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遗失的古国
17127500000021

第21章 别有洞天的云南大理

大理是天下旅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一部安稳,静谧的传奇。多少人怀揣憧憬来到这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国家,多少人读着她的历史而扼腕于她的消失。在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我们探索大理的茶马古道,探索浪漫的段氏家族的一颦一笑。我们不禁思索,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段氏王朝呢?小说中的一灯大师与段誉又是否确有其人呢?小说中的故事与现实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吻合呢?这些还要从段姓起源谈起。

称雄云南的段氏家族

大理国是中国10-13世纪一个著名的地方民族割据政权。它自公元938年段思平建国而至公元1254年蒙古平定大理,共存在了316年之久。大理的居民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与中国古代其他几个割据政权相比,大理国的存在时间仅次于两宋而长于辽、金和西夏。所以在历史上颇有名气。

关于大理国的皇族段氏的来源,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据说,大理国的皇族段氏,其祖先原本是凉州武人,是十六国时期北凉第一任国君段业的后裔。也有说大理国的段氏原是“姬”氏之后,《新唐书》说:“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父王字为姓,世居武威。”就是说段姓是“周朝王室”的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到春秋时期,有郑武公的小儿子叫共叔段,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

不管哪种说法,段氏家族居住武威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唐书·世系表》中说:“段姓出武威”。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段氏自称先世是武威郡(凉州)人”。那么,段氏家族是怎样繁衍生息并迁徙到武威的呢?

根据唐朝人林宝编写的《元和姓纂》中记载,在西汉文帝时有个叫段仰的人,他的后人段贞在武威任太守,于是段氏子孙便开始在武威繁衍。此后,段氏后人就在武威大展身手了,像段颖、段煨、段承根、段荣、段韶、段达、段秀实等都是曾在历史上创建过丰功伟业的武威籍名人。清朝著名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里说:“段氏有出辽西者,本鲜卑擅石槐之后,晋将段匹郸里也。支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赁人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他在文中指出,武威的段氏子孙在魏末受到朝廷调遣被派往云南做官。从这时起,云南开始有了段氏家族。

云南是在汉朝经过对西南夷的征服而纳入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的。三国时期诸葛南征,又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但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中原地区对西南边陲的控制慢慢变弱并逐渐丧失。随着六诏归于南诏,云南在随后的数个世纪中,开始作为一个相对于中原而独立的单元发展。

段氏在云南存在了数百年,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是在南诏统治时期。南诏国强盛时期,曾经令大唐也束手无策。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曾调集十万大军进攻南诏,却一败涂地,“死者十八”。然而自古无不灭之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南诏晚期,由于频繁发动战争,赋役繁重,各种矛盾激化。897年,南诏王隆舜只知道饮酒作乐,不理国事,终于为自己招来祸患。

902年,南诏重臣郑买嗣利用民怨沸腾之机,杀掉了南诏王舜化贞,改国号“大长和”,南诏蒙氏至此灭亡。郑买嗣本是唐朝西泸县令,他既然已掌国柄,便也终于改号自立。只是郑氏当政的这几十年,始终未能解决国内动荡,再加上南诏后期,有郑氏、杨氏、赵氏、段氏等国内强族林立。郑仁旻又趁五代十国之乱世,举兵犯蜀,迭遭失败。此后,节度使杨干贞终于按捺不住,起兵入朝,杀死郑隆亶,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帝,改国号为大天兴。

而赵善政为政也相当困难,他勉为其难得当了十个月的国王,就被杨干贞废弃。杨干贞自己坐上了宝座,改国号义宁。此人弄权有术,却治国无方,后来受到各种民间力量的强烈反抗。这个时候段氏家族的前景已是曙光突现了。

自南诏灭亡到大理建立,在此后的三十余年里,郑、赵、杨三姓如走马灯一样交替着接管政权。直到公元937年,节度使段思平反,改号大理,大理才正式建国,定国都在羊苴城。传说“大理”这个国名的来历是因为段思平在进兵时,找不到渡口过河,而这时一个“披缨浣纱妇”指明了道路,并且叫段思平把新国家命名为“大理”。这段传说记载在也《南诏野史》里。

建国伊始,段思平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政策,他笼络国人,宽待杨氏,安抚滇东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郑氏已灭,其余的四姓全都臣服于段氏。他还安抚滇东三十七部,废杨氏苛政,宽赋税。为了封赏帮助自己登位的功臣,段思平分封诸侯,各诸侯都世袭领有封地,比如高方就被封为岳侯。就这样,段氏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国脉绵延了三百年之久。

大理的段氏王朝在这三百年中波澜不惊地存在和更迭。当然,大理国内并不存在小说里的一灯大师、段誉等拥有绝世武功的高人。但是,小说中的人物也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在大理国中,第十六位国君名叫段和誉,小说中称为段誉,第十八代国君名叫段兴智,小说中称为段智兴。

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国号为后理。直到灭亡。

大理国灭亡,标志着云南作为中国史一个相对独立单元的时期结束了。从晋后以降,已经有差不多9个多世纪,元朝重新将云南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且从此以后再无分疆。

大理段氏则继续世代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又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岁月。直到元朝灭亡后,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统一。

后来,大理的段氏家族又发展分裂成几个支系,有的留在原籍,有的迁移到了陕西的雁门关,还有的迁移到了更远的地方。然而,他们中最多的人还是留居在云南各地,以不离故土的方式缅怀着祖先辈的辉煌与光荣。

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

大理王国的强盛与衰败

大理国与南诏国在地缘和文化上有一定的相承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地缘和文化上的相承,迄今为止的几乎所有研究都把大理国视为南诏国的简单继续。其实这样认为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南诏国后期的政权更迭频繁,使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政局动荡,各种苛税混杂,使得当地民不聊生。段思平也正是看到了这个时机,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口号,拉拢了乌蛮三十七部贵族,又得到了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的支持,从而取得政权。

由于国内秩序非常混乱,大理建国后,段思平开始着手解决这些改朝换代的遗留问题。据史书记载,段思平改国号为“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见。在这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易制度,损除苛令”,使政权逐步得到巩固、人民得到休养,大理国的经济也慢慢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其次,他分封诸侯,诸侯是当地的最高统治者。在全国设首府、二都督、六节度,共八个地方政权,有“云南八国”之称。

再次,他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大理的农业与中原地区水平基本相当。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见到了“灌溉之利达于云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顷”的景象。大理的畜牧业也很发达并产良马,每年都有数千匹精壮的马匹被运到内地贩卖。

此外,由于交通四通八达,大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十分频繁。大理商人往往把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漆器等手工业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输往内地。而内地的汉文书籍、缯帛、瓷器、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往大理国。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也都有贸易往来。大理国工匠用象皮制作的甲胄、披毡、彩漆器皿、马鞭鞍辔等是大理国闻名天下的特产。那时候,世人传说大理冶炼的云南刀竟然锋利到“吹毛透风”的程度。大理的强盛被世人看在眼里,宋徽宗时册封大理国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大理王”等称号。

要想知道大理当时的强盛程度,就要从他的疆域说起。《元史·地理志》的间接记录向人们展示了大理国的广阔疆域。书中记载,大理国“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省的镇宁县),西至缅地之江头城(今缅甸实阶区东北的杰沙克钦邦),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川省境内黑河两岸的傣族地区),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今四川省西昌地区),凡四千里而近。”此疆域范围大致与南诏国全盛时的境界相当,比现在云南省的辖境要大得多。因此,我们谈到历史上的大理,就远远不是现在洱海周围的大理地区。

这是在大理强盛时期的版图,在大理国的发展前期,它的统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势头。《桂海虞衡志》中的八个字可以充分的说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广人庶,器械精良”。

只可惜,这种繁盛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大理国就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之中。段思平在自己的统治初期实行了分封诸侯的政策,各诸侯都有世袭领地,其下也各有家臣效忠。在最初这项政策确实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可是这样却为段家后世埋下了祸根。由于诸侯权力过大,导致他们在一方称雄,王权被逐渐削弱。其中,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就发展成了东、西部的两大霸主。他们与“大理王”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至发展到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礼、争夺权力的地步。

段思平死后,其子段思英继立,但是很快就被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废掉。段思良之后,大理皇位便在段思良的子孙中传了七代,将近百年。这期间杨高两氏互相争夺权力的斗争比较激烈。至段素兴时,年幼无能,听任群小,国人不满。而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却颇有人望,那时候高氏为大理国相国,手中权力之大可以想象。他便与诸大臣商议废素兴而立思廉。段思廉便成为了大理的第十二位国君。

但这个时候的大理早已不是段思平时的大理,高氏因为有此拥立之功,一举凌驾于诸姓之上。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权力也日渐强大,高、杨两家,成为大理国最有势力的诸侯。

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贤公开叛乱,段思廉无力平乱,无奈只好请东方诸侯高智升出兵相助。高智升虽然平定了杨允贤的反叛,但却趁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滇池上下周围地带,府治今昆明)。段思廉只能顺水推舟封高智升为鄯阐侯,并且还不得不把国王直辖领地的一部分(白崖茹甸)“赐”给高智升。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段氏统治的危机。

杨允贤的反叛被镇压,但是杨家的势力还在。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杨义贞再度发动政变,杀掉国君段廉义自立为君。但是仅仅4个月之后就被高智升联合“乌蛮”三十七部的兵力推翻,高家的势力趁机发展到洱海地区。

高家很快便发展成为大理国势力最大的权贵。几乎全部控制了大理国政权的辖区。大理国的重要官员,也几乎为高氏家族垄断,号称“一门之盛,半于大理”。平叛了杨允贤后,高智升很快就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担任了宰相。而鄯阐侯的位子,高智升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高升泰。

后来的大理王朝又经历了段寿辉、段正明这两个傀儡皇帝的即位。但是实权还是掌握在高氏家族手中。“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鄯阐侯高升泰为君”。这段记载的真伪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傀儡皇帝又有什么权力维护自己的皇位呢?终归是谁掌权谁说了算。于是高升泰于1094年废了段正明,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大中国”。

高升泰篡位后,遭到其他封建主和其他民族部落领主的反对,尤其是“乌蛮”三十七部反对最为强烈,他们根本不接受高氏“大中国”的统治。高升泰仅仅做了两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了。虽然高升泰为自己的篡位做了辩解,他在临终前告诫子孙“我之立国,以段氏之弱。我死,必以国仍还段氏。慎勿背我。”但篡位就是谋反,谋反就是奸佞。这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高泰明归还政权给段氏,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君。

段正淳复国后,虽然看似当了皇帝,实际上依旧大权旁落,高氏家族依然掌握实权,并且世袭宰相,称为“中国公”。其后的国君段和誉最大的功绩就是和宋朝建立了联系。作为小国,大理极力和宋朝修好,屡次遣使臣请求宋朝廷加封为藩属,但宋朝一直没有答应。经过大理历代君王一百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朝廷同意加封大理为藩属。宋朝给段和誉的封号是“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后理时期,把持国政的高氏也日渐腐朽,勇于内斗而疏于治国,大理国也因为高家子孙互相争权而国势疲敝。

大理国内有诸侯割据的困扰,外则有周边的一些其他民族的部落贵族的趁机作乱。“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于矢部”在混战中统一了贵州南部地区,建立“罗殿国”。“些么徒”部统一了滇池东南地区,建立“自杞国”。 “金齿百夷”贵族叭真,兼并了周围各部,建立“景陇金殿国”等等。大理国逐渐形成了“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的四分五裂的局面。

内忧外患,大理国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此时的中原,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尚且无力自保。纵横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正在全力南侵,为了对南宋形成两面包抄的夹击战术,决定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铁骑从宁夏、甘肃一路南下,在横断山区翻山越岭,涉江渡河,行军二千余里。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国劝降,遭到大理相国高泰祥的拒绝。

1253年12月12日,蒙古军攻入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被迫离开大理直奔鄯阐(昆明)。随后,元军擒获高泰祥,忽必烈赐官给高泰祥却遭到拒绝,高泰祥被杀于五华楼下。高泰祥临死长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

次年,蒙古大军活擒段兴智,存续300余年的大理国灭亡。

佛光普照的大理王国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南诏第10个君主丰佑做了许多推广佛教的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到大理时期,国民虽然以白族为主,但在段氏皇族统治期间,却大力推行汉族文化,此外,大理盛行佛教,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的“释儒”。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佛教在大理的盛行,对佛教在云南的传播有深远影响。

大理古有“妙香佛国”之称。云南及其附近地区大量佛教用品的不断出土,也印证了这一点。1919年,在昆明地藏寺遗址修建公园时出土了一尊佛顶尊胜宝幢。宝幢构图造型精美,人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其雕刻之精美令世人惊异。简直就是“滇中艺术极品”。1978年,在大理崇圣寺三塔时,又发现了一件令世人震惊的宝物-五色舍利塔模。五色舍利塔是佛教用品,是用来装敛过世高僧的舍利的用品。这座塔模制作技艺精湛,将金、银、铜、铁和琥珀五种不同的质地完美地组合起来,浑然一体。

据史料记载,约八世纪间佛教传入我国西南地区。相传最早来传播佛教的是印度僧人赞陀崛多,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赞陀崛多神僧,蒙氏保和十六年,自西域摩伽陀国来,为蒙氏所崇信。”佛教传入后,由于得到南诏王室的支持,得以迅速发展,成了南诏国的国教。由于推崇国教,修建了崇圣寺。著名佛刹有崇圣寺、感通寺、无为寺、宏圣寺等。其中,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为宜川县西北的鸡足山,乃迦叶承佛旨意,手捧佛陀金色袈裟,等候弥勒佛出世之处,因此鸡足山成为佛教第五大圣地。

段氏建立大理王国后,佛教更加兴盛。大理的统治者把佛教与汉族的儒学充分的结合起来,把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融为一体,用以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统治。

当时,读书人无不崇奉佛法。并且官员都要从僧侣中选拔,而王室的成员很多人都出家为僧。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被称为“释儒”。这些释儒不仅可以在寺庙内讲经求法,可以到朝廷内做官,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

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更是年年修建寺庙,铸佛上万尊。据《南诏野史》,段思平是虔诚的佛教徒,“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段义廉被杨义贞杀害的前三年还在国内举办盛大的“八龙王”佛会;段智兴虽未出家,但最信佛教,“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在位期间修了60座寺院;其子段智廉,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都城五华楼。元朝的郭松年编著的《大理行记》中记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 大理的历代国王都争相建寺、造塔、铸佛、写经,礼佛成为朝野上下竞相仿效的时尚。据史籍记载,大理国的22位国王中,就有9位“逊位为僧”,成为中国历史和世界佛教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罕见的现象。可见当时大理的佛教盛况。

不仅如此,大理佛教的繁盛以佛经、佛寺、佛雕的发展和佛雕技艺的精湛为代表。

当时,为了适应佛教的发展,抄写刻印佛经,成为当时“儒释”、“师僧”们的重要社会活动。他们抄写的佛经,除用于讲习、颂读、供佛外,还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作为礼品赠送来宾。可惜由于明朝时期朱元璋的焚烧,保存下来的不多。

大理国写本佛经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典籍,也是大理佛教文物中的珍宝。其内容涉及佛教的经、论、仪轨、注疏及白族史志,充分反映了大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姿,是研究白族社会、历史、宗教、哲学、文化艺术的无价之宝。

1956年费孝通带领全国人大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到大理调查时,在大理市凤仪北汤天的法藏寺内发现了古本佛经3000余册。这些经卷的发现可以与敦煌藏经相媲美,费孝通称其为“北有敦煌、南有大理”。

大理发现的这些大理国时期的经卷,不仅是珍贵的大理国文物,同时也是研究大理国佛教及书法艺术的第一手重要资料。随着学术界对云南佛教研究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这批写经的价值越来越明显,不仅可以修正一些旧观点,同时也可以为一些新观点提供证据支持。

除了佛经,大理历代国王修建的佛寺也是大理佛教文化兴盛的另一个表现,当时的大理可以说是“妙香佛国,宁静雅致”。

佛寺是大理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如崇圣寺三塔、感通寺、无为寺、宏圣寺一塔等古刹,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在大理国故地洱海东岸的鸡足山上,有大理佛寺佛寺50余座。崇圣寺是大理国佛教发展到巅峰的标志,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佛都。

其中,崇圣寺三塔所保存的六百余件佛像与写本佛经等文物,是研究云南佛教文化的珍贵资料。此外,崇圣寺三塔及宏圣寺塔在佛教建筑艺术方面,无论就美术史观点或艺术角度而言,都深具研究价值。

在大理留存下来的佛教雕刻艺术品中,以石钟山石窟最具代表性。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的石宝山上。 这里的佛教雕刻集中反映了密宗佛教与当地民族宗教信仰相融会的特点。在石窟中的佛陀、菩萨、明王、大黑天神等的造型上,想象丰富、生动逼真、气度非凡。石窟雕刻以高浮雕为主,辅以线刻和浅浮雕,手法时而宁静温和,时而强劲勇猛。此外,在石窟中还留存有大量的大理国佛教绘画,南宋时期大理画家张胜温所绘制的佛教巨幅名画“张胜温画卷”,长达数十公尺,内绘人物数百人,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珍品。还有《菩萨图》、《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等石钟山石窟是研究大理宗教、社会、历史和民俗的重要资料,是我国众多佛教石窟中的璀璨的明珠。

大理境内有汉、白、回、彝等族,以白族人数最多。佛教传入后,与白族文化融和,民俗的“三月街”,即成为白族人感念观世音菩萨应化救苦的节日。另外,在语言、文字、艺术、建筑、雕刻,乃至姓氏取名,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尤其佛教火葬的习惯,使得白族亦以火葬为殡葬礼俗,可见佛教深入白族的生活。

大理国这种十分崇尚佛教的遗风,一直被延续下来,对后世也有不小的影响。

半是帝王半是僧

《天龙八部》中提到的段皇爷就是大理段氏帝王出家者之一。据史籍记载,大理国的22位国王中,就有9位“逊位为僧”。这9位都是自愿出家为僧的,还有一位是被迫出家的,那就是第二代皇帝段思英。据《滇史》记载,“思英性暴戾,居丧淫戏无度,多变易文德年制度”。看来段思英因被废而不得不出家当了和尚。其中变易旧制又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选择出家的帝王分别为:第8代国王段素隆、第9代国王段素贞、第11代国王段思廉、第13代国王段寿辉、第14代国王段正明、第15代国王段正淳、第16代国王段和誉、第17代国王段正兴、第20代国王段智祥。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家的皇帝屈指可数,似乎只有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和清朝顺治皇帝。那么,在偏安一隅的大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皇帝选择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而皈依佛门呢?

这其中或许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但究其主要原因则是佛教在大理的盛行。由于佛教为国教,历代皇帝、清平官当然要带头信教,所以他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更深,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从一些帝王出家的经过,可以看出他们的禅位是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些出家的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以为就是段和誉。段和誉,大理宪宗宣仁帝,又名正严。在位时间1108至1147,大理国第十六代皇帝。是大理国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大理国的中兴之主,很有作为,但他晚年还是出家了,他禅位出家的原因,一是因为国中王室纷争,力不从心。二是受宋僧法缘大比丘的影响。

段和誉自幼聪明好学,认真刻苦。而且十分勤政爱民,十分同情底层百姓的生活疾苦。他生性仁慈宽厚,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说道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部将高智昌在大庭广众之下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并且辱骂他,但是身为一国之君的段和誉并没有恼怒,也没有责罚高智昌。并且在高智昌死后,还为表彰其功绩。高智昌手下的两名军官怀恨想趁机刺杀段和誉,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段和誉擒获。令人佩服的是段和誉并没有雷霆大怒,把这两个叛贼施以酷刑,反而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忠于主人的义举,释放了他们。这两名刺客后来自杀,段和誉又下旨为他们修建“义士冢”。

在段和誉在位长达39期间,大理王朝的统治稳固,外无战事,经济繁荣。按说像段和誉这样有这等功绩的帝王是不会轻易隐退的。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还是迫于儿子之间明争暗斗的皇位之争,以及高氏家族的相位之争,自己却无力制止而心灰意冷,萌生退位的想法的。

如果说退位这么大的国事,段和誉最初只是想想的话,那么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是坚定了他的信念。那一年,在大理国的上空一颗彗星滑过夜空,整个朝廷都被这件事震动了。

那时,彗星是灾星的代表,一旦出现,国家就会发生、严重的灾难。段和誉见到彗星之后,也认为这是国家的不祥之兆,段和誉想到了佛缘交给他的道理,既一个“空”字。既然国家已成如此之结局,那么将不再逆天而为,早早退位了罢。就这样,段和誉把皇位传给段正兴。他出家后法号广弘,终年94岁,是大理国最高龄的国王。

后来,秉义皇帝段素隆出家,则只是因为素廉之孙素贞少年时常与群臣说的话:“吾父虽故,位当属孙。阿叔居之而国理何在?”素隆生性耿直,听到这些话后,嘲笑自己本无争位之心,奈何他人揣测。于是就让位给素贞,出家无为寺。

而段素贞禅位出家的原因是缘于一个梦:梦见佛祖,佛祖讲“佛不灭论”:“……人生苦海,茫茫无边。欲登彼岸,一念之间”。晓钟惊梦之后,次日,并召群臣,传位素兴。段正明禅位为僧的原因是笃信佛教,喜烧香拜佛。常言前世本佛门比丘,六根不净,虽有大功德,罚到世间了却诸孽。自称逍遥皇帝,居士段正明。于大理国建300小寺,99大寺,自曰:若满一百大寺,将弃帝出家。因其对佛教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无心国政,国人议立高升泰,他也就顺水推舟,禅位出家去了。

尽管出家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这些选择最终出家的大理皇帝,受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崇圣寺是大理国王们出家的专用佛寺,其建筑金碧辉煌,而且在高僧殿里还排列着九位出家为僧的大理国国王塑像。可见出家的大理国王们待遇也非同一般。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由此可见,国王们虽然出家,但是仍旧是帝王级别的待遇。

大理皇陵中的秘密

大理王朝灭亡后,大理皇陵却一直没有被人找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似乎渐渐遗忘了这里曾经的富饶和辉煌。但是随着考古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一个愈加完整,愈加神秘的大理,慢慢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2006年,大理羊苴咩城遗址被发现了。作为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历时近500年,其间人类活动一直比较密集和频繁。但是,留下的文字记载极少,这次的发掘清理出大量城址遗迹,发现房屋、水井、石坑等建筑构件以及道路、石墙、古河岸等遗迹,将一个壮丽的城市建设展现在我们面前。

大理剑川的剑湖畔是金庸作品《天龙八部》里段誉失足掉入的人间仙境,“葬身于湖畔花下,倒也风雅”。从1957年第一次对大理剑川的剑湖畔进行考古后,一次比一次更多的文物被挖掘出来,从最初的黑黑的木桩、状如斧头的石片、带着绿锈的铜刀。到1978年出土26件青铜器,350件石器和22件铁器及大量陶瓷制品。到2008年首次挖掘出完整的彩陶罐。这是多么让人欣喜的发现。如今,这里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大量文物留下的未解之谜,还等待着后来者们去发掘,去探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关于大理国王金瓶藏双耳的传说。

一年夏天,一位在山中采药的彝族老汉躲进了一个山洞避雨。无意间发现一些耀眼的光芒是从墙角发了出来,老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些金色的罐子。但当他细细观察这些罐子后,突然,老汉惊叫着跌跌撞撞地跑出了山洞。原来,墙角的那些罐子都是都是由黄金做成的。老汉回到家后,从此一病不起,没过几天去世了。

那么,这些黄金做成的罐子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以前这里曾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死后,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装在一个精美的金罐子里,存放在只有后世帝王才知道地址的秘密山洞中,然后再将遗体火化。传说藏着国王金瓶的山洞可以穿过苍山、达到苍山的另一面。

这个传说也不仅仅只是传说,大理帝王死后火葬倒是确有其事。据历史记载与现代考古发现证明,大理时期,那里的人们无论身份地位高地都普遍实行火葬。火葬是白族历史文化的又一特点。大理白族火葬,兴起于佛教盛行之后,主要是受佛教徒火葬习惯所影响。他们用陶罐来盛放骨灰,偶而也用铜罐。骨灰上多见覆有金箔,上有硃书梵文经咒,穴或以石板砌成,板上或刻梵文经句及十二生肖像等。

误入山洞的老汉看到里面金光闪闪的金罐子,很可能就是大理古代帝王的墓葬。这引起了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和考古学家的注意,他们组织了大规模的考古队对整个苍山进行全面的勘查。却始终没有发现那个传说中的山洞。但是,他们在勘查过程中发现苍山的峰麓下面,前面有上下两个平台,两个平台之间有个通道,而这样的地形只有在古代的大型祭祀场所才能够见到。因此,专家们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大理国王祭奠仪式的场所。

2004年隆冬季节,又有一支考古队伍来到了苍山的脚下,准备对这里再进行一次深入的考古挖掘。针对三年前考古中发现的两级平台,考古学家们这次进行重点发掘。当他们从第一阶平台的取泥土勘查时,果然发现里面有一层层不同的土质,这样的情况只有人工建筑的土层才能出现。 在对第二层平台进行勘察时,考古队员发现了许多瓦砾的残片,上面有着一些特殊的花纹。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瓦砾正是大理国的遗迹。这些建筑遗址都显示了地面铺有一层一尺见方的绿釉砖。从这些典型的建筑特点,再加上各方面信息、资料的综合分析,专家们认为这里应该是大理王陵。

所有的证据都证明,大理国王的金瓶是存在的,神秘的山洞也是存在的。那个深藏不露的山洞就是王陵的地点。 也许大理国王的王陵只是一个普通的洞穴,也许洞穴中也只有些国王们的黄金火葬罐,但是这个神秘的王陵却是大理王国300多年历史的见证。

只可惜,曾经风光无限的大理国,如今只剩下这些瓶瓶罐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