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17128900000007

第7章 还我本来面目——自我、同一性和人格(2)

当我们将视线从寒冷的北欧调转到南美洲的里约热内卢,又会发现另外一番景象。巴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全年潮湿、炎热。巴西的居民虽然来自欧洲、亚洲等多个地区,文化上却带有明显的拉美特点。热情的桑巴舞便是拉美文化和非洲传统结合的产物。

鉴于此,和规规矩矩、不紧不慢的瑞典人比起来,巴西人显得懒散而没有章法,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好像永远不会枯竭的豪放和热情。巴西人酷爱享受、乐天知命,因此不会像东亚民族一样辛苦地劳作,努力赚钱,过着严肃而艰辛的生活。

巴西人生活是为了享受,工作是为了还债。为此,企业老板需要每个星期为员工结算一次工资,否则的话,在月末开工资的时候,员工会在一两天之内将钱花完,在未来的一个月里忍饥挨饿、消极怠工。

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人们喜欢将辛苦攒下的钱存在银行里,换取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巴西,由于糟糕的治安状况,银行则成为一个更具实际意义的安全库,巴西人愿意将钱存在银行里,纯粹是因为这样比随身携带更安全。

此外,他们爱玩、爱享受的特点也体现在购买任何物品都选择分期付款这一细节上。由于大都不喜欢攒钱,甚至大多数年轻人都是负资产,为此,所有的商品都可以通过分期付款购买,巴西人将分期付款这项业务利用到了极致。

在超市里,一件小型的家用电器可以分20次付款,即使学生,也喜欢通过两三次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本书或者一张CD。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习惯按照严密的行程生活的瑞典人来到了巴西,他定会被这种懒散的、毫无章法的民族性格搞到抓狂;相应地,如果一个依从天性生活,只享受当下,从来不考虑明天的巴西人移民到瑞典,也一定会被各种冗长的条文和一板一眼的生活节奏逼疯的。

可见,社会文化作为一个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既为每一个个体人格的养成提供了积累和引导,同时创造了社会的集体人格,在这一集体人格之下,拥有共同人格特质的人才能相宜地生活在一起,进而继续丰富这个集体人格。正如荣格所言:“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创造人。文化最终沉淀为人格。”

人格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遗传、父母教养和后天教育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成为人格发展的大背景,因此说,一个人读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看什么影视作品决定了他的人格发展。了解这些文化作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段社会学习的过程。

人格中的文化差异,在跨国婚姻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即使彼此相爱的异国男女不断声称“爱是不分国界”的,然而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来自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人,从说话的方式、穿着、生活追求、教育理念各个方面都有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某一个无法调和之处,就可能成为跨国婚姻失败的导火索。

人总是对于陌生的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比如人们会爱上一个来自远方的和自己完全相异的人。即使不是跨国的婚姻结合,自成一体的民族文化和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相融起来也是存在困难的。在漫长的时间里,黑人和白人之间的通婚是被禁止的,即使在20世纪的美国,依然有许多地区认定白人和黑人的通婚是违法的。这当然不是对于具体某个黑人或者白人的禁止,而是两个不同文化的对峙。

神秘九角星——九型人格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人打交道,按照时间的长短来算,打交道时间最长的那个人应该就是我们自己。然而,你对自己了解多少?对自己的人格特点又知道多少呢?在众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人格的构成及其特点时,一个神秘的九角星图案成为众人谈论的焦点,甚至成为受到众多国际知名学府MBA学员推崇的课程。它就是传说中的“九型人格”。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你没有听过“九型人格”,证明你已经OUT了。因为你错过的不仅仅是一套人格理论,而是错失了一个了解自我性格、发现自身缺陷与闪光点的重要工具。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叫做性格型态学和九种性格。Enneagram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nnea和grammas,分别是九和尖角的意思,而九型人格的代表图形便是一个九角星。据说,这个“九角星图”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巴比伦王国,后来被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吸收。古人认为,九角星能够揭示世界的发展过程,苏菲派则用九角星的模式来研究宇宙的变化和人的发展,后来还成为教内鉴别弟子类型的方法。可惜,这一传说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有资料显示,“九角星”作为几何图形和数学上的意义来源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曾经阐述过相关的哲学观点。

到了1910年代,俄国人葛吉夫从苏菲派口口相传的研习系统中吸收了“九型人格”的理论,并且带回俄国,用于自己的精神修炼和教学实验。作为一个充满个人魅力和传奇经历的精神导师,葛吉夫曾经游历过许多具有古老传统的地域,比如印度、西藏和埃及,回到俄国后,他先后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创办了修行团体,不仅教授学员一种名为Sacred Dance的神圣舞蹈,还将“九型人格”的理论运用到教学之中。

不过,葛吉夫并没有将“九型人格”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而只是将九角星图运用到了舞蹈之中。在葛吉夫创办的学校里,地板上装饰的图案就是九角星,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站在九角星上,完成各种体悟身体感受的肢体动作。正因为如此,葛吉夫虽然大量地运用了“九型人格”的思想,却没有进行任何文字性的研究。

此后的半个世纪,“九型人格”一直在葛吉夫开创的这种舞蹈教学中秘密地流传,直到20世纪60年代,出生在玻利维亚的奥斯卡·依察诺在智利创办了一个灵性心理训练课程——艾瑞卡学院,并将许多“九型人格”论的智慧纳入其中。

到了70年代,美国的艾瑞卡学院成立,许多知名的心理学家成为奥斯卡·依察诺的学生。这些人在参加完课程后,开始撰写论文谈论奥斯卡·依察诺的思想和训练效果。通过这些论文,尚未发展成熟的“九型人格”论传遍美国高等教育界,引发了许多人去了解、辨识和讨论。从此以后,研究“九型人格”的人越来越多,在古老的传统理论中,后人也开始加入一些当代的元素,将“九型人格”的系统变得越来越丰富。

1993年,“九型人格”成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正式课程,在美国社会获得正式的认可。如今,不仅梵蒂冈的教廷开始研究这个古人的智慧结晶,美国的FBI也用它分析人的行为模式。在普罗大众之间,“九型人格”成为令无数人着迷的人格解码,也成为职业经理人培训和管理的一个重要课程。

美国亚历山大·托马斯和斯特拉·切斯在1977年出版的《气质和发展》一书中曾经提到:“我们可以在出生后第二至第三个月的婴儿身上辨认出九种不同的气质,它们是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后来,戴维·丹尼尔斯则发现,婴儿的这九种不同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既然“九型人格”如此神奇,那么,“九型人格”中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呢?“九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包含九种类型的人格,它们分别是第一型完美主义者;第二型给予者;第三型实干者;第四型悲情浪漫者;第五型观察者;第六型怀疑论者;第七型享乐主义者;第八型保护者;第九型调停者。

第一型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他人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他们自觉比他人强,常常为了保持完美而担心犯错,做事犹豫不决、拖延行动。

第二型给予者则属于乐于助人型,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被爱和被需要的感觉。

第三型实干者是非常务实的类型,乐于竞争、追求卓越,希望通过实干、自我提升来获得相应的社会成就,但也常常将自己和工作混为一谈。第三型人比较容易成为领导或者优秀的组织者。

第四型悲情浪漫者比较自我,常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忧郁、敏感、具有艺术家的颓废气质。热衷于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也常常因为过于理想而在实际生活中受挫。

第五型观察者比较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在情感上和他人保持距离,面对别人的生活,持不介入的态度,不愿意接触人,也不喜欢体验他人的感情。

第六型怀疑论者,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害怕受到伤害和攻击。这种态度往往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为了保护自己选择屈服,二是直面恐惧,用行动化解焦虑。

第七型是享乐主义者。这一型人比较像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迷恋年少时光,想要永远年轻。因此第七型人爱好冒险,喜欢美食,追求愉快体验,渴望情绪一直处在高潮状态。

第八型保护者往往具有领导能力,愿意保护朋友,主动负责、喜欢挑战。但是常常无法控制情绪,沉溺在熬夜、暴饮暴食等过度放纵的生活中。即使成为领导,也常常是孤胆英雄。

第九型调停者是最容易放弃自己想法,接受别人观点的人。自己的感受不太确定,又总是对他人的需求敏感,因此,常常了解他人比了解自己还多,容易成为优秀的顾问或者调解员。

除了每种类型既定的人格特点之外,在九角星的箭头的另一端,还存在不健康和病态的方向。一旦遇到挫折或者被负面情绪干扰,每一种基本人格就容易走到另一个方面。比如第一型完美主义者,一旦遇到打击和失败,就会暴露出第四型悲情浪漫者的特点。

由于九种类型按照顺时针依次排列,因此第一型的顺时针方向便是第二型,逆时针方向便是第九型。作为第一型的两位邻居,第二型和第九型便成为第一型的“侧翼性格”。侧翼性格并不全然伴随基本性格,当人生得意时,基本性格会拥有顺时针侧翼性格的优点,反之则会拥有逆时针侧翼性格的缺点。

拿第一型来说,当完美主义者开心快乐、积极乐观时,还会表现出第二型喜欢与人交往、乐于帮助他人的特点。当完美主义者悲观伤感、消极受挫时,则会表现出第九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缺乏个人主见、优柔寡断的缺点。

我是谁——自尊和自我概念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总是对世界有那么多的好奇,对自己有那么多疑惑。成长中,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是谁?”“我有着哪些异于他人的特质?”“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又是从什么时候,真正弄清楚了这些问题。

到目前为止,“镜子测试”是检查婴儿自我概念最好的实验。在电影影像当中,导演常常喜欢用镜子中的影像来表现主人公真实的内心感受,其中的原理也是镜子测验。当婴儿从不知道“我”的存在,发展到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自我概念便出现了。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研究者在6个月的婴儿鼻子上黏上一个小红点,随后跟踪婴儿在镜子前的反应。直到婴儿成长到第20个月,才清楚地指向自己的鼻子,认定镜子里的红点是来自自己的。

在此之前,镜子里的存在被婴儿当作一个单独的客体,甚至是一个可能发展为朋友的人。镜子前的婴儿会对镜像微笑、发出声音,做出表示友好的动作,并且试图接近这个初来乍到的小伙伴。到了第13个月,婴儿开始有一些模糊的感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婴儿不再对镜子里的影像感到兴奋,反而有一些疑惑和警惕。

当然,自我概念不应该只是婴儿在镜子中认出了自己这么简单。镜子测验用一个过于简单的实验来反映复杂的心理过程,难免令人产生质疑。镜子测验真的能够解释自我概念的产生,亦或解释了其他问题,至今尚有许多争论。有的心理学家就曾经质疑,可能在婴儿能够很好地分辨人的面孔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我概念,只不过,研究者尚未找到方法测试出它的存在。

作为人格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尊和自我概念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起作用,而是作为一个贯穿一生的终极命题存在着。在某一个时间点也好,在整个人格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好,自尊和自我概念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仅表现在内心中的沉默或汹涌,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自尊水平,什么样的自我概念,直接决定外在行为上的选择——而每一个时间点的选择,都可能成为改变人生的岔路口。

所谓自我概念,也叫做自我、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其中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简单来说,就是我是谁;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性格是外倾还是内倾;朋友多不多,在同学、同事中是否受欢迎……这些答案的综合,成为一个人对自己的最基本了解。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自我概念往往比真实的自我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认识自己的方式。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自我的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中调节平衡,就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一生中就不太容易发生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