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16714400000049

第49章 恐龙公墓

贝尔尼沙特

贝尔尼沙特是比利时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因产煤而闻名于比利时。1878年2月,两个煤矿工人J.卡瑞吐和A.巴拉查发现了一段被认为是树干的化石。他们看到在“树干”上有闪闪发光的“金子”而兴奋不已。这段化石是在距地面322米深的坑道作业面上发现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煤矿主G.佛格士的关注,他找来当地医生L.哈尔一起对充填“金子”的化石进行鉴定,得出的结论使人们大失所望,所谓的“树化石”是一种动物的骨头化石,里面充填的不是金子而是“愚人金”——一种黄铁矿。当人们对这一发现失望时,却引起了另一个人的兴趣,他就是从朗威恩大学来的动物学家P.皆内顿。他从破碎的化石中认出一枚禽龙的牙齿。

1878年4月21日,矿主发了一封电报给比利时皇家自然博物馆馆长道坡德,请求他派一名技工到贝尔尼沙特来帮助发掘禽龙化石的工作。帕瓦是博物馆中对化石的修理复原有着极高技术的人,他被派到贝尔尼沙特来。在帕瓦的指导下,9名矿工开始了化石的发掘工作。他们花了3年的时间,在1881年结束了发掘,共采集到130多吨化石。这些化石后来运到了布鲁塞尔,存放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实验室里,进行修理、复原和研究,共装架了30多具禽龙骨架展出。除了禽龙以外,这里还采集到鱼、龟、鳄、蝾螈和植物化石。

贝尔尼沙特的禽龙是谁最先发现的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说是佛格士,因为他第一个认出了“树化石”是骨头化石;也有人说是P.皆内顿,因为他指出了骨化石是禽龙,但大多数贝尔尼沙特的居民记住了两位矿工的名字:J.卡瑞吐和A.巴拉查,是他俩在坑道中发现了化石。他们的肖像被存放在贝尔尼沙特镇禽龙博物馆中,人们没有忘记他们。

贝尔尼沙

特处在莫斯盆地的南缘,这里出露地地层大部分是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白垩系的沉积主要是海相堆积,著名的苍龙就发现于莫斯盆地,苍龙的拉丁文名是Mosasaurus。说起苍龙来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人占领莫斯盆地马斯特赫,他们得知在马斯特赫的矿坑中,工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动物头骨化石,很多参观者相信,这个动物头骨是上帝的遗物,被视为圣物。为了得到它,法国占领者出资悬赏告密者。一个告密者得到150瓶酒,将它出卖给法国人。法国人将这个巨大的动物头骨化石运到巴黎,著名的解剖学家居维叶研究了这个化石,给它一个名字莫斯龙(Mosaosaurus),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键将它译为苍龙。

在产苍龙化石的海相地层下部是由黏土、砂泥岩夹有褐煤形成的地层,这套地层无疑是在小的湖泊、沼泽的环境下形成的陆相沉积地层。欧洲地质学家称它为贝尔尼沙特黏土层,砂泥岩称为特阿砂岩。19世纪,这些黏土被用来作为建筑材料制作砖瓦,至今还有少数的制砖场存在。禽龙和其伴生的化石就是来自贝尔尼沙特黏土层,其堆积的时代是早白垩世,同位素测年是14000万年到11500万年前。这些白垩系的堆积层覆盖在老的古生代石炭系含煤地层上。这里的石炭系主要是灰岩,一般在地下10~350米深。19世纪末,在贝尔尼沙特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采煤场,各个煤矿主最怕的就是在采煤的坑道上遇到“漏斗坑”,这种坑被白垩纪的黏土充填,一旦遇到就得重新选择坑道。这种漏斗坑是由于石炭纪的灰岩因长期的雨水沿着自然裂隙溶蚀而形成的,就像现在在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的一种叫天窗的溶洞那样,成了动物的陷井,常有动物掉下去,被后来的堆积物埋填。

贝尔尼沙特的这种漏斗形坑中的堆积都是白垩纪形成的。禽龙等动物掉下去被堆积物埋填,成了化石。禽龙是一种两足行走的、食植物性的恐龙,它有一个像马一样的长头,嘴巴的前端无牙,有一角质形成的喙嘴,颊部有大型的叶状牙齿,齿列平,适于磨碎植物的枝叶。禽龙“手”上的第一拇指有一大的尖状的大爪,这一爪骨可能是用作武器。禽龙的脚上有蹼,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通常是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岸边、沼泽湿地,用它的长吻来掠食树上的嫩枝新叶。禽龙使小镇贝尔尼沙特出了名,广为世人所知。

自贡大山铺

在侏罗纪中期(18000万年前),由于部分浅海侵入大陆内地,在地质记录上,陆栖的四足类动物显得很贫乏。在中侏罗纪时,恐龙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不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三叠纪和早侏罗纪的祖先,其中,蜥龙类表现得更为明显。

到了中侏罗纪以后,恐龙才真正成为动物界的统治者,无论在有沼泽的密林中,还是在空旷的高地和草原上,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这时,它们还没有真正的竞争者,它们未来的强敌——哺乳动物还处在萌芽阶段。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化石产地最有代表性的地点是中国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阿根廷高原的帕塔贡盆地。

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是中侏罗纪的恐龙动物群中最典型的代表。有大的蜥龙类——蜀龙、峨嵋龙和酋龙;原始的剑龙——华阳龙和肉食性恐龙气龙。

蜀龙属于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有一个高昂的头,牙齿呈勺状,齿缘无锯齿;有颈椎12个,颈部相对较短,背椎13个,荐椎(腰椎骨)4个,尾椎44个,后端4个尾椎迅速膨胀,愈合成一锤状物,称作尾锤,作为武器。因它发现于四川,故以四川简称“蜀”来命名。在大山铺恐龙坑中,蜀龙的产出数量多到几十条,有12米的成年个体,有4米的幼年个体,这些恐龙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主体,故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也称为蜀龙动物群。

蜀龙具有勺状牙齿,以柔软的植物为食,常常在植物繁茂的河湖之滨觅食。从蜀龙身上可以看到它们有原蜥脚类与进步的蜥脚类恐龙的特征,它们是晚三叠世的原蜥脚类与侏罗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之间的过渡类型,对研究蜥脚类恐龙的起源与进化有重要意义。

天府峨嵋龙是一类大型的较进步的蜥脚类恐龙,有一个较大的头,牙齿呈勺状,脖子特别长,四肢粗壮。天府峨嵋龙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地带,可能群居生活,以柔软的植物叶子为食。

建设气龙在大山铺的恐龙动物群中个体不少于6个,其中有两具较完整的标本被保存在埋藏厅内。气龙的正型标本为一缺失头骨的不完整骨架,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骨架体长约为4米。

建设气龙是中侏罗纪形态特征显得原始的一类肉食性恐龙。它的头骨轻盈,牙齿侧扁,呈匕首状,前后缘上有小锯齿;前肢退化,常用粗壮的后肢行走,奔跑灵活。它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的霸主。

大山铺的太白华阳龙标本有10余个,大部分被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已被整理和记述的约有7个。正型标本为综合骨架,包括一个吻部略受损的头骨和一些零散不全的脊椎骨、四肢骨及骨板。太白华阳龙也是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剑龙中最完整的骨架,体长约4.3米。

太白华阳龙的个体有小的和中等的。其头骨大而厚重,呈楔形。前上颚骨上有牙齿,牙齿小,呈锥状;明显的特征是背部有对称排列、形状多样的剑板(骨板);尾端有两对较大的骨质的尾刺,可能是自卫的武器。常生活在河湖之滨的丛林中,以灌木的嫩枝、嫩叶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