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木卡姆举世飞旋的抢救者:万桐书
16719100000051

第51章 乐谱举世赞(2)

国外英、法等国《木卡姆》学者来函来访,要求得到《十二木卡姆》乐谱集。

1961年苏联哈萨克斯坦的《共产主义旗帜》杂志的编者按,用头版的大半个版的篇幅报导了《十二木卡姆》出版的有关消息和乐谱照片。

突尼斯的《木卡姆》学家在《木卡姆》的专著中引用了万桐书写的乐谱总目,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多年以来,国内外代表团和友人来新疆参观访问时,自治区文化厅都把《十二木卡姆》乐谱两卷集作为最珍贵的礼物予以赠送。

上述这些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所产生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作用,所起到的中外友好人士友谊的增进与加强,说明了《十二木卡姆》乐谱两卷集的珍贵及深远意义。

1960年7月,在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召开期间,万桐书利用开会的机会,与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所长李元庆,研究决定出版《十二木卡姆》的资料唱片。

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和中国唱片公司审听了1951年的钢丝录音和1954年的磁带录音后,认为1951年的钢丝录音的音响虽然差,但演唱的情绪很饱满,乐谱又是根据1951年的钢丝录音所记的谱,为了便于对谱进行研究,决定以1951年的钢丝录音制成研究资料的唱片。

1960年8月15日由上海唱片厂把1951年吐尔地大师所演唱的“喀什十二木卡姆”以及多首应用木卡姆音乐素材改编创作的作品,全部制成了资料唱片的模版。

1961年年底印制了极少数的十张16转密的纹样片后因文化大革命,唱片的出版被迫中断了。

《十二木卡姆》乐谱集出版后,万桐书在总结时深有感触地说成果的确来之不易,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争,是一场与死亡争夺生命的紧迫的战斗。

他回忆说喀什的吐尔地阿訇大师,卡斯木阿訇,和田的苏来满阿訇,伊犁的肉孜弹布尔大师,都在1956年前后逝世了。

如果我们不及时抢救、搜集、整理、出版的话,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失传,那将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幸亏我们抢救及时,才消除了这种固有的隐患。他诚恳地说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当归功于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各民族音乐工作者和演唱演奏的民间音乐大师们的辛勤劳动。

1961年11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转了文化厅和音协新疆分会“关于成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各地编辑小组的报告。”

于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十三人组成编委会,万桐书担任副主任,下设编辑室,由万桐书兼任主任。

1962年9月到1963年3月,《民歌集成》新疆卷编辑室的万桐书和则克力等五位成员到南疆喀什、克孜勒苏自治州等地搜集和调查民间音乐,共搜集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民歌有2000多首,并精选整理记谱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的民歌135首,油印成册,完成了集成的初稿。

他们和喀什专区、麦盖提县的文化馆、文工团、广播站合作,搜集了“多兰木卡姆”。他们利用麦盖提县特有的“多兰木卡姆麦西莱甫”的演出晚会,经过评比选拔出七位歌唱好,演奏好的民间艺人,进行了系统的排练,进行演出。

并将“多兰木卡姆”全部录了音。搜集到的《多兰木卡姆》共有九套,每套共有五首歌曲,每首歌曲约有五至八段不等。

在麦提县搜集民歌时,万桐书和他的同伴带上砖茶和糖去拜访了著名的老艺人阿合买提。

身材魁梧的老艺人是个很开朗很豪爽的演唱家,他不但给他们演唱了很多的《木卡姆》的唱段,而且为他们举行了有全村人参加的《麦西莱甫》,对他们表示热情友好的欢迎,使他们很受感动。他们陶醉在与群众载歌载舞的欢乐中,心灵和感情与大家整合在一起。

晚上,在他们睡觉的房门口,两位民间弹唱的艺人,按照当地盛情好客的习俗,为他们弹奏动听的卡龙琴,直到深夜,琴声不绝。

阿合买提老人亲自在火炉内添柴烧火,倒水献茶,表示了深切的关爱之情。

第二天,阿合买提老人把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以歌唱祝他们一路平安,欢迎他们再来欢聚欢娱。

万桐书也以十二木卡姆的热情演唱回报老人的盛情,祝愿老人及全村的人幸福快乐,歌舞昌盛,永传天下。

他们在依依惜别的拥抱中离开了,相互频频招手,表示难舍之情。

1966年,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了,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浩劫给全国人民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衡量的。万桐书一家人就是这场灾难的受害者,他们跟全国数不尽的受害者一样,受到了心灵与肉体的巨大创伤,但他们始终坚忍着而没有彻底倒下,他们在痛苦与磨难中依然憧憬着未来,对处于灾难之中的祖国依然充满了雨过天晴似的美好的希望。

早已参加社教工作的万桐书此时正在南疆的墨玉县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着。为了搞好社教工作,为了利用工作之便更好的搜集民歌,更好的搜集木卡姆的演唱资料,更好的拜访当地颇有声望的木卡姆的演唱家,万桐书不分昼夜的工作着,废寝忘食的记录着,结果身体消瘦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而他自己却感觉不到,依然拼命的工作着,毫不怜惜自己凶多吉少的身体。

墨玉县是紧靠大沙漠的地方,离和田不远,属于干旱的地区。由于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温度比一般地方要高,适宜生长耐旱的植物。

为此,这里的石榴、无花果、巴旦姆、杏干等特产很丰富,因为这些东西很适宜在这里生长结果。

这些东西的营养价值很高,在全国是属于稀罕品,人们都很喜欢吃。

由于大沙漠的缘故,在大风的裹挟下,很容易形成沙尘暴。平时的天空很少看到蓝色的云彩,总呈现出灰蒙蒙的天幕,给人以透不过气的感觉。

空气中总夹杂着因风而来的细粉般的白色沙尘。

行走在大街或乡村的人脸上总有一层薄薄的细微的白色的沙尘,像面粉擦在脸上。

嘴的周围和鼻孔四周因为呼吸的原因,看不见白沙尘,而脸上其余部分全都是白沙尘。晚上回家后只得用水洗去,方才显出本来的皮肤。

因呼吸的作用而吃进白沙尘是常见的事,本地的居民从小习惯了吃沙尘,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现象。

而万桐书却不一样,他没有适应这种现象的本能,总觉得很不习惯。

但他为了工作,也只能强迫自己适应这种生活的环境。

这种环境挡不住他常常出外去寻访木卡姆的演唱家。

为了木卡姆他愿意吃尽苦头,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环境的不适怎能阻挡他深入了解木卡姆的行动呢?

他已经走访了不少的民间艺人和木卡姆演唱家,记录了一大本,照了不少的照片,但他始终不满意。

不满意的原因是他一直没有寻访到一个人。

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木卡姆演唱家。

据别人介绍此人已经快有80岁了。但他能演唱的木卡姆曲目比此地所有演唱艺人所能演唱的木卡姆总数还要多。

这人引起万桐书极大的兴趣。

他寻访了好多次,总是被拒之门外,没有办法见到他。

万桐书并不死心,一直在想办法接近他,认识他,了解他,很想跟他成为好朋友。

他听别人说这人名叫帕塔尔。哈尔夫。

还听别人说这人的性格很古怪,不愿见人,也不愿意再演唱了。

听到这个名字,万桐书突然想起他在麦盖提县采风时曾听阿合买提老人提说过这个人的名字,但一直未找到这个人。

现在听说这人在墨玉更加引起他的注意,他下定决心要找到这个人。

看来这是个很神秘的老人。

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老艺人。

万桐书无论如何要揭开此人神秘的面纱,看清他的庐山真面目。

经过多方打听和探访,万桐书终于找到这人的独居的小院。

他满怀喜悦地来到小院的门外往里面观看,看到坐北向南的两间土房紧闭着,没有任何动静。

小院里长着石榴树和无花果树,果实很醒目。房前是长长的葡萄架,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绿叶和水晶般的葡萄。

葡萄架下拴着一只黑色的毛驴正在吃槽里的草。

一只黄色的狗趴在驴槽旁边睡觉。

小院的木门在里面闩着,推不开。

艳阳高照,空气闷热,令人窒息。万桐书不怕酷暑逼人地来到大门外推门却推不开,他只好敲门。

听到敲门的声音,那院里正在卧睡的黄狗突然跳起来冲到大门边朝门外狂吠,不准来人推大门。

万书只好停止敲门,等候主人来开门。

他心想狗的叫声肯定会引出主人开门。

但他想错了。

任凭狗怎么叫,主人始终无动于衷,始终不见出来开门。

叫累了的狗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用两只后腿着地,支起两只前腿,昂起头,张开嘴伸出红色的舌头喘着气,两眼直直地瞪着大门,像卫士般看守着大门,不准外人进大门。

等了大约有半个多小时,不见主人出来开门,万桐书心想可能主人不在家,只好离开了大门。

万桐书第二次晚上又来到这里,依然碰到跟前两次一样,无果而归。

万桐书回到住房心想是否主人出远门了?可仔细一想不对,如果出远门的话,主人肯定会骑上毛驴而行。可他偏偏看到了院里的毛驴。

这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主人生病了不成?

对!80岁的老人了,很可能卧床不起。难道病床前没有守护的人吗?

总得有亲人在身边呀!

不好!可能出了什么意外,得去抢救才对。

于是万桐书带领同伴和一位维吾尔族女护士-----阿依古丽,急急忙忙到主人的小院去查看。

结果他预想的相反,大门外锁着锁链,小院里没有了毛驴,只有狗在不停的在狂吠-----它在看家护院。

邻居们告诉万桐书主人刚才骑上毛驴到巴扎赶集去了。

又告诉他主人从来不见客。

劝他们以后别来了。

万桐书问那邻居为什么?

邻居们茫然地摇摇头不知道怎么回答。

再追问,依然得不到肯定的回答。

万桐书只好和同伴们回去了。

赶到半道,万桐书突然想起什么似地让同伴们先回去,他扭转身子又向相反的方向急急忙忙的走去。

他心想既然主人去了巴扎,他为何不去巴扎见见主人,谈谈自己的想法。

于是,万桐书只身一人快步走向巴扎。

到巴扎,万桐书看到许多赶着毛驴车的农民拉着各式各样的农产品在巴扎出售,还看到骑着马和驴的人也在巴扎买卖东西。

又看到了许多男女来赶集,行走在堆放各种物品的街市上。

各种农副产品和土特产摆放在地上,任游人选购。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买卖驴马牛羊的地方同样嘈杂不休。买卖双方不时伸出手来相握着在袖筒里比划着一声不响,或者低声交谈,给人以神秘的交易感觉。

万桐书无暇观赏充满民族特色的交易景像,他只关心的是如何能找到他所要找的那个神秘的维吾尔族老人。

他打听了好几个人,有的人说看到老人刚才买完食品走了。

又有人说老人把毛驴拴在那边的一棵大树不买东西走了。他在大树下等,准会见到老人。

还有人说看到老人急急忙忙地走了,不知干什么去了。

有人反问他是否想请老人去演唱,他不置可否地笑笑。对方说趁早别找他,他不会去演唱。

万桐书听后觉得很奇怪,他为什么不演唱?

万桐书向大树旁边走去,但不见毛驴,也不见有老人。他问旁边的人,得到的回答是毛驴不见了,老人很着急,去追偷他毛驴的人去了。

万桐书根据那人指示的方向,快步向老人追去的方向跑去。

他穿过几条小巷,没有看见老人的影子,却在一条深巷的土墙边看到有两个年轻人牵着一只黑色的毛驴,神秘地笑着,议论着,然后把毛驴牵进一座很讲究的大院。

万桐书断定那就是老人的毛驴。

因为他曾从老人大门的门缝里认下了老人的毛驴。

现在他又看到那两个年轻人牵走毛驴时,毛驴不走。他们只好一个在前面使劲拉缰绳,另外一个人在毛驴的后面用皮带使劲地抽打,才勉强把毛驴拉进大院去。

因此,他断定那就是老人的毛驴。

万桐书虽然敢于断定那两个人就是偷驴的人,但他却不敢前去过问。

一来他没有亲眼看见那两个人在大树下牵走毛驴。

二来他手里没有任何凭证,足以证明那就是老人的驴。

三来他也不敢也无法证实那老人真的丢失了自己的驴。

所以,他只能认下那座大院,让老人设法自己去查证——如果老人真的丢了驴。

万桐书悻悻然离开那条深巷,向主人的住宅走去。他想老人也许可能回家了。

走到十字路口,突然听到有人在引吭高歌。那歌声的旋律很粗犷很粗野很放浪,充满了动怒的阳刚气,仿佛在发泄心头的怒火。

那显然是采用了十二木卡姆琼乃额曼叙咏歌曲中的曲调,加以夸张与渲染情感的幅度,而发愤似地唱出来。

这种咏唱的方式深深吸引了万桐书,他对各地的木卡姆的风格了如指掌,对眼下这种风格的演唱也有所研究,他一听之下,立刻明白这是多兰木卡姆的风格。

多兰木卡姆也称作多朗木卡姆,只是义同而音不同而已,没什么更多的岐义。

他随声走去,歌声越来越响亮。

他从歌声中听出那唱歌的人很激动很愤怒,音调有些颤动,这说明唱歌的人显然不是在心平气和的演唱会歌曲,而是借助歌曲在有意的进行强有力的控诉。

万桐书快步走向唱歌的人。

他看到围满了听歌的男女老少。

却看不见唱歌的人。

他心想究竟什么人在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