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16711800000044

第44章 有烦恼才是人生,无须寻愁觅恨怨(3)

人生不该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季羡林在行文中经常提到这句古语。随着季老所说的“身后的路越来越长,眼前的道路越来越短”,他就更加珍惜时下的分分秒秒。在夫人生病住院期间,他亦发出“千万不要等到以后再感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的感叹,自述对亲人、朋友、学生、国家都会竭尽所能,使他们得到愉快。在谈到夫人之时,更是强调“不管多么微末,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做”。时光荏苒,流年岁月,季老尚且珍惜身边的所有,仔仔细细过每一分每一秒。谈到光阴,年轻一辈似乎更富有,而不珍惜岁月之人却大多出自青春年少之辈。唐代诗人杜牧的错失良缘亦为其不惜光阴之典型。公元835年,杜牧在江西任一幕僚,他本人性格流放,为人风流。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却始终未曾遇到他觉得美的女子。于是,他与湖州刺史崔君素知商量,在江边举行竞渡活动,引得全湖州人都来观看,希望在人群中找到他的意中人。竞渡活动如期举行,那天,两岸站满了围观的人。可是一天下来,杜牧几乎扫遍了每个人的脸,却没找到一个中意的姑娘。竞渡活动就要结束了,在了然无望之时,拥挤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位十多岁的清丽、秀美的女孩,她跟着一位乡村老妇。杜牧看到之后,愣了一下,惊奇地说:“此女子实乃是国色天香,艳压群芳呀!”就向这对母女表明了他的意图。母女俩对此略显恐慌。杜牧说,不是马上娶姑娘进门,只是先定下迎娶的日子。这位母亲说道:“若是您不来,违约失信于我,那该如何是好?”杜牧说:“10年之内,必来。若不来,就按约定让姑娘另嫁人吧。”经得老妇人同意,杜牧留给了她们贵重的聘礼。离开之后,杜牧一直惦念着这位女子,惦念着早日来到湖州。后来,杜牧终于到湖州任刺史,而此时已是14年之后。女孩已经嫁了人,生了3个孩子。那位母亲亦责备杜牧失信于人。在深切的懊悔和惆怅之余,杜牧作了这首《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寻春赏花却错过花开至盛之时机,以至于春尽花谢,悔之晚矣!明明是怅然若失,懊悔不已却还“不须惆怅怨芳时”,偏要自宽自解,更能看出其惆怅失意之深,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留下的只有永远的深深惋惜。世人都不愿给自己的人生留有遗憾,虽说缺憾有时是一种美,但留下的遗憾就如同自己欠下的债,也许是欠自己,又或是欠亲人、朋友、心爱之人。有的人用一生弥补曾经的憾事,只因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愧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流传千年的名语一直警示着人们惜时惜光阴。人生短暂,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追求完满,不至于留下人生的债,在即将奔赴九泉时却还在感叹“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惜时的名言警句,世人都耳熟能详,人人都可罗列几句。李白有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体现一种失意的潇洒——及时享乐,也是惜时惜光阴之本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对人生财富的积累,偏向于个人修养的追求。而人生“不该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亦是从惜时出发,珍惜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物。如今,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如若有人在耳边详述此观点,也许会翻然觉悟,否则也许只会在快失去时才想到珍惜。有位诗人,富有才华又年轻俊朗,而且生活富裕,他的妻子也温柔美丽,可是他过得并不快乐。一日,佛与他巧遇,便问:“你过得不快活吗?我可以帮助你吗?”“我什么都不缺,只差一物——幸福,你能给吗?”佛思考了片刻,答曰:“可以。”之后,佛拿走了诗人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财富、才华、面容和他妻子的生命。然后离开了。两个月之后,诗人衣衫褴褛地躺在街上如乞丐一般,饥饿地挣扎着。佛看到诗人这般景象,把他的一切还给了他,又离开了。诗人拥有了以前的一切,不停向佛道谢。他过得很快活,因为他得到了幸福。现实中似乎有很多像诗人这样“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看看年迈的父母,看看勤劳的妻子,想想一直热爱的国家,是否在某个应该尽职尽责、尽忠尽孝的瞬间,一转念间欠下了小小的债?时光脚步轻轻而过即为一瞬间,岁月不饶人,物换星移,青春一去不复返。莫言“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悔之晚矣。珍惜光阴是为了珍惜人和事,也为了珍惜自己。孔子曰“言必信,行寡悔”,要不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也必是如此,才能在年老之时仍旧“镜里流年两鬓残,存心自许沿如丹”。

人生总是在岔路口上徘徊

人生之路就是选择之路,枝枝蔓蔓,无处不是岔路。如何选择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分,今天的路决定了明天命归何处,但没有人能提前预料到一切。季羡林先生也是一样,在留德之前,他就面临这样的选择:一边是貌似春意盎然的中国;而另一边则是晦暗不明的德国,唯一可预见的是孤灯冷寂。精神和物质、生与死、自尊与自弃、坚持与妥协,人生的选择之多之重,经常让我们陷入泥潭之中,无法自拔。一生有多少选择,我们无法估量,大大小小,时时刻刻,那些生活的细节大都已经被我们忽略。人生总是在岔路口上徘徊,人生总是在岔路口上前进。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我们都做了无数个选择。杨澜曾经说过:“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这里说的更多的是职业选择、事业选择。唐昭宗年,赵观文进京赶考,名列第八,后因落第举子不满,指责举报考官营私舞弊。在风雨飘摇中的大唐国君昭宗皇帝不得不严惩考官,整饬考场,以平民怨,下诏于武德殿重试,并命翰林学士陆扆主试,又亲自阅卷,遂钦定赵观文为第一。第二次放榜,赵观文中了头名状元,插金花、骑玉马,招摇京师,竟使满城轰动。当时还有一首诗《贺赵观文重试及第》: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已把色丝要上第,又将彩笔冠群伦。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今日街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心人。晚唐时期,官场腐败至极,赵观文的一意孤行得罪了不少奸臣贪官,他深感官场险恶、危机四伏,遂急流勇退,怀着“穷则独善其身”的孤愤心情,托病回乡。正如程颢所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赵观文选择一意孤行而不妥协,最终成就了他急流勇退,辞官归里的结局。“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妨不舍不得”,这是一幅朗朗上口的对联,舍与得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变幻莫测。达尔文说:“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有选择,就有得到与失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不断得到的过程。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将新买的鞋扔到窗户外边。众人都觉得可惜,而老人毫不犹豫地又扔掉了另一只鞋。众人都惊叹不解。老人说:“这鞋不管多么值钱,如今对我而言已经没多大用处了。要是有人会捡到这一双鞋子,也许对他就有用了。”不得不说,这位老人是一个勇敢放弃、善于选择的人。“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成功者的睿智就在于善于选择,能从损失中看到价值。选择的智慧渗透在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规划和不断磨炼的缜密思维中,并因此而拥有更宽广的思考力。李嘉诚在人生选择中有一个原则,即“行慎寡悔”。那些总是举棋不定、左右徘徊、优柔寡断之人,总是在人生的岔路口停滞不前。人们是在选择中不断前行的,对选择的态度决定你是否感到幸福,选择后的努力决定取得成就的大小。有两个幸运的年轻人,可乘坐“愿望列车”选择自己的将来。他们可选择的站只有“健康站”和“金钱站”,选择停靠哪站,就能在这方面成功。甲选择了“金钱站”,乙选择了“健康站”。30年后,他们都在各自的方面取得了成功。这天,甲、乙二人却都来向上帝诉苦。甲说:“如今我家财万贯,身体却每况愈下,年轻时,我为了钱透支了身体,忙于工作,却又忽略了家人。我现在很不快乐,可否用我的钱换回我的幸福?”乙说:“我身体状况很好,令人难羡慕不已。可是,妻子觉得我没用,没有气魄。我觉得我很不幸,可否用我的健康换回些金钱?”上帝不语,用空中鸟和笼中鸟对比来说:“空中鸟选择了天空,选择了自由,选择了不停地奋斗,它对这奋斗的艰辛持有独特的品味,所以它觉得很幸福。笼中鸟选择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并以此为快乐。选择决定生活,人也是如此,对自己选择的看法决定了是否觉得幸福。”人生像是一部戏,像是一场梦,像是一部史书,又像是一条路,都是在不断地选择。文豪鲁迅从想当兵、去学医,到选择了当作家,一条不断选择的曲折道路,造就了这位历史伟人。苏轼被弃于江南,其文却日益蔚为大观。司马迁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有目的地选择放弃和选择坚持,加之永不停息地奋斗和努力,才能铸就成功。在人生岔路口徘徊的那一刻便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