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17131000000028

第28章 科技发明:神州智慧美名扬(3)

你了解“唐三彩”吗?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上更是百花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并且富有生活气息,后来人们习惯把这类陶器统称为“唐三彩”。唐三彩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和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彩陶精品。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然后经过焙烧,就会呈现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大多数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在陶坯上涂上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于是色釉的浓淡发生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映衬中,显现出它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分布于两地,分别是长安和洛阳。在长安的唐三彩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三彩种类繁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等。但人们较为喜爱的还是马俑,花样百出,各种姿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根据人物的等级和社会地位,分别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润,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则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尽显英雄气概。可以说,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雕塑的精品之作!

趣味链接:古代的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乍一听,可能有点不知所云何物,其实它是古人用来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这种香炉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一文中。20世纪60年代,在西安出土的唐代银质被中香炉,球体外径50毫米,制作非常精细,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被中香炉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的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能够自由转动。由于重力的作用,无论球怎么转动,炉口总会保持一种水平状态。

你知道谁是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吗?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裴秀的人,他是一位着名的地理学家,也是一名优秀的制图理论学家,他曾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他与欧洲的古希腊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合称世界古代制图学史上东西方两颗相互辉映的耀眼明星。

裴秀在制图学上的杰出贡献是,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而且他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地图绘制经验,提出了着名的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即“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就是在绘制地图时要遵守六项基本原则,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项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的距离,后三项主要是因地形的起伏变化而要考虑的一些问题。所以说,制图六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形比例尺、地形、方位等改化问题,为我国明代以前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地图制图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趣味链接:你知道信封的演变吗?

中国的信封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的文书和书信都是刻写在木板和竹简上的。但是为了保持信件的完整性,人们也会用两块刻有鲤鱼形的木板夹在文书简牍的外面。而且木板上还刻有三道线槽,用绳子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小方孔把它束缚住。为了防止私自拆开,人们还会在线端和交叉处加上检木,封上黏土盖上印章。这便是中国最初的信封了。

在魏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书信逐渐以纸张代替了木质的形式,而且信封也被两张厚蓝纸取代了,但两边还是会有鲤鱼图。所以,在古代,也把信封称为“双鲤”、“鳞鸿”。

我国古代就有琉璃工艺吗?

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一种胎质为普通红色陶土、表面以低温烧成的釉陶,色彩为绿色、黄色和黄褐色,这便是琉璃的雏形。

其实琉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由于产量极为稀少,所以被视为是珍贵的玉器。在北魏时期,与佛教有关的琉璃逐渐兴盛起来。而且此时琉璃的产量也迅速提升,制作成品也由最初的服饰装饰品扩展到器皿以及宫殿的建设上来。

元代以来,琉璃的产地也开始扩大开来,以山西为最大的产地。明清以来,琉璃的烧制技术大为改进,品种和色釉等方面有很大的增加。品种也由砖瓦等较为普遍的样式发展到建筑物上的装饰附件品或室内的器皿等。所以说,琉璃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兴盛了。

趣味链接:古代的铜镜

铜镜是古人用的一种以铜为材质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铜镜制作精美,形态美观,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在上古时期,“镜”是大盆的意思,而且也叫做“鉴”。《说文解字》中介绍:“鉴可取水于明月,因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秦朝时,开始大量铸造铜镜取代鉴。在秦汉以后,镜的应用较为广泛,而且制作更加精良,样式也颇为丰富,有带柄的、圆的、方的……应有尽有。

青花瓷因何而得名?

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原因,有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元代时,有一个很擅长刻花的小工匠赵小宝,一直在小镇上默默地做着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且他还有一个与他兴趣相同的未婚妻廖青花。廖青花也是一个很喜欢刻花的女子,有一次,青花为了寻到一种能够在瓷器上画画的颜料,决定和舅舅进山去找矿。可是,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小宝也不见未婚妻和舅舅归来,于是就进山寻找。在山谷中,小宝看到了一座倒塌的废窑,上面有很多的料石。在窑的另一头他发现躺着一位老人,他便是青花的舅舅,老人身边还有一堆烧过的柴火。小宝又在山上发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在她身边还有许多已经选好的石料。

小宝含泪掩埋了自己的未婚妻,并把青花发现的石料带回来仔细研究,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画到瓷坯上。经过高温烧制后的瓷器上都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后人为了纪念青花的贡献,称瓷器上的这些蓝花为青花,并把这种瓷器称为“青花瓷”。

趣味链接:景泰蓝是蓝色的吗?

景泰蓝是一种美术工艺品。这种工艺相传起于明代的景泰,景泰是宣德之子,因为宣德重视铜器,所以景泰在小时候耳濡目染,对它的认识较为翔实。景泰知道宣德在铸炼方面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会再有什么突破的地方,于是他在颜色上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终于有了景泰蓝的创作。在最开始时,只有蓝色,所以叫做景泰蓝。虽然现在蓝的种类较多,各种颜色也都具备,但还是以最初的名字命名,因为它已经是一种工艺品的代称了。

你听说过“指南鱼”吗?

指南鱼是我国古代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一种工具。在宋朝时,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约北宋初年,聪明的中国人又创制了一种新的指南工具——指南鱼。

当时有一部叫《武经总要》的军事着作,书中曾明确提到:行军的时候,如果遇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武经总要》是在公元1044年以前写成的,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就已经把指南鱼应用到军事方面上了。

指南鱼的制作并不复杂,只是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似一条鱼。这条“鱼”长有两寸、宽有五分,鱼的肚皮部位稍微凹下去一些,它像一条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但是钢片做成的鱼是没有磁性的,也就没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就必须借助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指南鱼的使用方法也较为简单,它不需要像使用司南那样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需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即使盛水的碗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到指南的效果,因为碗里的水面总是平的。而且液体的摩擦力会比固体小,所以指南鱼转动起来比较灵活,也就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一些。

趣味链接:司南

司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的一种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但还不是指南针。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在山上发现了一种石头具有吸铁的神奇特性,并发现一种长条的石头能指南北,他们管这种石头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把磁石打磨、雕凿成一个勺形,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过哪些着名船型吗?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木船的船型在古代时就已经十分丰富多彩了。到20世纪50年代时期,就有千余种船型,仅海洋渔船的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我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广船都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其中尤其以沙船、福船和广船驰名于中外。

沙船,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沙船在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沙船的特点较多:一是沙船底平能坐滩,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自然就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二是沙船在顺风逆风时都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较好;三是船宽稳性大,又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最好;四是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着称。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是深海优良战舰。

广船,产于广东。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由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趣味链接:军舰与民用船舶的区别

第一,军舰上装备有武器,战斗舰艇上装备的武器有飞机、舰炮、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辅助战斗舰艇,大多装有自卫用的武器。

第二,军舰舰体上油漆与民用船舶不同,海军军舰的外表一般漆上蓝灰色油漆,陆军军舰的外表一般漆上草绿色油漆。在海军舰尾悬挂海军旗或国旗,一般说,战斗舰艇舰尾挂海军旗,辅助战斗舰艇舰尾挂国旗。

第三,军舰的桅杆上装有各种用于作战的无线电、雷达、敌我识别器等多种电子装备的天线。

所以,舰船外表漆有蓝灰色油漆或草绿色油漆,舰尾悬挂海军旗或国旗,在舰体甲板上装备有武器,桅杆上装有无线电、雷达、敌我识别器等多种电子装备的天线。这是军舰区别于民用船舶的标志。

我国古人安置过假眼吗?

根据《太平御览》一书中的记载:“唐崔嘏失一目以珠代之。”由此可见,我国在唐朝时期,在眼科方面就已经发明并有了安置假眼的先例。在宋朝人范垌、林禹编纂的《吴越备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唐立武选,以击球较其能否。置铁钩于球杖以相击。周宝尝与此选,为铁钩摘一目,睛失……敕赐木眼以代之。”原文注解:“木睛不知是何木,置于目中无所碍,视之如真睛矣。”可知,当时安置假眼的技术已经是相当高明了。这也是世界上安置假眼的最早记录了,因为欧洲是在近代才有安置假眼术的。

趣味链接:古人何时开始制盐

我国对于盐的提炼最早发生在黄帝时代。《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记:“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路史》引宋衷注为:“夙沙氏,炎帝之诸侯。”《太平御览》引宋衷注为:“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渔盐之利。”说明最早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开始煮盐,当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之间,距今约两千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