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治愈系心理学
17128800000025

第25章 治愈纠结的人际(1)

要纠正“强迫狂”的心理疾患,心理疗法是不错的选择,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要养成包容心,尊重他人的存在和自由,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其实说到底,只要首先学会了尊重他人,后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人际交往不能一厢情愿

有经验的人到菜市去买菜,懂得挑选那些瓜熟蒂落的蔬果,因为瓜熟蒂落的蔬果比催熟的味道纯正。人际关系的道理也是一样,真正水到渠成的友谊或爱情,都是两厢情愿的结晶。缺了一方说“我愿意”,都不成。

古今中外,一厢情愿的悲剧多而又多,尤其是关于“爱”。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片面的溺爱,还是男女之间的单恋,都反映出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无视客观事实的存在,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并且还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感情。结果是强扭的瓜不甜,捆绑不成夫妻,没有一个有好结果。至少一方要付出代价。

一厢情愿,说到底就是一个错误的爱的方式。爱是没有错的,问题出在爱的方式上,任何类型的爱都必须对方接受才行。一方不接受,一方要强加于人,这都不能成功,要么一方得单相思,要么一方受到伤害。

中国史籍《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提到过一位人物,日本古国邪马台国的女王。邪马台国约有七万余户百姓,由一位女王执政,名曰卑弥呼。除统治邪马台国外,还统辖二十余个小国。

卑弥呼曾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在登上女王宝座前,她的少女时代充满了爱与被爱。可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王子当了“第三者”,强行要求卑弥呼接受自己烈火般的爱情,不惜杀了卑弥呼的情人,那个即将成为她的丈夫、她管他叫“兄长”的年轻人。

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家横光利一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讲述了这个因为一厢情愿而仇杀的故事。

奴国的王子长罗因为打猎迷路了,他在丛林中越走越远,深入到了不弥国。这个疲惫而饥肠辘辘的迷路者,在深夜的槲树林中遇到了正在这儿幽会的卑弥呼和她的情人。奴国王子呆呆地看着“仿佛在月光中开放的夜间花朵般的卑弥呼的容姿”,悲剧开始了。

善良美丽的公主把奴国王子带到宫廷的膳食间,吩咐厨师用丰盛的饭食款待迷路的人。不弥国的宿弥(军师)来到厨房,一眼认出这个迷路的人是奴国的王室成员。而奴国和不弥国有很深的宿怨,深仇大恨也是起源于一厢情愿的爱情,奴国的国王爱上了不弥国的王后,不惜攻打不弥国,用武力抢走了王后,从此两国世代为敌。

奴国王子被士兵团团围住,他甚至不愿突围逃命,而是逼退了那些握着剑靠近他的士兵,奔到公主面前,央求道:“公主,让我在你身边当奴仆吧!”“公主,我把我的骨头献给你!”“公主,你要夺走我的生命吗?”

最后,他被团团围住的士兵拉出去,扔进了大海。

大难不死的王子长罗终于回到了奴国,国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舞会,在舞会上,两个一厢情愿的女人共同把目光投到忧郁的王子身上,一个是奴国大夫年轻漂亮的妻子,一个是奴国军师美貌如花的女儿香取。年轻大夫的妻子忍不住欲火攻心,从舞会中跑出来,奔到长罗跟前,亦步亦趋:“王子,等一等,每到夜晚来临,我就梦见你……啊,王子,跟我说句话吧。你把我带到森林中去吧……”年轻大夫追到跟前,脸色苍白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肥胖的国王也跟了来,因为垂涎大夫漂亮的妻子,拔剑砍了年轻大夫。随后,又一剑把扑到王子怀里的漂亮女人劈成两半。王子心如铁石地站在两具尸体面前,口中轻轻叫道:“卑弥呼!”

得了相思病的长罗日益消瘦。美丽而气质高雅的奴国军师的女儿香取很愿意嫁给长罗,但长罗的相思病已经病入膏肓,他只想得到那个在月夜下偶遇的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女子卑弥呼。“微笑和言辞如流星那样从他的嘴唇里消失。”他每天天一亮,就登上望楼,远眺不弥国的群山,一直到日落才垂头丧气地回到宫里。香取奉父之命在泉边的小路等待长罗,她捧着水瓮打来泉水,为长罗饮马,她有浓密的黑发和雪白的皮肤以及红红的脸庞,长罗手持缰绳看着她的姿容,说:“奴国最美丽的女人是你。”即便这样,他还是陷在不可救药的相思病中走不出半步。他像疯子一样紧张备战,为了攻打不弥国,要把那个在他心里生了根的女人抢到手。

在长罗正式派出侦察兵潜入不弥国的第四天,侦察兵带来了一个消息,不弥国的公主最近几天就要举行婚礼。“长罗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他用剑砍了前来阻止他发兵的军师,即刻发令向不弥国进军,“士兵们手里的锋芒,切开森林的浓绿,像一条细长的冰霜,闪闪发出银光”。

就在不弥国为公主举行结婚大典之时,长罗带领一队人马从海滩奔来,冲散了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的人群,直奔新婚公主的婚房,“像要扑过来的老虎那样猫着腰”,向睡在丈夫臂弯中的公主走过去。公主丈夫的胸口上“鲜血像红花般喷射出来”。不弥国那一夜遭了灭顶之灾,公主的丈夫和父母都遭到杀害,民众也死了不计其数,“马蹄踢开地上像石头块那样的人头”,奴国王子终于把心爱的女人抢到了手。

但这个爱情故事并没有好的结局。强扭的瓜不甜,卑弥呼从未对这个把她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男人产生感情,反倒是刻骨的仇恨与日俱增。最后,卑弥呼利用另外的男人和长罗为她而发生的争夺,使他们互相残杀,亲眼目睹长罗被对方刺死。

历来不胜枚举的文学作品以一厢情愿的爱情故事,赚取了很多人的眼泪和叹息。如果这种事情只在文学作品中发生,那也无妨,权当给那些喜欢欣赏悲剧的人提供无病呻吟的素材。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因为一厢情愿引发的悲剧,比起文学作品要多得多,很多都以生命为代价,为一厢情愿埋单。

媒体曾经报道,一个男子为了一个他爱的女人卧轨自杀,但他不甘心默默地死去,他要让人们知道他是为她死的。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谎称有新闻线索,希望记者随行采访。记者被他牵着鼻子到处转悠了一大圈后,他把记者带到一个有火车经过的高处。记者跟着走了一圈,大体摸清楚了他好像是因为一个女人,那个女人说今天要来,可现在还没来。正好有一列火车朝这边开来,他指着前面说,她来了。然后在记者眼皮子底下纵身跳下,火车轰轰地从他身上辗过。

爱本身没有错,可是如果没有爱对人,问题就多了。人们把那种一厢情愿的人叫做“害单相思”,言辞中含有轻视的意味。不管是父母之爱,或是男女之爱,一方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对方,都是一种心理失衡,说明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有些国家把丈夫强行和妻子发生性行为定为“强奸罪”,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双方心理上的认可。瓜果必须自然成熟才是甜的,同理,爱情或友谊必须要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才能发展成正常的爱的关系。所以,医治这种心理偏差的良药乃是持之以恒的真诚和耐心。

换个位置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一个平民百姓变成了“强迫狂”,他给人造成的伤害充其量就是身边的那几个人。但是一个手握一定权力的人有了这种毛病,他就会处处表现出独裁者的强势作风,“受灾”面积就大了。

自己都不想做的事,不能强迫别人去做。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可是,有很多人虽然明白这一点,却不能照这个道理去做。

为什么呢,一句话说穿了,就是因为他有“强迫狂”的精神疾病。问题是,现在这种心理疾患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人们只把有这种行为的人叫逞强,只认为这是他个性方面的原因。所以,这种逞强的、霸道的人就越来越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两个出处,一出自《论语·颜渊篇》:仲弓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恰当地处世为人,孔子说:“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喜欢。如果能遵守这个原则,在朝中做事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私下交友或在家里也不会招人恨。”这话一语中的。一个人如果遵守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他在单位上不会因为他的强势,搞得四面树敌;在家里,也不会因为施家暴,搞得众叛亲离。

二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哪一句话是人终身可以奉行的?”孔子回答说:“应该是‘恕’,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

古人先贤都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儒家的立身格言,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春秋时有一个叫孙叔敖的人,幼年时,他在路旁遇到一条两头蛇。民间习俗认为,看到这种蛇的人没有一个能活命。孙叔敖想,今天我遇到了,要死就死我一个,不能让第二个人遇到遭殃。于是,他斩杀了那条蛇,埋入沙丘。自己不想再看见,也不让别人看见。

东晋有个大臣叫瘐亮。他有一匹坐骑凶悍暴烈,有人给他出主意,叫他把那匹马卖了。瘐亮说:“我若把它拿去卖,就有人来买。这马就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我自己骑着不安全,就把它嫁祸于人吗?”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恕”,有一定的专属性,指在与自己相悖的行为发生时,要视而不见,装着没看见,保持心灵上的包容,要尊重别人的爱好、习性。不要把自己的爱好、习性作为一条行为准则,强迫别人接受。

如果只以自己的感受衡量他人的感受,百分之百都要违背初衷,导致一则完全相反的后果。

庄子写过一则寓言故事《鲁侯养鸟》。有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把这只鸟视为神鸟,命人将它捉住,亲自出面把这只鸟毕恭毕敬地迎进祖庙里,设宴款待,以最高的待遇供养起来。这只鸟级别很高,天天有人为它演奏音乐,在它面前摆上肥牛肥羊以及各种禽肉。可这只鸟却不领情,不接受鲁侯的盛情款待,丰盛的佳馔和喧闹的音乐把它搞得惊恐不安。它不敢吃摆在它面前的肉,也不敢喝放在它面前的水。就这样煎熬了三天,死去了。

鲁侯将“己所欲”强加给“鸟所欲”,而他喜欢的生活并不是鸟喜欢的生活。以人的生活方式去养鸟,二者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弄得到一起?

在生活中,由于脾气、性格、爱好、环境、阶层、信仰等原因,人们之间存在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非要强行推行个人的某种方式,是一种违背生活客观规律的暴虐行为。中国古代的秦始皇搞的“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一例。汉朝董仲舒要罢黜百家,不准其他学说有生存的空间;韩愈提倡用强制的手段压制道佛思想的传播;宋朝的王安石更是以周礼为一切行为的准则,结果反倒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大清时期的儒士们和封建统治者禁毁与他们思想不同的“异书”达几千种,到乾隆年间又因压制不同流派的学说而大兴文字狱。这些都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他死后,局面一片混乱,他手下的四员大将瓜分了亚历山大南征北战开拓的疆域,各自为政。亚历山大死后,叙利亚的统治者宣布脱离帝国管辖,自立为王,史称“塞硫古一世”或“安提阿哥”,强制推行希腊化政策,迫使犹太人就范,改变信仰,按照他们的方式参拜。到了安提阿哥四世期间,一次,安提阿哥王派密使来到耶路撒冷以西24公里外的一个村庄,要求本地一位老祭司马他提亚带头,教村民献祭给异教的神,遭到断然拒绝。这时,一个贪生怕死的村民自动走上祭坛,正当他准备向异教献祭的时候,老祭司抢步上前,杀了那个村民和密使。马他提亚和他的五个儿子把异教的神坛捣毁,然后逃匿山中,许多犹太人闻风而至,追随他们武装起来,对抗叙利亚官兵和犹太人中的亲希腊分子,爆发了犹太历史上着名的“马加比革命。”

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爱好、习性乃至生活方式,是一种极端的强势行为。这样的人心理上有强烈的唯我独尊意识,不能包容与自己不相合的人,常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下。有的人和鲁侯一样,虽没有主观上的恶意,但却好心做了坏事。比方说,有人来家里做客,客人是南方人,喜食米饭,主人却摆出一桌以北方面食为主的佳馔款待客人,人家吃不好,以后也不敢再来你家做客了。

要纠正“强迫狂”的心理疾患,心理疗法是不错的选择,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要养成包容心,尊重他人的存在和自由,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其实说到底,只要首先学会了尊重他人,后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

别让伤害在心里发酵——宽容他人等于原谅自己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想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是耶稣教导他的门徒的话。这些话体现了宽容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