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心智语悟人生
16712200000010

第10章 实实在在才能平平安安

点滴就是大海,当下即永恒

唐代著名的投子禅师门下有一个非常勤快的侍者,禅师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

一天,侍者做完了当天的工作,投子禅师看他很辛苦,于是赐给他一杯茶。

禅师一边替他倒茶,一边自言自语:“森罗万象皆在于此。”(意为:“宇宙间所有的真理,都可以从这一小杯茶水中显现”。)

侍者或是不解其意,或是反应过了头,接过杯子后,却将茶水泼洒于地,反问禅师:“森罗万象的真理在何处?”

投子禅师轻叹一口气,答道:“可惜了这一杯茶!”

佛心悟人生

世上每一片茶叶,每一滴水,都不孤独啊!从一片茶叶我们可以想见,那崇峻的山岭,碧绿的茶园,挥汗的种茶人与采茶少女的歌声。那每一滴水皆与云天相接,闪耀着太阳的光辉,带着大海的咸味。若能胸萦高山,怀抱大海,我们自然襟怀磊落,与整个宇宙相融相摄,部分融入全体,当下即是永恒。

闭门苦思数年,不如与智者的一席对谈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也有好一段时间了,由于个性客气,遇事总会想办法自己打理,尽可能不麻烦别人,就连修行,也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进行。

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来我这儿也有十二个年头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

克契连忙回答:“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弟子怎好随便打扰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又是三个秋冬。

这天,佛光禅师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点他,主动问道:“克契啊!你在参禅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要开口问。”

克契答道:“禅师您那么忙,弟子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一年后,克契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禅师再对克契语道:“克契你过来,今天我有空,你不妨进禅室来谈谈禅道。”

克契赶忙合掌作礼,不好意思地说:“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

知道克契过分谦虚,这样的话,再怎样参禅,也是无法开悟的,得采取更直接的态度不可了,所以当佛光禅师再次遇到克契的时候,便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

克契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忙!弟子实在是不敢打扰!”

这时,佛光禅师大声喝道:“忙!忙!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佛光禅师这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顿时让克契感到震惊。

佛心悟人生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的烦人;有的人则太顾念别人,迂腐顽钝,过于执于礼节,使好多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谦逊固然是种美德,然而过度执著于谦逊,却可能使你错失了开悟的契机。闭门苦思数年,也许不如与智者的一席对谈,或许寥寥数语就能使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看来进退取舍的智慧与尺度,也是生活的必修课。

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顺其自然!当吃饭的时候吃饭,当修道的时候修道,当问的时候要问的重要,当答的时候要答的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

学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最具智慧,往往对境生迷

有师兄弟二人,师兄博学多闻,知识渊博;但是师弟不仅生性鲁钝,而且身有残疾——瞎了一只眼睛。

师兄最近要出远门,临走的时候告诉师弟说:“如果有人来法战,你只要不说话,就一定能获胜!高深的禅师往往不说话,但是他们能表明最深奥的禅理。”

这天,有位僧人慕名来拜访师兄,可是师兄云游外出没有回来,师弟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接待,来僧不明师弟的深浅,便与师弟打起了机锋。

两人相对而坐,来僧竖起一个指头,师弟就冲他竖起二个指头,来僧顿时大感钦佩;于是他又竖起三个指头,师弟则握起了整个拳头冲他晃了晃。

来僧神态更加恭谨,不再挑战,拜服而去。

师兄回来后,师弟向他谈起法战之事。

师弟气愤地说:“此人甚是无礼,他见我只有一只眼睛,居然竖起一根指头,讽刺于我,但我念及他是客人,于是就没有和他为难,我竖起两个指头,表示他有两只眼睛。可是他不知好歹,竟然举起三只指头,暗示我们两个人加起来只有三只眼睛!我实在忍无可忍,就冲他举起拳头,准备好好揍他一顿,可是他却莫名其妙地说:‘大师高明!’看他这样说,我也不好为太为难他,只好放他走了。”

师兄大笑道:“别人竖起一个指头,意思是‘大觉世尊,人天无二’;而你竖起两个指头,他当成‘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别人竖三指,表示‘佛、法、侩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你在他面前握起拳头,他又看成‘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这场法斗,输的反倒不知是谁了。”

佛心悟人生

懂得,是学识,是参悟,然世间之事,诸多学问,哪能便得悉数参透,因此,不懂亦并非耻事,应以为耻的是不懂装懂,为人处事如果不懂装懂,就会使自己落到一个尴尬的境地。

人生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晚上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隔壁有人在念经,慧能倾身细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您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请不吝赐教。”

慧能就把那个人刚才朗诵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那个人惊异地指着另一句经文请求慧能予以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更加吃惊,说道:“你居然连字都不认识,但是你又是如何了解其中的意思的呢?方才字字珠玑的禅理阐释,你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

佛心悟人生

智人明于识,庸人滞于物,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大部分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琢磨上,学悟知识应该领会知识的深刻含义,而非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因为心的感悟要比形式上的排场更实际,为人重要的不是华而不实,而是实实在在。

有心方能有悟,才能融会贯通而不滞于外物

在一座大山上有两个寺院,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一个小和尚到山下的市场买菜。因为他们两个总在同一个时间出去,所以总能碰面。

有一天,两个小和尚在路上相遇了。

此小和尚问彼小和尚:“你要去哪里?”

对方回答说:“风带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本来是随口一问,没想到对方会与自己打机锋,小和尚被这番话吓住,一时哑口无言。

问话的小和尚想:我只不过是问他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大可简单回答我就好了。但是他那样回答,我又该怎么回答他呢?

于是,小和尚回去后向师父请教:“今天我与另一个寺院的小和尚交谈,我问他‘你要去哪里?’他说:‘风带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师父,我当如何回答他?”

师父微微一笑,道:“明天你再碰到他,就问他:当风不吹的时候,你要去哪里?你能去哪里?”

小和尚将答案默记在心。

次日,小和尚再去买菜,又碰见上次那个小和尚,心里暗自期盼着有扳回的机会。

于是他问道:“你今天要去哪里?”

但是对方却说:“我的双腿想走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小和尚一听,对方没有提到风,这下该如何是好?他准备了半天的那套回答看起来很荒谬,现在再去讲风一点也没有意思。

于是,他又垂头丧气地走回去。

小和尚再去向师父请教,师父说:“明天他再这样说,你就问他:‘要是你没有腿……那你怎么办?’”

第二天,小和尚又一次遇见对方,便问他:“你要去哪里?”

没想到这次对方说:“我去买菜。”

小和尚又没有话了,回到寺院后他垂头丧气地向师父禀告,师父感叹道:“有心才能有‘悟’啊!”

佛心悟人生

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只有用心体会到,才能融会贯通,否则禅还是禅,人还是人,就像我们的学识一样,应该灵活运用,切不可教条地使用。如此为之知识才能变成智慧,否则知识就会成为一种累赘。

要想接受学识,就必须根除大脑里的成见与杂念

一位年轻人好禅学,找到一位著名的禅师,想跟他学禅,禅师开导了他很长时间,年轻人仍然不得要领。

禅师命沙弥献茶,并亲自提壶注水,杯子满了,茶水溢了出来,他还在倒。年轻人很惊讶,提醒禅师水杯已满,再也盛不下了。

禅师看着他,意味深长地说:“是呀,杯子满了,水就倒不进了;而你呢?你已经用成见把自己的头脑塞得满满当当了,我又如何能增加你的智慧呢?要想学到禅的奥妙,增加新的知识,就必须把头脑腾出空来,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杂念清除出去。”

佛心悟人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我们总是执著于已见,死死抱住妄见,却不知已早被妄念所累,再不见真实世界的风清月朗。再大的杯子也有水溢出来的时候,再宽阔的心也有被种种世俗的观念填满的时候。如果一个杯子满了,没有空间了,它就成了一个没有用的杯子;如果一颗心满了,头脑装满了成见,别人的话就装不进去了,也没有发展的空间了。

因势而变,不要被形式所束缚

丹霞禅师出家前曾一度追求功名,后来看破俗尘,便投在石头禅师座下修习。石头禅师只是命丹霞每日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几年,丹霞从无怨言。

严冬的时候,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大雪封山已经多日,寺中非但没有足够的木材取暖,连日常炊饮用的木材都不够了。丹霞见状,便把大殿上的木雕佛像丢入火中取暖。

众僧见了,十分惊怒,纷纷斥责丹霞对佛大不敬!

丹霞说道:“我是在烧取舍利子,而不是在烧火!”

众人厉声斥责说:“木刻的佛像里怎会有舍利子?”

丹霞说:“既然是木头,拿来烧火又有何妨?”众人哑然。

佛心悟人生

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佛法真理那才是真正的舍利!丹霞禅师的这一把火,要烧的不是佛像,而是众生执著名相的毛病,其实,佛身遍及十方世界,何必固执在泥塑木雕的佛像身上,而迷失了自身清净的佛性呢?就好比形式的存在,最终目的还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有一颗向佛的心,大可不必处处受形式的掣肘,有时候,完全遵从形式反而成了更大的束缚。

最终决定你成败的不是别人的帮助,而是心中的自我

道谦和尚是大慧禅师的弟子,他参禅数十年了还是没有悟道,眼见师兄弟们都各有所成,心中很着急。

有一次,禅师让他出门办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道谦想:要出门这么久,自己根本就没时间参禅了,这样一来跟师兄弟们相比岂不是更要落后了?于是心里十分苦恼。

他的师兄宗元和尚听他诉说了这些苦恼,安慰他说:“我和你一起去吧!路上我也可以帮助你参禅!”

道谦十分高兴,于是二人就出发了。

谁知,一路上宗元总是说说笑笑,完全不提参禅的事,似乎把原来的承诺给忘了。道谦非常失望,质问宗元为何只顾游山玩水,甚至忘了先前的承诺,可是宗元却说:“不是我不帮你,我实在是帮不了你!这一路上你必须自己做五件事。”

道谦问:“哪五件事?”

宗元回答说:“吃、喝、拉、撒、睡。”说完便不再说话,只是看着道谦。

这句话刚一说完,道谦猛然醒悟过来,他终于顿悟了。于是他便独自踏上了行程,不再要宗元陪伴了。

待道谦把事情办完,已是一年以后,道谦到师父那里复命,大慧禅师一见到他就说:“你终于找到自己了!”

道谦想到二十年来自己浑浑噩噩,处处依赖师父,以为离开了师父就不能参禅了,结果迟迟难以开悟。幸亏有了宗元的点拨,他终于发现了“自我”。认识到参禅从根本上来说,靠的是“自悟自证”,从这时起他才真正走上了“悟禅之道”。

佛心悟人生

不要总是依赖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一世;可以成为你的外援,却永远代替不了你的内心。而最终决定你成败的不是别人的帮助,而是你心中的自我,向自己的内心挖掘方能发现真实的自我。

努力前行虽有快慢、迟迅之别,却无本质之分

有一个学僧叫道岫,致力于禅道的修持有很长一段日子了,但始终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来的师弟们对禅道都能有所体会,再想想自己既不幽默,又无机巧,始终不得其门,实在没有资格学禅。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衣物,计划远行。临走时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了您的教诲,投在您座下参学虽已有十年之久,但对禅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材料,今向您辞行,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哦!既然还没有觉悟,为什么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虽然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全部的精力都贯注于佛理上的修炼,但仍收获甚微,反观身边的师兄师弟们却一个个日益精进。在我内心的深处,已经萌发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点拨他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别人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相比较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小麻雀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佛心悟人生

英武健硕的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但仍不能飞越过生死之海。小麻雀与大鹏鸟比较,虽有快慢、迟迅之别,但却无本质之分。《荀子·劝学》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智力平平的人只要持之以恒,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我们如果能除去消极的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就能感到人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