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实用幼儿家教入门
16722000000018

第18章 走近艺术(2)

4、听侯宝林相声

艺术作品,不单单表现为它有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往往溶化于它所表现的内容中,无法一一析出。所以,一般人欣赏艺术作品,不是刻意探求其艺术价值,而是或关注、或认同、或赞赏、或感动于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比如一个喜欢读小说的人,觉得一部小说好,那是因为这部小说能使他一页页读下去,并使他不由自主地关注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而不是因为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哪些新奇的叙事方式。

多数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看童话书,可孩子不能老沉浸在童话里,不过要他们一下子抛开美妙无比的童话世界走进小说中,似乎也不现实。如果你发现孩子喜欢看小品,也喜欢听相声,不妨去音像商店买一套已故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相声磁带(一套8盒,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并时不时且有意无意地放给孩子听。

侯宝林相声,是我国曲艺艺术中的珍品杰作。因为它是说笑话,而且说得“滑稽而不粗俗,诙谐而不油滑”(周扬语),且耐人寻味,引人发笑,所以不仅大人喜欢听,小孩也喜欢听。听侯宝林谈戏剧,听侯宝林批三国,听他的《醉酒》,听他的《戏迷》,不由得你不笑。而你开怀大笑之余,会发觉你从侯宝林那里懂得了许多知识,如京剧,如历史,如道德涵养,如风土人情,等等等等,竟获益匪浅。可能你最欣赏的,还是侯宝林所说的北京话,因为它既精悍简练,又韵味淳厚,不愧出自语言大师之口。

如果孩子像你一样,也特别喜欢侯宝林相声,那么,你就要时不时问他一下,这相声中的某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说错了,便纠正他;若说不知道,就立刻告诉他,并讲这句话明指什么,暗指什么,把你理解的全告诉他。他若听得津津有味,不妨从“三国”讲到“两晋”,从“卖布头”讲到“担担面”,杂七杂八,尽情尽兴。

显然,你知道侯宝林相声中有艺术,且艺术味很浓,这就够了。你不必像文艺理论家那样深究其内在的艺术结构或艺术特征,更不必因缺乏那种深究能力而惭愧。实际上,任何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都有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至于它具体影响了你什么,也许你并不清楚,但它确确实实在影响你。这不仅对你是如此,而且对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5、要背唐诗!

对我前面所写的“牙牙学语”仍有印象的家长,怕要说我出尔反尔了,因为我在其中“背不背唐诗?”一节中,认为孩子学唐诗还不如学成语,而现在呢,却用不容分说的口气,要孩子背唐诗,还加了个不容置疑的感叹号。其实,这并不矛盾。孩子牙牙学语时,当以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为要务,及至孩子渐渐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后,再设法劝导他背唐诗,使他由浅入深地接触我国古典文化艺术,此乃顺理成章的事。

若要孩子有兴趣背唐诗,不妨先从常见的唐诗诗集中,选数十首短诗,并按十首一组,分成若干个单元。这些短诗,最好先是绝句多,后是律诗多;而且,它们应是浅显易懂的,是你能完全理解且能解说其大意的。比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维的“鸟鸣涧”,等等等等。其实,也不是非唐诗不可,只要你自己觉得不错,读起来顺口,就不论是宋词还是元曲,均可选入你的单元中。

这时候,你得跟孩子商量,问他愿不愿意和你一起背唐诗,看谁背得多。如果孩子愿意,你赶快找个笔记本来,先将第一单元中的十首诗的诗名写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和孩子的名字,并明确告诉他,谁哪首诗会背了,就在谁的名字底下打个钩(即“√”),看谁打钩打得多。

于是,你和孩子一起背唐诗。就像做游戏那样随意轻松,因而你们可以在散步时背,可以在坐车时背,不必一本正经地规定背诗时间,更不必限定多长时间背多少首诗。每当孩子能流利背出一首诗(包括诗人姓名及其朝代),你应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讲给他听,尽量讲得通俗易懂。一个单元中的诗全都会背了,才可逐一打钩通过,进入下一个单元。起初,你凭理解力背诗,孩子凭记忆力背诗,恐怕你们两个常旗鼓相当,不分上下。然而,越背越多后,你可能背了后面忘了前面,渐渐比不过孩子了,而这时,孩子却能毫不费力地牢记数十首,乃至数百首诗,甚至记一辈子。

背唐诗的目的,是理解唐诗的诗意。你一边背诵,一边品味。当你一遍又一遍地背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对五言名句后,你会从中品味出越来越多的感觉。那许是旷野的阔美,许是日暮的安谧,许是远离喧嚣市声的欣慰,而那欣慰中,又不免夹杂一丝淡淡的寂寞。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而古典诗歌的源头,则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先生苦心整理的周代诗歌《诗经》。这古老的《诗经》,分“风”、“雅”、“颂”三类,而其中采自民间乐曲的“风”,有许多意味浓郁且浅白易懂的好诗,如“式微”,如“黍离”,如“蒹葭”,如“风雨”。若背过唐诗的孩子,再背一背《诗经》,可谓百尽竿头,更进一步了。

6、学不学毛笔字?

孩子能否自小练毛笔字将来当书法家,或是弹钢琴当钢琴家,或者干脆天天吊嗓子当歌唱家,这是某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最关心的事。他们认为,孩子功课好,以后考大学固然是好事,而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吃艺术饭,则可出人头地,一举成名呢。虽说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可若真的这么干,就要冒风险了。因为,尽管许多功成名就的艺术家,都是孩童时就开始接受艺术训练了,而许多艺术,也必须从孩童时开始训练,可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学出名堂来。

如果你渴望你的孩子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那么首先你必须引导孩子对你要他用功学习的那门艺术有兴趣,其次是,你得找一位功力深厚的艺术家给他当老师,而且这位艺术家,是认为你孩子有天分,肯收他为徒,而不是因为你愿花大价钱请他;当然,如果你本人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就不用听我啰嗦了。以上两点,也许是孩子自小用功于艺术,将来吃艺术饭,甚至成就为大艺术家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孩子自小能学学毛笔字,或弹弹钢琴,或者唱唱歌,这是好事情。因为在艺术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孩子能渐渐深入艺术。首先,他将学会欣赏,也将学会模仿,然后呢,他将注意有关技巧方面的细微之处,并努力把握它。天长日久,他对所学的那门艺术,可能会越发精通,且越发得心应手。一旦他在这方面达到了游刃有余、甚至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无疑是真正的艺术家了,而社会也会承认他。

可很不幸的是,将来能成为艺术家的孩子,是少之又少的。因为,这不仅有赖于孩子的刻苦用功,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有天分。一般人对天分的理解很模糊,但在艺术方面,却有非常明确的标准,那就是:他是否学得快,是否学得轻松。也许你孩子正是这样,那么,你应该对此骄傲而自豪,因为你给孩子选择了一条合适于他的生活道路。

万一情况不是这样,你也别过于沮丧,因为无论如何,孩子在学了某种艺术后,可藉此作为他的终生爱好而享受无尽的乐趣,而且,他也可或多或少地由此懂得某些艺术方面的道理,而那些道理,对他今后的生活不无裨益。但有一点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愿意学毛笔字,就不可强迫他临池书写。尽管世上确有大艺术家因其父母的威逼而勤学苦练,以致最终功成名就且名垂千古的,可这严重危害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值得仿效。

7、存而不论

就艺术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导孩子对艺术及艺术作品持宽容态度。孩子若看不懂某幅画,或听不懂某首乐曲,就告诉他这没关系,或许你以后会看懂或听懂;即使以后也看不懂听不懂,也没得关系,只要拣自己喜欢的看,拣自己喜欢的听,就是了。

人终其一生,可被理解为体验生命与感觉生活的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感觉,总是因其年纪不同或境遇不同而改变,有时变化很大,甚至截然相反。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反观人生的艺术及艺术作品的认识,也在反复变化中。一个痴迷于流行歌曲的年轻人,不会料到三十年后会喜欢听京剧,而一个终生喜欢读小说的人,也不会料到当初只读海明威的他,后来竟读了毛姆,读了克里斯蒂,甚至读起金庸来,也读得津津有味呢。

艺术评论家,时常用“空筐结构”来描述艺术及艺术作品。他们认为,艺术及艺术作品,像一只空无一物的箩筐儿,只有把你本人的人生经验投进去,才能真正感受它,并欣赏它;而且,不同门类的艺术,以及同类艺术中的不同作品,其“空筐”的大小,也因媒介各异而不同。比如描述故事与人物的“小说空筐”,不及直接描述心灵的“诗歌空筐”大;材料是石头或金属的“雕塑空筐”,也不及材料是线条或颜色的“绘画空筐”大。而最大的“艺术空筐”,无疑是音乐;虽然它只有七个音符,但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正因为艺术是一只“空筐”,所以它可以被欣赏者反复体会,反复品味。我认为,若能真正欣赏一门艺术,则是人生一大乐趣,因为你可从中品味生活,从中得到慰藉,甚至仅仅因为你精神紧张时可藉此放松自己,或闲着无聊时可玩味消遣。如果,你确实看不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也听不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别惭愧害羞,因为没人要求你非看懂“格尔尼卡”或听懂“第五交响曲”不可。一个有艺术素养的人,只须对艺术及艺术作品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即不仅对自己能理解的艺术及艺术作品欣喜不已,而且对其他一时无法理解的、甚至永远无法理解的艺术及艺术作品,也持宽容态度,姑且对它们存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