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17128600000031

第31章 社交课——莫愁前路无知己(1)

古语有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在众多的朋友之间,有损友,也有诤友;有君子交,也有莫逆交;有肺腑之交,也有金兰之交。有的朋友终身相依,有的友情半途而废。那么,对于失落之人如何安慰?只能默念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贵相知——没有人愿意孤独

李白在《赠友人》中写道:“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这句诗表达了他择友的标准。在他看来,朋友之间的交往基于信任,基于相互知心和认同。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样,不需要大风大浪的日子,只要守住珍惜、信任,像水一样澄澈透明就可以了。

在历史上流传的友情故事中,最值得称颂的莫过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了。

俞伯牙从小喜欢音乐,他本人也极具天赋,琴声优美动听,宛如高山流水。可惜的是,虽然很多人赞美他的技艺,却没有人能够真正听懂他琴声中表达的感情。

有一年,俞伯牙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因为遇到了风浪,船不得不停泊在山下。到了晚上,风浪渐小,乌云散去,月亮升上了天空。

望着如此美景,俞伯牙兴致大发,拿起琴来弹了一首又一首。突然之间,俞伯牙发现岸边有一个人站在那里听他的琴声,他正要问来者何人,那人先开口说:“先生,我是一个打柴的,正好路过这里,听到了您的琴声,不觉地就被吸引住了。”

俞伯牙心想,他是打柴的,必是一个粗人,他能听懂我的琴声吗?

于是,他问道:“既然你听懂了琴声,不如说来听听。”打柴的人笑着回答说:“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听到他的回答,俞伯牙心中暗喜,“竟然真的有人听懂我的琴声”。

他连忙将打柴的人请到船上,并为他又弹了一首曲子。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一段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万万没有想到,在这荒山野岭之间,竟然能够遇到自己的知音。相问之下,原来他叫钟子期。两人都觉得相见恨晚,于是越谈越投机,并且约定明年此时还要相会。

到了第二年,俞伯牙按照约定,再次来到汉阳江口,等待钟子期的赴约。时间过了好久,也没见钟子期的身影。到了第二天,俞伯牙才从路人的口中得知,原来钟子期已经染病去世。不过,他为了能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特别嘱人将他埋葬在江边。

听到钟子期去世的消息,俞伯牙痛苦万分。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为他弹起了那曲《高山流水》。一曲完毕,俞伯牙心想,世界上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我的琴声还有谁能听懂呢?随后,他挑断了琴弦,将瑶琴狠狠地摔在了青石上。

古往今来,好像所有人都在寻找那个人群中的知己。然而,生命中那么多来来往往的人,有的人与我们背道而驰;有的人与我们相伴一段,之后又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有的人对我们熟视无睹;有的人则成了永远的陌生人。大概是因为相知难,所以才显得如此珍贵吧。

崔永元在他的《不过如此》中曾这么描述朋友:“朋友,是这么一批人,是你快乐时,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去找的人;是给你帮助,不用说‘谢谢’的人;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是对你从不苛求的人;是你从不用提防的人;是你败走麦城,也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不管走过了多少个岔路口,经历了多少的风雨,都能够或远或近地陪伴,没有因为暂时的离去切断了音讯,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消散了情感,那么,这个人真的可以称作“相知”了。

从前,有一个犹太商人,在他弥留之际,他将唯一的儿子叫到了床前,嘱咐他说:“如果我死了,将会留给你两样东西,一是我毕生积攒的财富,一是我一生中唯一的朋友。那个朋友住在遥远的地方,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就去找他。”说着,父亲将一个写着地址的纸条交给了儿子。

父亲去世后,儿子并没有把父亲那个“一生中唯一的朋友”放在心上,他想:“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即使遇到困难,这些朋友也会帮我解决,根本不需要千里迢迢地去找父亲那位许久不联系的朋友。”

儿子将父亲留下的纸条收了起来,继续过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向来花钱如流水,每天都在家里大摆宴席,招待他的各路朋友。朋友之间有谁遇到困难,他从来都是二话不说,慷慨解囊。由于开销无度,父亲留给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当他变得一无所有,开口向那些受过他恩惠的朋友寻求帮助时,所有人都变得冷漠起来,甚至对他恶语相向。

走投无路的他只得向高利贷借钱。一次,高利贷向他收账时,由于对方态度恶劣,他难忍心中气愤,在争执之间动起手来。他将对方打了个头破血流之后,由于害怕被抓进监狱,想先到朋友家里躲一躲。

结果,所有人都对他避之不及,有的人连门都不让他进。

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父亲那位朋友。于是,他找到了父亲留下的地址,准备去找那位朋友帮忙。一路上历尽磨难,他终于来到了父亲的好友家。父亲的朋友已经是一个垂垂暮年的老者,而且,从他的房子来看,他并不是什么富裕之人。年轻人心中充满了疑惑,不知道这位老者是否真的能帮上忙。

简单说明了情况之后,老人拿出了一个年代许久的坛子。在他狐疑之际,老人打开了坛子,里面居然装满了金币。捧着手里的金币,老人说:“年轻时,我和你父亲一起做生意,后来大赚了一笔。你父亲继续发展他的产业,我不喜欢生意场上的生活,于是将这些钱藏了起来。现在,你把它们都拿去吧,先去还清债务,然后像你父亲一样,创造更大的财富。”

年轻人看着眼前的老人,顿时明白了父亲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

此刻,他终于明白了友谊的真谛。他只从坛子里拿走了十几枚金币,带着父亲给他的人生教导,踏上了创造财富的新旅程。

真正的友谊,从来不说花言巧语,也不需要整日围绕在身边;相知的朋友,看起来远离,却在时刻关注着对方;最珍贵的情谊,是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做事,关键的时刻拉你一把的人。闭上眼睛想一想,谁是你真正的朋友,你又是谁真正的朋友呢?

自侮,人侮——成为值得尊重的人

20多岁的年轻人,都渴望着出人头地,获得他人的尊重。但是,很多人往往都因为年轻气盛,或者缺乏经验,只想着“为什么别人都不尊重我”,却不去想“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在获得别人的尊重之前,不妨自问一下,别人凭什么要尊重你?你是否承受得起别人足够的尊重?

尊重,并不是无条件的。即使是古代的帝王,想要获得臣民的尊重,仅仅靠王权的威慑也是不够的。尊重的基础就是互相的付出,只有你先尊重了别人,别人才有可能报以同等的尊重。如果一味地想着不用付出,就能轻易得到别人的尊重,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失望、丢脸而已。

也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真的可能是他并不那么值得尊重。

从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因为拥有无人可及的财富,富商变得盛气凌人,对身边的任何人都是一种颐指气使的态度。所有人都非常怕他,对他避之不及。因此,他总是为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而苦恼。有时候,他整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有一天,这位富商走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坐在街边的乞丐。乞丐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躲在一堆旧报纸里,对着那些施舍他的人表示着感谢。富商心想:“至少,我能让这个乞丐尊重我。”于是,他在乞丐的碗里丢了一枚金光闪闪的硬币。

富商正等待着乞丐的衷心感谢,没想到,乞丐连头都没抬,自顾自地躲在报纸里抓虱子。富商非常生气,对乞丐吼道:“你眼睛是瞎的吗?没有看见我给你的金币吗?”乞丐不屑地说:“我又没让你给,不高兴你就拿回去好了。”

富商以为乞丐嫌少,于是又丢了十枚金币在乞丐的碗中。他心想:“乞丐一定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这一次,他肯定会趴在地上向我道谢的。”结果,乞丐继续对他不理不睬。富商气得直跳脚,再次对乞丐吼道:“你看清楚,这里是十个金币啊,从来都没有人给你这么多钱吧?难道,你不应该对帮助你的有钱人给予相当的尊重吗?”

乞丐瞥了富商一眼,不耐烦地说:“尊不尊重是我的事,和你是不是有钱人没有关系,和你帮没帮助我也没有关系。”富商急了,说:“那么,如果我将一半的财产分给你,你会不会尊重我一下?”乞丐说:“给我一半财产?那咱俩不就一样了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你?”富翁气急败坏地说:“那好,我把全部的财产都给你,这下你愿意尊重我了吧?”

乞丐大笑道:“如果你把全部的财产都给了我,我就成了有钱人,你就成了乞丐,那么,我又凭什么要尊重你呢?”

许多人有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获得他人的尊重,是因为不够富有,权力不够强,或者影响力不够大。实际并非如此。

如果你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就要从尊重别人开始。虽然每个人的脾气禀性不同,但是想要获得尊重的期待是相同的。当别人感受到了你的尊重,自然也不会吝啬自己的感情,一定会反过来尊重你的。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有人在无意间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还不自知,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已经伤害了别人,反要怪对方不够尊重自己,伤害了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心。如此下来,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也无可厚非了。

亨利·福特年轻的时候,在一家汽车公司当修理工。对于一个刚刚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人来说,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甚至有些得意。当他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时,福特决定为自己的“成就”庆祝一下。于是,他来到了一家高级餐厅,想要享受一下高贵的服务。

福特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坐在了餐厅里,装作一个绅士的模样等待着侍者的服务。10多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位侍者走过来招待他。

福特有些不耐烦,于是,他冲着侍者大声叫嚷。一位侍者应声走来,递上了餐厅的菜单,并且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福特没有看到侍者的表情,却被菜单上的价格吓了一跳。如果想要大快朵颐一顿,他口袋里的钱可能一分不剩了。福特盯着菜单,思考着接下来的对策。这时,侍者不耐烦地说:“我建议您,还是不要看这份菜单了,我给您另外拿一份菜单吧。”

福特心里非常不高兴,于是,他想掏出所有的钱,点一份最贵的料理,向侍者证明自己并不是付不起费用。可是,他一下子想到了母亲对他的告诫。在他离开家之前,母亲对他说:“未来的人生中可能会发生许多不愉快的事,你可以怜悯别人,但是不要怜悯自己。”于是,他压下了心头的火气,合上菜单,点了一份汉堡套餐。

忍受着侍者的鄙夷,福特吃完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顿饭。从此之后,他立志要成为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他创立了福特公司,成为了美国的“汽车大王”,并且如愿成为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福特之所以没有受到侍者的尊重,和侍者的势利有关,他本身的失礼也脱不了干系。他穿着一件满是油污的工作服出现在高级餐厅,甚至对侍者大吵大嚷,本身已经构成了对他人的不尊重。接下来,他得到了同样的不尊重,甚至是轻视的对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相信,福特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后来,他之所以成为别人眼中值得尊重的人,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传奇的汽车产业,为社会创造了无数的财富,更因为他懂得了克制自己,尊重别人。在获得别人的尊重之前,除了首先付出自己的尊重,往往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相互的,就像一个人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喊,你喊出的是友好的声音,回应的也一定是友好的声音。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决定了别人的态度。所以说,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也要从他人身上获得教诲。只有你去尊重别人,才能让自己成为值得尊重的人。当周围的人都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自然会有人心悦诚服地对你投以尊重。

“扞卫”私人领域——微妙的社交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社交距离”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非常空旷的图书阅览室里,实验者要求被试独自坐在里面读书,然后,实验助手走进去,拿一把椅子坐在被试的身边,观察被试的反应。

在80个被试中,没有一个被试愿意忍受一个陌生人挨着自己坐下。

在被试众多的反应中,有的被试勉强地坐在原地,但是浑身不自在,在座位上一直动来动去;有的被试则默默地更换了座位,选择一个离实验助手较远的位置坐下;有的被试则干脆直接问实验助手说:“你想干什么?”

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以维持身体周围的一个自我空间,就像是一个气泡,将个体包裹在心理舒适的范围内。一旦这个私人领域被侵占,当事人会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变得恼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