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17131000000029

第29章 天文历法:天干地支算农时(1)

现在通行的“公历”是怎么来的?

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是公历的前身。儒略历规定,每4年有1个闰年,闰年为366日,另外的3年称为平年,是365日。公元年数能被4除尽的是闰年。儒略历1年平均长365.25日,比实际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长11分14秒,即每400年约长3日。这样到公元16世纪时已经积累了10天的误差。可以明显感觉到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提前了。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宣布改历。先是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跳过了10天,也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保留儒略历年数被4除尽的是闰年的规定。增加了新规定:被100除得尽而被400除不尽的则不是闰年。这样可在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格列历历法里,400年中有97个闰年(每年366日)及303个平年(每年365日),每年平均长365.2425日,十分接近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可以基本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误差不超过1天。格列历就是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通称为阳历。

趣味链接:为什么黄历也叫“皇历”?

黄历是从农历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相传它是由黄帝创制的,因此也被称为“黄历”。它包括了二十四节气、天文气象,由于能够指导农民耕种,所以又称农民历。在民间又被叫做通书。由于通书的“书”字与“输”字同音,所以又改名通胜。除此以外,黄历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叫“皇历”,原因是:有人说它是皇帝家族专用的,所以就叫“皇历”,辛亥革命以后打倒了帝制,所以才把“皇历”改写成了“黄历”。还有人认为黄历是古时由历局和钦天监计算颁订,带有官方色彩,所以称“皇历”。

为什么有了公历,还有“阴历”?

阴历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月亮也称“太阴”,这种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阴历”,简称为“阴历”。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但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作为一个月,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这种历法是一年为十二个历月。

阴历定月是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月球运行的轨道,叫白道,白道和黄道都是天体上的两大圆,以五度九分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共出没于黄道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是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叫做“恒星月”。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位置也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所以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又到了合朔,需要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叫做“朔望月”。习俗所说的一个月,就是对朔望月而言的。

趣味链接:“岁首”与“建正”

一年的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月份,在今天看来是个极简单的问题,但在上古时,却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混乱才规定下来的。

春秋时代开始以十二支纪月,叫做月建。人们把冬至所在月叫子月。子月之后,为丑月、寅月……子月之前为亥月、戌月……而定哪个月为岁首,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岁首的不同历法,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因此又叫做三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就是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夏历早两个月,比殷历早一个月。“建正”就是月建和三正的总称。

何谓“二十八宿”和“十二星次”?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了二十八组,就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各有七宿。东方青龙七宿为:角、亢、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

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将黄道带分成了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简称为“十二次”或“星次”。每星次有若干个星官作为标志。十二次最早出现在《左传》、《国语》、《尔雅》等书中,主要是用于记木星的位置。汉代以后基本定型,《汉书·律历志》记载的十二星次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它们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如星纪次的起点是大雪节气,中点是冬至中气,其他星次以此类推。各星次起点的星空位置受到岁差的影响因而会不断改变。明朝末期,欧洲的天文学传入中国,开始以十二次名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名称,如将“摩羯宫”称为“星纪宫”等。各宫按黄道经度等分,起点改与中气相连,例如星纪宫起点为冬至点。十二次在星占术中也被作为一种天空区划系统。

趣味链接:分野

分野就是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国家或区域是相联系的,所以古代人用十二星次的位置来划分地面上的州、国的位置,并一一对应。以天文来说,称作分星;按地面来说,称作分野。一旦天上的星宿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发现了异常现象,人们就认为地上与之相对应的分野区域会发生什么灾难。

“干支历”纪年纪日法,你知道吗?

干支历,也称为干支历法、甲子历。它是以六十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一种方法,属于我国特有的历法。这种以六十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法。可分为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

天干为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日是历史上最长的纪日法,从伏羲氏就开始有了创建,夏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春秋》中已记载了对日食的研究,干支纪日,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所以它也是使用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历法。

趣味链接:十天干的含义

甲:“拆”的意思,指万物冲破束缚;

乙:“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从泥土中长出来;

丙:“炳”的意思,指万物可以被人们从远处看见;

丁:“强”的意思,指万物茁壮成长;

戊:“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纪”的意思,指万物的形状开始有变化;

庚:“更”的意思,指果实开始成熟;

辛:“新”的意思,指万物被收获,完成了其自身的使命;

壬:“任”的意思,指种子又开始重新积蓄力量,等待重生;

癸:“揆”的意思,指万物可预测。

流传已久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

古代,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来,人们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走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圈后又回到春分点上,叫做一回归年,共360度,所以分为了24个节气。节气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是在农历中却不大好确定,还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中有闰月,如果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为一年,那么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就很大,因为闰年有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把立春作为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所以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第一天不是农历正月初一,而是立春那天。二十四个节气,反映我国一定地区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它们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趣味链接: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五更”具体指什么时间?

五夜或五更,是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下面是五更与现今时间的比较。

夜间时辰:

五夜五更时间

黄昏甲夜一更19:00~21:00

人定乙夜二更21:00~23:00

夜半丙夜三更23:00~次日1:00

鸡鸣丁夜四更1:00~3:00

平日戊夜五更3:00~5:00

趣味链接:五更泄

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病因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患者除应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可适当进行食疗。

病久渐虚,脾病损肾,则见脾肾阳虚。肾阳不足,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脾肾阳虚者,命门火衰,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泻后腑气通则安。

肾亏则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间尿频;舌质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都属脾肾阳虚之征。

五更泄多发于由炎夏转入秋凉时期,多见于男性和中老年人。

闰月是怎么出来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历,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所以需要置闰,这是为了通过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使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我国古六历中的闰月法是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在闰年中所加的月叫做“闰月”。闰月一般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九月是年终,就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西汉初制订了太初历,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称为“闰某月”。到了清代用时宪历,便改用定气注历,又补充了规定:将两次冬至之间包含13个月的年份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并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最多见的是闰四、五、六月,最少见于闰九、十月,而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至少在几千年内不会出现。

趣味链接:社日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时间在春分的前后。在中古以前,社神是地方社会集体的主神,他具有主司农事、保护村社成员的职能。相传社神是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管土地与农业。社日祭祀土地神的习俗开始于先秦。在这一天,乡邻们会在土地庙集会,准备很多酒肉来祭神,然后大家再宴饮。在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了秋社。宋代以后,将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社日。

古代的四种纪年法有哪些?

我国古代的四种纪年法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星岁纪年、生肖纪年。

(1)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君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的,如周宣王元年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顺次下来是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等到更换了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八百多个年号。

(2)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3)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叫做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所以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4)生肖纪年

东汉开始有了十二生肖之说。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有“泰定鼠儿年”,其中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

趣味链接:古代的三种纪月法

分别是序数纪月法、地支纪月法、时节纪月法。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中“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称十二个月,并给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来看,指的是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指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中“仲春遘时雨”,“仲春”指的就是农历二月。

古代对日、月食都有哪些记载?

古代人十分重视日食,那时人们认为,太阳主宰着万物,如果出现日食,就表示上天对皇帝的警示,因为太阳是皇帝的象征。一旦发生日食,君主就有亡国的危险,所以一般发生较大的日食现象,皇帝就要穿着素色的衣服,不去正殿。大臣们必须举行救助太阳的仪式。相比之下,月食没有日食那么受重视,但也不能被忽略,因为月亮象征的是皇后。

中国古代对日食最系统、最完整的记录是在《春秋》里,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记录了37次日食。经后世计算核对,其中有33次是完全可靠的。从春秋到清末,我国关于日食共记录了一千六百多条,月食一千一百多条。这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