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的人会说智慧的人会听
16712500000027

第27章 听话要听音(8)

这三个嫌疑犯在火车进站前后都曾经和这位编程员有过接触。一位是身材高大、戴墨镜的中年男子;一位是曼妙身材、举止妖娆的妙龄女郎;一位是体型偏瘦、身高中等、紧张不安的青年。他们被询问到在案发时间自己的行为时,都极力地摆出自己的不在场证明。根据他们的描述,这位中年男子在案发前后虽然接触过这名编程员,但是之后就去火车中部的车厢进餐去了,直到火车启动后不久才回来;这名女子则说自己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想拉拢这位编程员帮助她们公司开发一些新产品,他没有同意,之后,这名女子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停车时她还下了一次车购买水果;最后这名青年则说自己并不认识这位编程员,当时他肚子不舒服,在穿过走廊时不小心撞到了刚从厕所回来的编程员,他之后就一直在厕所里,再也没有和死者有过接触。

机警的侦探询问了火车乘务员,得知死者确实去过厕所,但是由于火车要进站而无法使用厕所,因为火车进站前的2分钟,厕所被乘务员锁住了。所以,凶手就是这名青年。

仔细听对方的话语,就可以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为对方常会在不经意间露出蛛丝马迹。聪明的侦探仔细分析了青年所说的时间背景,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所说的话都是谎言,从而揭穿了他的把戏,找出了事实的真相。

可见,有智慧的人总会在对方的话语里注意到这些微妙的信息,时间背景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有些话,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失去意义和价值,只有掌握了对方所说的时间背景才能知晓对方所说的话是否有价值或是否有实用意义。掌握语言中的时间背景才能考证对方所说的话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了解对方所述事件的背景

听话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迷失在别人的评价中。对于别人所讲述的事情的来龙去脉需要掌握透彻,才能正确地衡量说话的人。如果不了解事情的背景,单听片面之语就妄下断语常常会有失公正。

自从刘老师在上次送学生王明回家,当着他父母的面指出他课堂纪律不好的缺点后,王明就表现得很不乖巧。

在周二下午的课堂上,他不仅没有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课下还在黑板上写上“南瓜皮——刘老师”。当时,刘老师看到了非常生气,但是他想孩子只是写着玩而已,过不了多久就会自己擦掉。但是事情远没有刘老师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第二天收到的学生作业中,刘老师发现王明的作业本上同样写着这么几个字,而且还加了“白痴,笨蛋”几个字。刘老师越看越生气,他准备当面和这个不听话的孩子“谈谈”。

经过刘老师耐心的询问,王明开口了。其中就说到了上次他送自己回家的时候,因为刘老师没有给他“面子”,让他受到了父母的责罚;还说到刘老师在上次课外活动中拉伤了他的手。这件事情出乎刘老师的意料,他一点印象也没有。也许是王明太淘气没有听老师的话,所以刘老师用力拉了他,使他受到了伤害。可以肯定的是王明没有撒谎。刘老师在了解了整个事件的背景后,才知道王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过激的行为,这样也就有方法来进行指导和教育了。

接下来,刘老师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告诉他虽然老师做错了,但是他也不应该用这种不礼貌的方式来跟老师作对,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渐渐地,老师的教导起了作用,王明也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在不了解对方所说事情背景的情况下,做出的反馈信息也肯定是不准确的。有些时候,说话者所描述的事情、所陈述的言辞会有悖于自己的心意或者有意地掩饰事情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听者所得到的信息肯定不全面。只有搜集到说者所说事情的相关信息,了解了事情的背景,再反思说者的意思,才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正如故事中的刘老师,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王明由于何种原因做出这些叛逆的行为,就会单纯地以“坏学生”的借口来处理这件事情,并通过批评、斥责或者其他惩罚措施来教育学生。这样的做法是在接收到的信息并不完整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对方来说只会让他们更加痛恨或愤怒,因为你没有全面了解这件事情。

只有了解到对方讲述的事件的背景才能对整个事情做一个公平、公正的判断,这不仅还原了事情的真相,而且也显示出了听者卓越的才干和能力。

对对方所讲述的事情的背景了解多少,关系到你对信息掌握的深度和准确度。你听到的是否就是你想知道的呢?只有了解事件的背景才会对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和理解。

知晓事件的历史背景

历史是一个大环境,具体到哪个朝代,它具有的特色都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说父系氏族公社是在母系氏族公社之前,一个了解历史的听话人一定就会清楚地知道,说话人弄错了历史背景。

在影视作品中,这样的错误也会出现。

有一次,王先生的儿子在看一部历史背景是宋朝的影视剧,但王先生在里屋并不知道儿子看的是哪个朝代的影视剧,他听到电视里的人念了清朝著名文人顾炎武的一首诗,王先生出来问儿子:“这部电视剧讲的是清朝的故事吗?”

儿子回答说:“爸爸,你看看电视剧里人的装扮就知道是宋朝啊。”

王先生走近电视机一看,果然是儿子说的那样。

王先生问儿子:“刚刚是不是有个人念了一首不错的诗?”

儿子点点头说:“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非常符合这个人的身份,也非常符合刚才的那个情景。”

“但是,这首诗不是宋朝人写的啊,是一个清朝的文人写的。”

儿子听到爸爸的话吃惊地问:“爸爸,清朝应该在宋朝的后面才对啊,宋朝的人怎么能知道清朝的人要写的东西?”

王先生赶忙给儿子解释说:“电视里会出这样的错误是因为这个电视剧在制作上没有仔细考虑台词的历史背景。”

王先生及时的解释让儿子弄明白了事实。如果王先生也是一个对历史概念非常模糊的家长,在孩子听到这样的诗句时,没有和孩子多加解释的话,孩子必然会受到误导。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小说或影视剧里虚构的人物对话,一定要考察清楚了再用。像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历史错误,会误导不了解事实的观众。

在听话的过程中,只有弄清楚说话者说话的历史背景,才不会犯错误。

在旧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将金与南宋的矛盾说成是敌我矛盾,而且这个说法一直沿用了很多年。而抗金名将岳飞则被称做民族英雄。当然,这个说法如果是在岳飞生活的年代是准确的,因为在那个时候金就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南宋的历史记录者,他们的国家民族的概念就是南宋,而金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外来国家的入侵者。所以,他们把岳飞称做民族英雄。

这个称呼如果拿到现在用显然是不合适的。现在的环境和南宋时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现在说岳飞是民族英雄就不符合现在的背景。当然,南宋人记录岳飞是民族英雄的时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

针对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就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人们在听话的时候,就一定要弄清楚某个说法用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有些时候,人们因为弄不清楚说话的历史背景,在听别人说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背景而发生争执。所以,为了避免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流的时候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就要求听话人在听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说话人说话的历史背景。

注意对方的身份背景

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比较注重了解对方的身份。有的时候,要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就要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份背景入手。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身份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对于成年男士来说,在家庭中,他的身份是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在工作环境中,又有着工作中的身份;在父母的面前,这个男士又以儿子的身份出现。

所以,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不但要注意了解他工作上的身份,还要注意他在家庭中的身份,如果只是顾及了他工作中的身份,而忽略了他生活中的身份,可能会对你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林先生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因为他的企业名气大、信誉好,所以来找他合作的人很多。林先生除了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之外,在生活中,还是个孝顺的儿子,而且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林先生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他觉得作为子女来说,这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有一次,另外一家企业找到了林先生要和他合作一个比较大的工程项目。这个项目非常好,也是林先生一直想要做的一个项目,不但盈利的空间很大,而且与他合作的公司是一个非常有规模的公司。

林先生在与这个公司合作以前,与该公司的领导进行了几次会面,他们交谈的内容都是关于合作的问题。谈话的气氛非常好,这个公司的领导是一个非常善于言谈的人,有着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谈话的大多数时间里,林先生都是扮演听话者的角色。

作为合作者说,林先生觉得这个合作伙伴非常出色。但在和这个领导交谈的时候,林先生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林先生曾经在谈话的过程中说起他们合作的这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有家庭的老人。比如有的老人要坐轮椅,这样他们就要在建设的时候,在一些地方设置一些方便轮椅进出的斜坡。但是,这个公司的领导说:“老人的问题就不要考虑了,有几个人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呢?”林先生听了这样的说法,一时沉默下来。

这个领导看见林先生这样,连忙解释说:“如果我们要建一些这样的斜坡就会增加我们的预算,因为预算已经做出来了,如果这个时候因为考虑到这些老人而改变我们的预算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听到这样的话,林先生没有说反对也没有表示赞成。他只是对这个合作者说:“让我们再考虑一下吧。”

回去之后,林先生就让助手去了解这个合作者的一些事情。很快,助手就回来跟林先生说:“这个人虽然很富有,但是他从来没有把父母接到自己家里来住过,他的父母都在乡下,他只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去看望一下父母。但是,他很重视现在的家庭生活,夫妻关系非常好,父子关系也很融洽。”

林先生听到这样的话,这才明白这个合作者为什么不会考虑老人的问题,因为在生活中,他根本就缺失了一个作为儿子的身份。了解这些情况后,林先生决定不与这个公司合作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背景,有的时候,有些人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只是记得自己在当时的场景下是什么样的身份,往往会忘记他们原有的一些身份背景。

很多时候,有些人也会将自己的身份背景带到说话的习惯中。这就需要听者仔细分析对方的身份背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仔细揣摩别人的话,从别人的话中听出他的身份背景,不但能帮助你更好地与人合作,也能帮你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明白对方的文化背景

有很多饱读诗书的人,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总是能引经据典。而且在感伤抒怀的过程中,他们也非常喜欢引用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从他们的谈话中就知道,他们的文化底蕴较深厚。即使在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或者被别人挑衅侮辱的时候,也能够听出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是怎么样的。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和他的弟子子路走散了,子路就向一个守城的士兵打听说:“你有没有看见我们的孔老师啊?”

这个士兵不是什么有文化的人,听他说话就能听出来。这个士兵问子路说:“你们的孔老师是不是鲁国的孔夫子啊?”

子路连忙回答说:“是的是的。”

于是这个士兵就说:“这个人我看见了。我看见有一个人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从这个地方走过去了。这个人可能就是你们要找的孔夫子吧。”

子路听到这样的话,当然很不愉快。于是,在找到孔子以后,他就对老师说:“老师,我刚才寻找你的时候向一个守卫城门的人问起你的去向,这个门卫竟然说您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在这里,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好的文化修养,在听到这样的话后会非常生气,甚至是暴跳如雷。

但是孔子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不仅没有找那个人去理论,反而自我解嘲了一番。

在很多时候,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也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但是他们的争论也是文明的,就算为了不同的观点争吵起来,他们也不会说粗鲁的语言。所以说,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通过他的谈吐就能了解。

当然,没什么文化背景的人,也很容易被人听出来。因为他们都是用很直接的语言,很通俗的表达方式与人交流。

《水浒传》里的李逵自称是个粗人。在梁山新头领上山排座次的时候,李逵就跳起来说道:“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说这样的话很容易就看出李逵是个没有多少文化背景的人。

在宋江和卢俊义互相谦让位次的时候,李逵又说:“若是哥哥做皇帝,卢员外做个丞相,我们今日都住在金殿里,也值得这般鸟乱,无过只是水泊子里做个强盗,不如仍旧了罢。”

还有一回,李逵从东京回梁山的路上对宋江产生了误会,大闹忠义堂,与宋江赌脑袋,后来证明是冤枉了宋江。李逵一时无法下台,燕青问他怎么办。李逵道:“只是我性急中,错做了事。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你把它去献与哥哥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