将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当你遭遇了难题之后,你首先应该意识到的是,希望永远与困难同在,挑战背后往往是机遇。只要你敢于勇敢地面对难题,并付出踏实自觉的努力,你便有机会成为竞争与挑战中的胜利者。

“自己负责,自我挑战”,这是哈佛学子在进入校门后首先学到的生存技能。哈佛大学是全球著名高等学府中最出色的一个,这意味着其竞争强度与残酷程度也是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筛选、培养、磨炼,这是哈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唯一通道。所有的哈佛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即不管遭遇了何种难题,你都不应逃避,而是应该直接面对,勇敢地接受挑战。

恭维话是香水,能闻不能喝

恭维话谁都爱听,它让你舒坦、顺心、有那么点儿飘飘然、有那么点儿自命不凡。但是,倘若你进入了社会,在恭维话面前还有这些反应,说明你还不够成熟,尚需进一步历练。在社交圈子里混久了的人都明白,恭维话是香水,味道好是好,但是不能喝。

领导恭维你了,你除了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栽培,马上就要反思自己还有什么要提高的地方;同事恭维你了,你要回赞别人,千万别让人家用几句恭维话当蒙汗药弄晕了你,趁机拖你下水干坏事;下属恭维你了,你更要提防,一边好好享受被恭维的乐趣,一边保持清醒,当心他别有企图;客户恭维你了,你要盯紧手中的合同和订单,看看上面有没有多几重陷阱!

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但社交圈子里就是这样。任何一句好话都不可能仅仅是“好话”那么简单,背后有无穷无尽的潜台词,它可以是滋润你的养料,更可能是哄骗你的陷阱。

托马斯就职于某广告公司,负责平面设计工作。他非常喜欢自己的职业,所以工作认真勤奋,经常第一个到公司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上司对他赞赏有加,经常在集体会议中当着所有员工的面表扬托马斯。托马斯觉得这是上司对自己的信任和赏识,所以就更加努力地工作。但是,他逐渐发觉自己被孤立了。

上司越是说托马斯的好话,办公室的同事,尤其是年长的同事反而越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托马斯。领导的好话简直成了一道屏障,把托马斯和其他同事隔开了。这让托马斯很是郁闷,难道努力工作也有错吗?如果他们希望被表扬,为什么自己不主动工作呢?

其实,托马斯就是中了恭维话的“毒”,而上司不断地说托马斯的好话,并不是因为托马斯真的干得好,而是上司熟练地运用了一种管理方法,既让托马斯在受表扬的同时加倍努力地工作,又让同事嫉妒他,防止他因为优秀而自满,搞起自己的“小圈子”。这种“树立典型”、“聚光灯”效应不过是管理者通用的手腕,意在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典型,让大家都向早来晚走的托马斯看齐,把托马斯放在“聚光灯”下,让大家都看着他,监督他。上司心里八成是在想:“终于来了个卖命的,千万不能让他松懈了,得把他紧紧盯牢才行。”

不仅上司把“恭维话”当作管理手腕,同事或朋友也可能把它视为工具。如果某个同事老在你耳边夸你“能力真强啊”、“学历真高啊”、“前途无量”等等,你要小心了,他的话后面肯定还有更多的玄机,轻则求你办事,重则拖你下水。他会先把你捧得高高的,拉你进入他的“战壕”,然后让你跟着他一起说领导坏话或者给领导拆台什么的。这种恭维话,不是香水,而是毒药!

用这种甜蜜的“毒药”害人的招数在江湖上广为流传,上面说的托马斯的经历只不过是职场中常见的一个例子而已。在其他的圈子里,恭维话同样会用各色糖衣包裹起来而被广泛利用。所以,听到恭维话,最有效的对策就是左耳进右耳出,不让它在大脑中发挥作用。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也就是说,受表扬、被恭维是一回事,你自己究竟干得如何,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能被几句好话蒙蔽了心智,看不清自己的分量。

至于那些起到“壁垒”作用的恭维话,就要靠你的实际行动去打破了。受到上司的表扬和嘉奖后,你在其他同事面前不要表现出扬扬得意的样子,要在年长同事面前表现得谦虚一些,稍微收敛一下自己,不要过于张扬,不要让其他同事感觉到太大的竞争压力,相信这样就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态度,而你也能够在社交圈子里安稳地扎根。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恭维是开给别人的一张空头支票。”所以,恭维话一不能乱说,二不能常用同一说法,三不可多说。不分场合地乱说很容易产生尴尬的局面;常用同一说法,再好的语言也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而恭维话说得太多,同样会让人反感,甚至认为你是个虚伪的人。同时,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少听恭维话,多听真心话,不要排斥牢骚话和刺耳的话,只要对自己有启发,就一定要用心记下来。

使别人有面子地接受批评

有句古训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似乎有理就有了正义,就有了制敌克敌的法宝,不过有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为所欲为。得理只是说明你在道德和法律上有了立足点,但是在人心道义上却不能真正说服对方,而让对方心服口服才是重点。得理并不意味着胜利,只要对方不接受,你的批评教育只是无用功,所以得理时更要注意对方的面子,如果死死抓住对方的错误不放,就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和愤怒,而不能达到让对方心服的效果。

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即便自己真的理亏,也还要犟着嘴死不承认。但并非每个人都顽固不化,他们内心死守的阵地还是会有一些松动的迹象,只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劝导,就一定能够说服他们。不过这对说服者而言是一个技巧活,因为“理”并不是万能的,对一个不开化的人讲道理就无异于对牛弹琴。再者,如果得理不饶人,不仅会伤害到对方而且也难以使对方感觉到错误所在,那么对方一定不会认真听你的劝告,更不会甘心服从于你。

在多数人眼中,得理就是为了得势,一旦气势起来了,就可以把对方彻底征服。这样想无可厚非,可是气势千万不能太过,如果咄咄逼人的话,“理”的作用也就完全丧失了,而对方反而会加大对你的仇视。做到得理不得势很重要,不要借着得理的劲头全盘否定对方,否则只会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做人做事一定要给对方留足面子,自己得理也要给别人留三分余地,以便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双方的矛盾冲突,真正做到以德服人。说个施瓦布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手段。

一天,施瓦布走过自己的钢厂,看到几个员工正在车间里吸烟,而在他们头顶上就悬挂着大大的“严禁吸烟”警示牌。施瓦布心里有些生气,但他并没有指着那块牌子对员工们说:“你们站在这里抽烟,难道你们是瞎子吗?”相反,他朝那些人走过去,友好地给每人递上一支雪茄,并微笑着说道:“孩子们,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掉这些雪茄,我将十分感谢。”那些吸烟的人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施瓦布万分敬佩。

施瓦布没有简单粗暴地斥责员工们的错误,而是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样的领导面前,谁还忍心不努力工作呢?在指出别人错误的同时,还能保住对方的面子,对方必将对你感恩戴德。

在试图劝说或征服对手时,无论有没有理,都一定要记得给对方留一点余地,这样可以尽量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是人际交往的一个技巧。咄咄逼人只会不断加大矛盾冲突,把局面弄得更僵。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可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谁有理谁就声高,而且理占得越多声音就越高,原本用于自我维护的“道理”反倒成为了刁难别人的工具,甚至变味成了“仗势欺人”。得理者有恃无恐,不把对方批评得体无完肤就不肯罢休;而理亏者干脆将计就计,抛开脸面与对方纠缠到底,有的人被逼急了,甚至还会做出过激的举动,这对得理者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这位总统以少言寡语闻名于世,他常被美国人称作“沉默的卡尔文”,但他也有妙语连珠的时候。

柯立芝的女秘书是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但她在工作中十分粗心,常常出错。有一天早上,柯立芝总统看见身穿漂亮衣服的秘书走进办公室,便笑着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太动人了,这样的衣服才适合你这样的小姐。”

总统竟然风趣地夸奖自己,这简直快让女秘书欣喜若狂了,她顿时笑容满面。谁知,柯立芝接着又微笑着对她说:“我相信你的工作能力也能和你的外表一样漂亮。”

果然,从此之后,女秘书在工作上开始细心起来,彻底改掉了粗心的毛病。后来,总统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柯立芝:“这个主意很不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容易,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在刮胡子之前,他要先给客人涂肥皂水,因为这样刮起来才不疼。”

避免随口而出的“率直之言”伤害他人,无疑是说话的最高境界。其实,生活中很多矛盾都是由这些不分场合的“直言”所引起的。因此,在对别人提出看法或意见的时候,要尽量采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任何时候都是让对方心悦诚服的重要武器;而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在哈佛大学列出的25条成功箴言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何不试着赞美别人?开始批评之前,最好先略加赞美。如果你想要更受人欢迎,尽量多赞美,少批评。”所以,我们得理时要懂得忍让,得势时则不妨低调一些,不要动不动就把对方逼上绝路,或者让对方太过难堪,这样只会招来更多的怨恨甚至报复。

看破不说破,给人留面子

哈佛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会在发现和纠正别人的错误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他们渴望力所能及地改变别人的错误,却往往忽略了一点: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决策指指点点,都不愿意被人发现并指出自己的错误和缺陷。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一位猎人的孩子被捕猎的绳索套住了脖子,他越是挣扎绳索就勒得越紧。就在孩子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位经过这里的樵夫救了它。猎人对樵夫救了自己的孩子感激不尽。

有一天,樵夫上山砍柴,因为走得太远而迷了路。夜晚,他被秋风吹得瑟瑟发抖,幸好被猎人发现,借宿到猎人的茅屋里,才没有被冻坏。猎人为了报答樵夫,用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第二天早晨,猎人问樵夫睡得怎么样,樵夫却抱怨道:“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猎人听了心里怏怏不乐,但嘴上说:“作为补偿,你用刀砍我的手臂吧。”樵夫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按要求做了。

许多年后,樵夫再次遇到了猎人,问:“你手臂的伤口好了吗?”猎人说:“唉,伤口痛了一阵子就好了,我也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真正伤害心灵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恶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在生活中与人说话时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这是我们必须谨慎注意的。

因嘴巴一时快活招来别人的反感,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要明白“看破,不说破”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圈,都会将自己的形象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人们为了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交形象,在公众场合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人们可能会刁钻地拆穿别人的小伎俩、小把戏,嘲讽别人的小缺点、小错误,给别人造成加倍的伤害。

英国王室有一次准备举办一个大型的宴会来招待来自印度各地区的首领,一向以稳重聪明著称的温莎公爵奉命接受了主持宴会工作的任务。他深知女王陛下对这次宴会的重视,也明白宴会独特的政治意义,所以非常注重把握每一个细节,尽量让这个宴会完美无缺。

在温莎公爵的精心安排下,宴会进行的非常顺利,宾主尽欢。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细心的温莎公爵还特意命人打来洗手水,不过面对那些用银器精心打造的洗脸盆,印度首领们却误解了主人的意思,他们以为这是主人给予的清茶,结果大家都毫不犹豫地端起脸盆,尽情享用起来。

宴会上的那些英国皇家贵族对这一幕目瞪口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对方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可是众人也没有任何办法,在这样的场合下,如果直接提醒对方这是洗手水,那么无疑会极大地伤害客人的自尊心,弄不好还会引起政治争端;但是如果任由对方喝掉,又感觉像是一种欺骗和侮辱,终究显得不太得体。

就在大家无所适从的时候,温莎公爵微笑着端起精致小巧的脸盆一饮而尽,这时贵族们也纷纷效仿起来,端起来与众人共享,这样一来,一场大尴尬就瞬间消于无形,而温莎公爵过人的智慧和高超的交际手段也博得众人的一致赞赏。

如果你可以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丢了面子的人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让他挽回面子,你将立刻获得别人的好感,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