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7121000000057

第57章 王懿荣的金石缘(1)

清末,翰林院编修、著名学者吴士鉴在《王文敏公遗集序》中说道:“盖自乾隆季年以逮道、咸之际,阙惟阮文达公、祈文端公为众流之归墟焉。同治中兴,右文稽古,海内所宗仰者,为吴县潘文勤公、常熟翁文恭公,而其时接于吴县、常熟者,实为福山王文敏公也。公少习赠公莲塘观察家训,受业周梦伯先生之门,饫闻刘燕庭方伯、陈簠斋学士绪论,通汉学家言,尤究心金石,与张文襄公、吴愙斋中丞、鲍子年太守为身心性命之交。文襄与公为姻娅,督蜀学日,介缪艺风参议至京师谒公。公时已名满都下,鉴别宋、元旧椠、考释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为定论……”

著名学者李孺在《王文敏公年谱序》中指出:“福山王文敏公以经义金石之学享盛名于海内者,垂四十年。……溯自咸、同以来,翁(文恭)、潘(文勤)两相国互以朴学相尚,张(文襄)、吴(愙斋)两公从而辅翼张大之,文章经济蔚然为一代冠冕。公更掉鞅其间,周旋乎师友姻娅之际,切磋砥砺,相得益彰。上邀九重特达之知,下系并世坫坛之望,此为当代之公言,而非蒙一人媕阿景行之私论也。”

王懿荣最早的金石良师益友是潘祖荫。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庵,谥号“文勤”,江苏吴县人,官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尚书,入军机拜相赠太子太傅。自幼爱好金石文字学。曾收藏国宝重器有史颂鼎、匽侯鼎、郘钟、盂鼎、四齐镈、善克夫鼎,都是稀世之宝,并在王懿荣帮助下辑成《攀古楼金石款识》二卷。据说,他与王懿荣相识于琉璃厂肆,后他又在同治十二年(1873)任癸酉科乡试副主考,那一年,王懿荣考中副榜第一,尊称他为房师。他比王懿荣长15岁,他与王懿荣亦师亦友,他一生所著的金石著作《海东金石录》、《攀古楼金石款识》都有王懿荣的心血和见解。潘祖荫与陈介祺是世交,潘的祖父潘世恩与陈的父亲陈官俊为同朝阁臣,所以后介绍王懿荣与陈介祺相交。目前,见到的王懿荣与潘信札百余通。

与王懿荣在金石相交较早的还有鲍康。鲍康(1810-1881),字子年,号观古阁主人,安徽歙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入选内阁中书。以收藏研究古泉为主,著有《古泉丛考》、《古泉考略》等。咸丰二年(1852)晋京,开始与陈介祺、李佐贤、吕佺孙等相厚。同治八年(1869),出守夔州,同治十一年(1872)致仕居京,以“息影臆园,自号臆园野人”,思念旧交,求其友声,遂复与隐居海滨之簠斋通尺素焉。他也是介绍王懿荣与陈介祺相识人之一。他长王懿荣35岁。王懿荣曾在他的著作《古泉丛考》一书题跋。目前,王懿荣与鲍康信札有十余通。

由潘祖荫与鲍康引荐王懿荣与陈介祺相识后,陈王二人带动了一大批高层文人互相传递古物出土及收藏信息,互相馈赠金石文字拓本,把金石学研究推向高潮,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个以官员学者为中心的金石界圈。王懿荣于同治十二年(1873)开始与陈介祺通信,直到他去世光绪十年(1884)。12年中,二人共通信一百余通,可见二人相厚之程度。

陈介祺(1813-1884),山东潍县人(今潍坊市)人,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清道光朝协办大学士,道光、咸丰帝师陈官俊之子。陈介祺少年从父在京求学,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辞官归里,潜心治学,未再复出。陈介祺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擅墨拓,著述极丰。青年时期就被大学者阮元(文达)所称许,后又与诸城李璋煜、海丰吴式芬、利津李佐贤等金石家一时好古之士互相赏奇析疑近三十年之久。晚年又与鲍康、潘祖荫、王懿荣、吴云、吴大澂等人结成文字交,来往密切,对金石文学研究贡献很大。《清史稿》称其“绩学好古,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称其是“清代金石学收藏最富者”。

王懿荣与陈介祺交往后期,除学术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外,还增加了一层亲戚关系。光绪七年(1881)八月,王懿荣女儿崇瑛嫁与陈介祺女婿吴重熹之次子崶。王懿荣与陈介祺能成为笃交,不仅缘于金石学,还有同乡亲缘之故,更在于二者思想根基一致,二人都具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二人相交已超越了寻常金石之谊,彼此的生活忧喜亦无不心而系之。同时也体现了陈介祺对王懿荣的赏识。陈介祺对王懿荣在金古文字学界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吴士文中所提到的燕庭方伯即诸城刘喜海,他是乾隆朝东阁大学士刘统勋的曾孙,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侄孙,字燕庭。刘喜海一生在金石收藏方面达到痴迷程度,为此丢掉官职在所不惜。

刘喜海(1793-1852)历官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福建汀州知府、陕西延榆巡道台、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刘氏在陕西任职时曾得到吴中出土周代铜器、秦诏版、汉封泥、新莽十布古泉等珍品;在四川任职时,还收集到宋代多种铜币和巴蜀历代名碑刻。著有《金石苑》、《古泉苑》、《苍玉洞宋人题名》、《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长安获古编》等。按时间推算刘喜海去世那一年王懿荣8岁,二人虽无谋面,但刘氏所藏及金石著作,均被王懿荣收集到著作《海岱人文》中去。王懿荣也算刘氏的金石接力人,和继往开来者。

当时,金石界还有一个与王懿荣有姻亲的人,便是陈介祺的儿女亲家,王懿荣的儿女亲家之父,金石大家吴式芬。吴式芬(?-1856),山东海丰(今无棣)人。字子苾,号涌孙。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精于音韵训诂和金石之学。著有《据古录金文》、《捃古录》、《金石汇目分编》,以及与他人合纂的《封泥考略》等。吴式芬的次子吴重熹是陈介祺的长女婿,吴重熹的次子崶又是王懿荣的唯一女婿。吴重熹,字仲饴,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江安粮台道升福建按察使,次年擢江宁(南京)布政使,后迁仓场侍郎,署江西巡抚、河南巡抚。次子吴崶,字阗生,官至江苏江淮督粮道台,署两淮盐运使。吴重熹出身官宦世家,又深受岳父陈介祺熏陶教诲,年轻时就追随长兄吴重周宦游各地,恪守庭训,好古而博综经史,后又与潘祖荫、王懿荣、鲍康、李佐贤、左宗棠相交颇深,并拜潘祖荫为师。由潘作伐,与王懿荣结为亲家。

同治十年(1871)十月朔日,王懿荣为吴式芬“道光乙未(十五年1835)会试诛墨卷题跋”。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二十五日,王懿荣以国子监祭酒身份上奏“山东海丰儒臣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吴式芬所撰《古金文侰古录》九卷,有裨经训,恭呈御览疏。”

吴重熹著有《石莲庵山左人词十七种》等六部著述闻世。目前,王懿荣与吴重熹信札二十余通。

与王懿荣相厚的还有当时金石家吴大澂,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同治进士,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左副都御史、河道总督、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奏请从军,任东征军务帮办,率湘军3000人赴辽抗日。次年被日军所败,被革职留任。

吴大澂一生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著有《古籀补》、《古玉图考》、《愙斋诗文考》等。所著《说文古籀补》,为古文字学重要著作。《字说》,在考释古文字方面,颇有创见;又以古物证历代权衡制度,成《权衡度量实验考》。他与王懿荣、陈介祺通信最多,凡鼎彝、古陶、封泥、玺印上的文字析疑解难、唱酬答和,乐此不疲。有的信札长篇累牍,往往一封信有千言。兴会所致,除了论及金石文字之外,还交流朝野时事、治兵赈灾等方面。他长王懿荣10岁,是王懿荣相交甚笃的金石挚友。《王文敏公年谱》同治十一年(1872),与潘祖荫“消夏六咏”中,光绪七年(1881)王懿荣诸金石学者商榷《南北朝存石目》一书中,都得到吴大澂的帮助与建议。目前所见王懿荣与吴大澂信札十余通。

除吴大澂外,还有李佐贤。李佐贤,字竹朋,山东利津人。举人,官至福建汀洲府知府。善诗词,嗜好金石书画,擅古泉收藏与研究。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翰林院编修。当时人们把陈介祺、鲍康、李佐贤称为“三高士”。王懿荣称他竹朋丈是因为李佐贤长孙女嫁给陈介祺长孙陈阜。王懿荣与他的通信只见李佐贤致王懿荣,而王致李的信札只有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