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7121000000046

第46章 附录 王懿荣诗选注(1)

王懿荣出身官宦世家,诗书门第。目前,我们搜集到王懿荣诗作共120余首,这也许是他过早殉国离世或生在乱世之时,无暇作诗的缘故吧。通观王懿荣诗作,浑凝豪放,风神宛肖。就拿《偶感》诗来说,抒发了他决心为保卫国家不惜舍身捐躯的爱国主义壮志。

我们翻开王懿荣诗集,没有找到一首反映他在科举成功后的喜悦欢欣心情的作品,相反,在他多首诗中,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他对官场的厌倦情绪及惆怅,甚至悲愤的心情。他在《退值偶感示弟》中写道:“心事儿时境已非,此心空逐白云飞。剧怜襟上三年血,换作五更朝里衣。”这首诗是他在上朝当值办完公务之后有感而作。还有光绪十八年(1892),王懿荣47岁时,他的四子崇焕降生。他写的《举四子崇焕》诗曰:“京曹岁月太匆匆,二十八年一梦中。但愿此儿能长大,半耕半读做村翁。”

“二十八年”正是从王懿荣参加科考时间起,但并非是一个准确数字,它代表王懿荣的仕途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他打心眼里不愿下一代再去为那颗“红顶子”舍身拼命,而是希望后代在家里过太太平平的村翁生活。这几首诗,突出表现了王懿荣对官场厌恶的思想倾向,这和封建正统思想是相背逆的。

除了爱国,王懿荣更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每得一些宝物,便喜不自禁记录下来。明心言志,他的《病去即事书示同人并索和诗》写道:“廿年冷宦易萧然,好古成魔力最坚。隆福寺归夸客夜,海王村愋典日天。从来养志方为孝,自古倾家不在钱。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米颠颠。”

此篇反映了王懿荣重文轻财,对祖国古物从来都是不惜典当来尽力收藏的行为。同时也是王懿荣一生廉洁,家无不义之财的真实写照。

从他慷慨激扬的诗歌字里行间是,我们领悟着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怆心情,他把个人的命运与整个国家民族兴旺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所展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王懿荣的诗作,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珍贵的文化文学遗产。

1、秦权秦量歌

阳翟一儿毕六王,

三十六郡土芒芒。

锱铢必较谨权量,

不壹歉疑一四方。

诸侯黔首奔不遑,

成功盛德称始皇。

臣斯去疾气嚣张,

金石刻画未渠央。

天道忌盈而恶强,

一世二世轵道旁。

区区文字何足藏,

至今宝之铜且香。

勿纾勿疑史公荒,

也之作医亦寻常。

记地记数事务详,

盈虚消息费平章。

安得华裔尽康庄,

风雨时节顺阴阳。

注释:

权,指秤,亦指秤锤(砣)。秦权是指秦秤。《广雅·释器》:“锤谓之权。”亦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也是权力的象征。

《秦权秦量歌》一诗中王懿荣用朴素的语言,歌颂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时代,显示了以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专制主义统治的象征。

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个郡)。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可以调动。

官制——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将军、廷尉、治粟内史、少府、博士等官。地方官制有郡守、郡尉、监御史、县令长。县以下乡官有三老、啬夫、游徼,又有亭长。构成上至朝廷下至乡、亭以地主阶级为核心的统治机器。掌管这部机器的便是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统一文字,“书同文”,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又统一币制器具——统一全国度量衡。前221年,秦始皇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凡制造量衡器,都得刻上这个四十字的诏书,陶制量器不能刻字,用刻了字的十个木戳,印在陶量上连成一篇诏书。隋代出土的秦权,上有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可见秦时度量衡的盛况。同时也歌颂了秦权上的诏书。王懿荣通过歌颂秦权,高度评价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促进民族团结的创举,显示了秦朝强大富昌的景象。

2、潘伯寅侍郎师滂喜齐拓先秦彝器歌

司农堂前百宝罗,

乙爵辛卣相击摩。

周季保彝季鼎,

钟鲁王。

更有召中生姒鬲,

世间此物存岂多。

鲰生登堂拓百本,

青毡翠墨亲摩挲。

考文释器徵所出,

长安易水太山阿。

卣曰父辛爵曰乙,

先后亳社追猗那。

爵上土花没瑶饰,

一文当柱形如禾。

中流及缘作亚字,

朝饯馈献应同科。

乙辛柔日皆内事,

古义简所无枝柯。

更有一器特精好,

是名曰读如和。

从禾得声非后起,

我与音学无偏颇。

世人争歌麻部,

尽随婆改娑婆。

尤附会者週桼呁,

宁知两释非讹?

此文唯不可读,

姬姝之夫名孰何?

一鼎一彝皆季氏,

也保也字未磨。

作鬲召中君裔,

旧姻生姒茑与萝。

奇者鲁内小臣,

陪臣助祭锵鸣珂。

侯生作器登明堂,

骏奔欲奏清庙歌。

更从钟识后,

共公庚与谥靡佗。

子公族美田事,

不须赤芾兼戈。

作钟八肆四堵,

革亦曰鼓则黽。

传闻此钟处岸曲,

当随沂泗入黄河。

司农读书天禄阁,

古文奇字共切磋。

从兹采富藏,

大收仓籀穷义娥。

余装治止墨本,

箧笥渗漯生青螺。

是日拓者入尽酒,

吴孙二胡颜已酡。

注释:

这是一首记述时任工部侍郎潘祖荫拓藏秦代彝器的诗。

彝器,亦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为古代宗庙常用器皿,如钟、鼎、樽、罍之类。对于某些不能恰当定名的青铜器,也往往泛称为彝,如方彝等等。《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左传·襄公十九年》:“取其所得以为彝器”。

潘祖荫所得彝器上的款识为父、父乙,旧说为造器人名,阮氏谓作器次第。王懿荣在诗中记述他对彝器的考释。例如王懿荣在诗后原注:“……内事如宗庙之祭是。”……“彝器有作文父日辛烈考日庚等识,则甲乙明为纪日无疑。”王懿荣在原诗注中还说道:“近人考释为齐侯罍得‘週’、‘黍’、‘呁’三字,韵学家附会为‘周’、‘七’、‘韵’,甚至说古无歌麻者。”……王懿荣在诗中还提醒说:“以知古器文字不可强识,误会如此!”最后,王懿荣考释此彝器为“鲁臣助祭之器”。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王懿荣金石文字学的扎实功底,正如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金石学家列传》中写道“公为学不分汉宋门户,殊笃好金石文字。潘文勤(祖荫)及常熟翁尚书咸推重之为博学多识。”吴士鉴谓:“鉴别宋元旧椠,考释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为定论。”

3、芝罘秦刻石歌

秦始皇帝廿九年,

东穷芝罘勒其巅。

刻石忽亡跌不存,

毡槌无用心茫然。

宋麻学士得片木,

海上今无一字传。

传闻此石沉海底,

又云坠落山椒间。

弄潮儿觅觅不得,

风吹海立涛怒环。

当年意规于万礻冀,

金石刻尽丞相李。

一自漆镫照祖龙,

上蔡黄狗牵去矣。

吁嗟乎!

峄山野火岱石残,

琅琊半面荒台圮。

汶阳有谱久无徵,

徒伤往事怀刘跂。

君不见,

六经四十三万字,

秦灰不烬今犹是。

注释:

这是一首记载秦刻石的诗,诗中表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时,所立记刻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共峄山(今邹城)、泰山(今泰安)、琅琊(今胶南)、芝罘(今烟台)、东观(今山西祁县)、碣石(今秦皇岛)和会稽(今绍兴)等立七石,字体为小篆。其后,秦二世巡行各地时,又加刻诏书和从臣姓名。内容均赞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相传为宰相李斯所书。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在泰山行过封禅大礼之后,沿渤海东行,在经过黄县(今龙口)和腄县(今福山区)时,曾驻跸于成山和腄县,分到祠祭古代八神中的日主和阳主,并在芝罘岛立石颂其功德。第二次为始皇帝二十九年春,再次登芝罘岛并刻石记功,刻释内容尽为歌颂其功盖天下及百姓拥戴之语,约300字。传闻,此石被战乱时沉入海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王懿荣在诗的最后写出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千古历史,他慨叹不已地说道:“风吹海立涛怒环,当年意规于万。”他叹息曰:“峰山野火岱石残,琅琊半面荒台圮”。告诉人们:这些秦刻石大都凐没,只有刻在人们心中的丰碑,才能万古不朽。

4、得邵瓜畴磁方印(四绝)

风流已矣邵瓜畴,

老去梅村忆旧游。

标格于今留铁笔,

果然瘦鹄与闲鸥。

尘封土齧未模糊,

绘出丰稜瘦且遇。

想见独清人皎皎,

可堪愁绝到妻孥。

琢玉花磁蟹爪纹,

镌成小印篆阴文。

胜他业字襄阳老,

磨损残铜押练裙。

小字僧弥记我家,

又教此老擅声华。

猩红押角泥金扇,

输与韩康落画叉。

注释:

此诗表述的是王懿荣舅祖于汉卿(文登)珍藏瓜畴一泥金便扇,上一方印曰:“邵弥之印”,王懿荣考证为宋磁,瓜畴得之重雕已名也,纪以四绝。

邵弥,清代长洲人,字僧弥,号瓜畴。神颀瘦,迂癖不谐俗。擅画山水学荆宽,清瘦枯逸,闲情冷致如其人。画甚得钟繇法,圆秀多姿,时为所宝。

王懿荣以简洁几笔为我们描绘了邵弥的画如诗,邵弥之印精如金的观感。

5、感 怀

其一

生为晚近人,

造物有深意。

伊周匡世勋,

孔门传心祕。

勋廼诚所钟,

祕惟仁是置。

俯仰今古间。

后事师前事。

其二

春气破空来,

海水与天际。

海涵并春育,

所工在远势。

沧海一何深!

阳春一何丽!

窗隙泛驹尘,

吁此人间世。

注释:

这两首诗是王懿荣在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那年写的。诗中没有记述王懿荣得志的喜悦心情,而是,感慨着自己命运的坎坷心情。

前一首,表述了自己虽然生于晚世,但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牢牢记着一个读书人的使命,要为国家为天下黎民百姓担起应有的责任。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俯仰今古间,后事师前事。

后一首,是王懿荣来到家乡福山县古现,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发出了感慨。在严冬将尽,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大海是那么朝气澎湃,春天的大海是多么富有朝气,大海孕育着春天,春天孕育着万物。在此一年之计始于春的大好形势下,人生是多么有意义,时间过得太快了,正如王懿荣常给人们题辞的那样:举世尽从忙里过,一心须向静中求。

6、北 上

春暖意闲闲,

车行一望间。

远烟明似水,

深树稳如山。

野市知情伪,

村歌辨往还。

长安应日近,

人物忽斓斒。

注释:

光绪四年(1878)戊寅,33岁的王懿荣在此年携次女崇瑛,次子崇烈由京循陆起程,至四川龙安府探望父母,在父母官署里住了一年。在这一年里,除了温习功课准备参加来年乡试,就是到处访友搜集文物。暂时忘却了对爱妻的怀念。

第二年的阳春三月,也就是光绪五年,35岁的王懿荣满怀复杂的心情,赴京准备参加第八次乡试。在这种心情下,王懿荣迎着明媚的阳光,行走在西安郊外,看到了在春天暖盈盈的天气里,通往长安古道上是车马往来熙熙攘攘成行,遥望远处的村庄炊烟薄雾如水,远处的大树像一座座群山。联想到人生是如此五光十色,有如斑斓一样的灿烂,更加增强了王懿荣返京应第八次乡试的决心。

斑斓,亦作斓斒。见唐朝诗人皮日休《石榴歌》中:“斓斒似带湘娥泣。”《拾遗记·岱与山》:“玉梁之侧,有媥斓自然云霞龙凤之状。”

7、消夏六咏和潘郑庵侍郎诗(六首)

拓 铭

彝鼎何所得?

名山与大川。

椎来文不识,

姬孔未生前。

读 碑

裴岑以后碑,

止此沙南石。

重订侯获名,

先生今六一。

论 印

刀币与彝鼎,

斯文并可观。

我今见周印,

据以补周官。

品 泉

古文泉最寿,

傅会到羲皇。

若说汉新莽,

钱中合作王。

还 砚

墨妙断碑砚,

一朝去复来。

何当收费凤,

重续小蓬莱。

检 书

宋元慎雕刻,

文字惟求旧。

散尽千黄金,

犹难一时购。

注释:

同治十一年七月五日(1872年8月8日),潘祖荫邀请京师名流聚会,纪念东汉大学者郑玄的生辰。郑玄,字康成,山东高密人,东汉建安年间拜大司农。唐贞观年间从祀孔庙。一生著书百余万言,今存《毛诗笺》、《周礼仪礼记注》,后人称之为经学开山祖师,经学之父。

参加这次集会的有胡澍、陈彝、谢维潘、许赓杨、陈乔森、张之洞、吴大澂、顾缉庭、严玉森、李慈铭、王懿荣等11人。潘祖荫又诗记下此次聚会。王懿荣以潘祖荫六首记叙之诗和之。潘祖荫十分爱好收藏金石文物,尤其醉心于彝器的收藏和研究。彝器是古代宗庙里常用的礼器。只要他听说有彝器出土,便解囊购之,不论花多少钱也毫不吝惜。有时为了收购这些东西,不惜倾其衣物。他所收藏的“郘钟”、“四齐”、“史颂鼎”、“匽侯鼎”、“盂鼎”、“善夫克鼎”,都是稀世珍宝,并辑成《攀古楼金石款识》二卷。王懿荣与他的和诗,就是以他收藏这些宝物为题。诗中表述了王懿荣对潘祖荫,不遗余力收藏祖国文物,保护祖国珍贵文物的赞赏与敬佩。

另外记叙此次集会的还有张之洞,张之洞记述曰:

潘少农嗜郑学,名其读书之室曰“郑庵”。属张掖张君据高密汉人石刻画像,摹写为图。以同治十一年七月五日康成生日,置酒展拜。会者十一人,因题小诗二首:

戎马周旋刘使君,

幅巾长揖大将军。

后生不会雄奇意,

但道研精注典坟。

赵碑亡失史碑荒,

潍水绕礼堂。

尚有典型在图画,

高斋亲炷汉宫香。

(洪驹文《香谱》有郑康成注汉宫香方,观《墨庄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