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认为文字在这个世界是微小的——比我本身还要微小,但我的这本书,还是用了《世界屋脊之书》这个不微小的书名。这部拙作看上去也像一部“大散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所描述的地域本身的崇高——至少在这个小小寰球,它配得上人类的仰望。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这本书就是我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我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少想起这些群山。正如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所说:“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或如晨曦。它到达了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是的,在我没有登临世界屋脊之前,它只是一个名词,我没有想过它和我有何关系,它的博大使我感觉不到它对我的塑造和养育。现在,我有了一个通过自己拙劣的文字向那至高之地表达敬意的机会。
1996年,我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曾直接到帕米尔高原工作和生活过三年,离开之后又多次前往那里。我去过高原上的众多沟壑,在很多毡房和冬窝子里吃过肉、喝过酒、睡过觉。我还先后在1999年、2001年、2007年因采访或工作的原因,三次前往喀喇昆仑和西藏阿里——虽然我每次都将这些旅行视为畏途,但现在,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这些文字也是我对我那带有辉煌特质的世界屋脊之旅的一次纪念。
这些文字是我从1998年到2000年断断续续写成的,时光流逝,恍然已过十年。在这十年间,我有了家庭,有了儿子;在这十年间,我远离了故乡,失去了祖母和父亲。亲人的去世,使我备感孤单。而我在那些年里,年少轻狂,萍踪万里,无视亲人的养育、慈爱和严厉,直到他们从这个世界离开,弃我于洪荒,我才知道那是我再也不可能拥有的财富。
可能是未能尽孝的惭愧,也可能是害怕人世间的孤独,我一直不相信我的祖母和父亲已离开我。在我的感觉中,他们还在故乡劳作,还在盼我回去……
这本干净的书适合献给我的祖母和父亲,适合献给更早离开我的祖父,适合献给我敬爱的母亲。我想说,我爱你们,我是你们用贫寒养育的孩子,这是我永难报答的恩情。
这些文字写成后,我再没有管它。我没有把它在整体上看做一件作品。它像我的一件私人物品——适合蒙上灰尘,慢慢变旧。直到2004年,我学会在电脑上写作后,才把它整理出来,进行了润色、加工,使它多了一些“文学的优美”。其中的一些篇章才陆续在《读书》、《中国作家》、《芙蓉》等报刊发表。虽然我在2001年写过一本记述自己从叶城到阿里行程的游记《众山之上》(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那只是我的旅行笔记。所以,《世界屋脊之书》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
因为和我的朋友、同学王大亮先生的一种冥冥之缘,此书经他之手,在十年之后得以庄重出版,真是我的幸运。他认真负责的品格使我常感惭愧,这次亦然。凡书中涉及的历史地名、事件、人物、民俗的诸多地方,都得到了他仔细的校正,在此要特别致谢!
另外,该书除了配有我拍摄的照片外,还使用了我的摄影家朋友陈志峰、段离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为我的书增添了光彩,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
2008年10月15日于上海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