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心智语悟人生
16712200000009

第9章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命运和自我

接连几天的雨水使得原来干涸的小河又重新流淌。

一妙龄女子欲过此河,但看到水深及膝的河水,河上也没有桥,不禁发起愁来。

下山游方的老和尚携小和尚正好也来到此处,女子见了赶忙问道:“两位师父,小女子想过河去,请问可否能背我过河?”

小和尚心想:“男女有别,授受不亲。何况我等佛门中人,更加不可近女色。”

小和尚思忖之间,老和尚却对那女子说:“女施主,老衲愿背你过去。”

老和尚将女子背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然背一女子过河?”

就这样,他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佛家有云,不可亲近女色,你背了女人,这可不是犯戒了么?”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在先前那个山头将那女子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佛心悟人生

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诸多困惑,不顺乃至悲剧,往往就是无法放下自已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有的执著。

如果做好了“放下”的学问,你就会轻易摆脱种种纠缠,如释负重。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命运和自我。

心胸博大的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颗菊花,精心伺弄,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想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欣然应允,并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那人家里。

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禅师依然微笑着一一应允。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秋天的一个黄昏,没有了菊花的院子显得寂寞而荒凉。

弟子说道:“真可惜!这时本应该是满院花香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一件好东西,同别人分享后,就变成两件、三件、无数件,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拥有了幸福。”

佛心悟人生

赠花予人,手留余香。心胸博大的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心中的香气方能袅袅不绝。把快乐与人分享,一个小小的快乐便可以变化成千千万万个快乐,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你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自己会感觉到更幸福!

予人方便何尝不是为自己方便?为他人,更是为自己,不要吝啬照向别人的灯光,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平稳地前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好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面对种种诱惑,活出自己的骨气

宋朝徽宗皇帝得知道楷禅师佛法高深,品行超俗,于是就赐他法衣,并封法号:“定照禅师”。

对世人来说,皇帝的赐号褒奖,是多少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啊!然而,道楷禅师却并不领情,坚辞不受。他说:“出家人的本分就是学佛修禅、普度世人,这些世俗的名利于我又有何用?”

没想到天下还有如此不识抬举之人!皇帝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蔑视,和尚的举动有损皇家的尊严,不由得龙颜大怒。他立刻下了一道旨意,令大理寺将道楷收押入狱,从严惩处!

道楷禅师并没有被皇帝的淫威所吓倒,对横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不以为意,坦然披枷戴锁,踏上了黄沙漫漫的流放之路。

佛心悟人生

所谓名利,均不过是过眼烟云。有诗曰:“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这就是禅者的意境,禅者的风采!

世人若心有喜乐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能从容洒脱。人世间最难得的,便是这种平常心: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就能时时无碍而处处自在。

顺其自然不妄加判断,才是生命的真意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三人到山上参禅,路上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十分高大茂盛,而它旁边的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问道:“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药山并不回话。

正在这时,来了一个小和尚,于是药山就指着这两棵树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小和尚不假思索,道:“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不错,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世人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都是用世俗的眼光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体会到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

佛心悟人生

世界上所有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无非是以约定俗成的观念为判断标准,殊不知一切表象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是因我们自身的立场而决定的,但常常并不是绝对的正确。

谣言止于智者,闲言止于忍者

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苦恼,因为师兄师弟们老是说他的闲话。

无所不在的闲话,让他无所适从。

念经的时候,他的心却不在经上,而是在想师兄弟们说他的闲话,愈想愈生气,于是跑去向师父告状:“师父,他们老说我的闲话。”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说了一句:“是你自己老说闲话。”

小和尚不服:“他们瞎操闲心。”

师父道:“不是他们瞎操闲心,瞎操闲心的是你自己。”

小和尚道:“他们多管闲事。”

师父说:“不是他们多管闲事,是你自己多管闲事。”

小和尚道:“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师父说:“操闲心、说闲话、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他们说他们的,与你有何干?你不好好念经,老想着他们操闲心,结果反而是你在操闲心;你老说他们说你闲话,你跟我说他们的事情,岂不是你也在说闲话吗?你想管他们说你闲话的事,难道不也是你在管闲事吗……”

话未说完,小和尚茅塞顿开。

佛心悟人生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谣言止于智者,所以闲言亦止于忍者。你只需活出精彩的自己,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爱说闲言碎语是某些庸人的陋习。如果对这些闲话认真对待,不仅费时、费力亦费心,与其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不如置之不理。

世事变幻,不应被表象所迷惑

一日,禅师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那天的太阳格外强烈,到了中午的时候,禅师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

侍者于是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路并不很远,他很快就找到了。但是他刚到那里,刚好有一队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

于是他就转身回去了,告诉禅师说:“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还是重新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远,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禅师说:“我们离这条小溪最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个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不满地说:“我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禅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接过钵,拉着侍者来到小溪边。

当他们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佛心悟人生

事物是在永远变化着的,水流如此,人生处世亦是如此!须知此时不是彼时,只要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不为表象所迷,看到其内在的实质,把目光放长一点,看的更深一点,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许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洞晓了生死的真相,便不会再计较名利得失

在宋代,有一个禅师叫善昭,德高望众,于是朝廷命他去圣天寺做住持,以笼络人心,并向禅师许以丰厚的赏赐,但是一连下了三道命令,他都无动于衷。

最后,官府对派去的使者说:“如果再带不来禅师,你就得死!”使者吓得面无人色,只好到禅师面前苦苦哀求。

禅师看再不能推脱,便与弟子说:“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赶不上我。但是我又不能丢下你们自己一个人去做住持,这可如何是好?”一个弟子说:“师父,我跟您去,我一天可走八十里。”禅师说:“不行,太慢了,你赶不上我。”又有一个徒弟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走一百二十里。”禅师仍然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徒弟们觉得很奇怪:师父不可能走那么快的啊?

这时,其中一个徒弟向师父说:“师父,我明白了,我愿意追随你。”禅师问:“你能走多快?你能赶上我吗?”徒弟答:“能,师父能走多快,徒弟就能走多快!”禅师见徒弟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连声说道:“很好,那我们上路吧!”说罢,禅师面带笑容,一动不动坐在法座上,徒弟们这才发现师父已经圆寂了。而那个徒弟也恭敬地站在禅师的身旁立化了。

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它所体现出的悟道者的境界和功夫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当一个人参悟了人生的奥秘,洞晓了生死的真相,他便不会再计较名利得失,不会贪生怕死。视死如归,这便是觉悟者的境界。

佛心悟人生

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人生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和参悟,就是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生活给我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人被束缚住了,不能悟破,而另一些人突破了重重障碍,顿悟了生活的真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

第一境界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这需要有一种单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个过程是艰辛的。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就是顿悟。当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就获得了智慧,从而达观乐命。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如能保持闲适洒脱,便能获得大惬意

朗州刺史李翱久慕惟严禅师的禅道,多次派人邀请,禅师不应。李翱只好亲自入山来见禅师。

不想禅师却未出门迎接,入门后只见禅师仍手执经卷,不暇旁顾。

侍者高声喝道:“太守在此!”

谁知禅师还是低头咏经,没有任何反应。

李翱感觉脸上甚无光彩,恼怒道:“见面不如闻名。”

禅师放下手中经卷,招呼一声:“太守!”

李翱应答了。

禅师问道:“为什么推崇耳朵而蔑视眼睛?”

李翱知道自己言语唐突,赶紧拱手作揖谢罪曰:“请问禅师,什么是道?”

禅师用手指指上面又指指下面,说:“领会吗?”

李翱不明其意:“还请禅师明示。”

禅师说:“云在天上,水在瓶内。”

李翱听后,若有所悟。

佛心悟人生

认识事物,不能只重虚名,要重实际。天空广阔,无边无际,云在天上,变化自然,是何等的潇洒自如。瓶,空间虽狭,但水在瓶中,却能调整形态,保持安适、平静。此理推及到人,提示我们无论身处何境,如果都能保持这样一种洒脱,便获得了大自由、大惬意,心态也就会永远安详自如了,这就是道的境界。

真心相交与世俗之交,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方能体会

赵州城的赵王特地拜访从谂禅师,这时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听见赵王来访,并不下床,只躺着对赵王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从谂禅师更加敬重。

第二天赵王派遣一位将军送礼给从谂禅师,从谂禅师一听却马上下床到门外相迎。事后弟子们甚是不解,就问从谂禅师道:“前几天赵王来时,你不下床迎接,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时,你却反而下床到门外相迎,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谂禅师解释道:“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上等客人造访,我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客人来时,我便下床到客堂里用礼貌接待他;若第三等客人来时,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去迎接他。”

佛心悟人生

世间法中,本来就是在平等法中示有差别。是故世人用“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的话嘲讽人间的势利,其实并非势利,实乃正常人情之礼。真心相交与世俗之交,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方能体会。譬若从谂禅师的待客之道,就是从从禅心中示观不同于世俗的知见,就是高人一等了。我等做人处世,俗谛乎?真谛乎?真俗双融乎?望有心者一参!

拥有爱心比拥有财富更重要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十分得意地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频频询问一休禅师的看法。禅师回答道:“的确不错,但是实在不及我的三件古董的万一。”

足利将军马上好奇地问禅师是什么宝贝。

禅师道:“一件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你想不想买过来收藏?”

将军欢喜不已地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

将军虽然心疼,但因为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们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董。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还有喂狗食的饭碗,以及我那根花了十钱银子买的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来找一休禅师理论。

一休和言悦色地开示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每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所以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你终身受用不尽,比古董更宝贵了。”

将军除惭愧外,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慧与慈悲。

佛心悟人生

古董的价值再高,亦无法同爱心相比,施与爱心,收获的是快乐的体验,这才是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爱心如同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受施的人带来幸福,也同样给施与的人带来幸福。

再多的钱财,如果无用,与粪土何异

从前有一富翁,生活十分节俭,将平日所赚的钱换成金子,全部埋在后院的墙角之下,心中又放心不下,每天都要前去检查一番。

不料有一天,所埋的钱被贼偷去,富翁前去探察时不见钱财,顿时心中疼痛难忍,伤心之下,坐在埋钱处嚎啕大哭。

一位禅师恰好经过,十分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伤心。

富翁说:“我的金子被人偷去了。”

禅师问他:“你急着要用这些金子吗?”

富翁怔了怔,答道:“那倒不是,这些金子是我埋在这里的,虽然我并不需要靠它们来生活,但是每天能看到它们我就觉得很高兴。”

禅师厉声说:“如此说,这些金子便没有任何用途了。既然是无用之金,又何必要为它们痛哭呢?不如你埋下一堆砖头,将它们当作你的黄金那样日日守护,便不会如此伤心了。爱财竟然达到这种地步,真是可悲。”说罢,飘然而去。

佛心悟人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拥有财富亦如得到一桶自己一时之间饮不完的水,如果你留着给你的儿女后辈饮用,也许会因为日久变质使他们伤脾胃、拉肚子。倘若你及时拿去为干渴之人解渴,拿去浇灌竹木花草,它便成了滋润万物之水。

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金钱本是流动性质的,一切资生之物,但求自足为是。若大量积蓄而贪得无厌,则无异于将有用之物,置于无用之地,同时自身反成为守财奴矣!如是之富,与贫无别。便如古人曰:“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诚可鉴也。

惟有懂得放弃才是真正的收获

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各拿一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闻言便把他左手拿的花瓶放了下来。

佛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于是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也放在地上。

然而,佛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现在两手已空无一物,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说:“我并非是指你放下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就会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时才领悟了放下的道理。

佛心悟人生

世人一旦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世人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令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辛。必要的时候,佛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为不着边际的事情担忧,不如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

乞丐在行乞的路上碰见以前相识的富翁,大喜过望,连忙追上去说:“我是你以前的旧相识,能给我一些钱吗?”

富商仔细看了看乞丐说:“我认出你了,你家里不是挺殷实富裕的吗?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那个乞丐说:“唉!去年一场大火将我的全部财产都夺去了。”

富商问道:“你为什么要当乞丐?”

乞丐说:“为了要钱来买酒喝呀!”

富商说:“那你又为什么要喝酒?”

乞丐说:“喝了酒,才有勇气乞讨呀!”

富商脑中轰然一声,似乎看见了自己的将来,不禁暗暗担忧起来。

他担忧得整日里寝食不安,终于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于是他去拜访智封禅师,请示道:“我的未来会怎样呢?”

智封禅师笑着说:“太阳从西边升起来,照在树上没有一点儿影子!”

富商忽然豁然开朗,踏踏实实地回去过自己的日子了。

佛心悟人生

人的未来如同太阳西升,是没影子的事,为什么要为未来的事烦恼?生活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与其整日为不着边际的未来担忧,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度过每一天。

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一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的卫生。

秋天到了,枯黄的树叶在飒飒的风中飘摇而下。

每天在冷飕飕的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更恼人的是,随着每一次秋风吹过,刚扫过的院子就又铺上了一层黄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

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已经枯萎的树叶通通摇下,后天就可以不用辛苦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真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打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可是,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怎样努力,明天的树叶都不会在今天落下!”

佛心悟人生

人的一生都是烦恼,就算你摇下了明天的烦恼,可你如何能解决掉一生的烦恼?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把握现在,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我们有时就像那个小和尚,为了明天的烦恼而烦恼,却忘记了每天都应让自己快乐地度过。一个人总想着明天就会忽视今天,所以明智的人不要为明天的落叶而破坏了今晚的好梦。

真正的满足不是在“以后”,而是在“此时此刻”,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费心等到以后,现在便已拥有。假若你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你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惟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快乐便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