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16711800000035

第35章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7)

有时撒谎也是一种美德

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的一个观念,做一个诚实而不撒谎的人,可见世人将不撒谎认做是毋庸置疑的美德。就像日本学者梅原猛所认为的那样,很多人将“不撒谎”视为“道德的原点”。但季老却说,虽然诚实确实是一种美德,但撒谎也不见得总是一种恶习。季老留学德国多年,他欣赏德国人常说的一个词汇“notluege”,即“出于礼貌而不得不撒的谎”,这个词与前些年曾盛行一时的短语“善意的谎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季老认为,善意的谎言是道德的,也就不能完全归结于恶行之中。除了这种出于礼貌和善意的谎言之外,季老还说,在面对敌人时,也不应该盲目诚实,因为在如此环境下的诚实必定是不道德的,相反这个时候选择撒谎才是正确的。他还鼓励人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多一些属于自己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顽固不化,做一个盲目的卫道士。几乎所有的人都鄙视那些昧着良心撒谎的人,有不少名人都用自己最擅长的语言,或诅咒、或讽刺过这种背德的行为。面对无孔不入的谎言,蒙田甚至说:“如果谎言像真理一样只有一副面孔,我们的处境也许会好一点,因为我们可以肯定,只需把说谎者的话反过来听就可行了。但是,真理的背面变化多端,有无边无际的活动范围。”即使谎言如此狡猾而不堪,但出于趋利避害的考虑,很多人还是选择了撒谎。他们意图用谎言麻痹世人,解脱自己的罪责,谄媚握有权势的人。谎言也不负众望,经常成功地攻破人心,比起直截了当的手段,它更容易让人中计。可谎言的危害却并非是单向的,它不仅能够迷惑世人,同时也能够让说谎的人得不偿失。季老就曾援引蒙田的话说过,记性不好的人不能够说谎,不然容易作茧自缚。但事实证明,即使是记性好的人,如果为了一己之私说谎,也很容易栽在自己的谎言上。据说,有一位禅师非常喜欢蜂蜜,他得到了来自信徒的蜂蜜后,都偷偷藏起来自己吃,从来不让别的僧人知道。但没有不透风的墙,他收了信徒蜂蜜的事情被同寺的一个小和尚知道了。这个小和尚也很喜欢吃蜂蜜,但老禅师并不想将蜂蜜与他共享,就对小和尚撒谎说瓶子里装的是毒药。小和尚听后,表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并不相信。正巧,这天禅师有事下山,小和尚就趁着禅师不在,将蜂蜜罐子偷出来,还将里面的蜂蜜吃了个精光。可吃完蜂蜜后,小和尚很担心老禅师回来怪罪他,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顺手将屋内的一个花瓶砸在地上……老禅师回来后,刚进院门,就听到自己的禅房中传来阵阵哭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小和尚,于是禅师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小和尚听后抽泣着说:“真对不起,我打碎了您最喜欢的花瓶。”老禅师一听心疼极了,就斥责小和尚太不小心。小和尚不断对老禅师道歉,最后还对老禅师说:“弟子自知罪孽深重,无颜再见您了,就把您藏在房中的毒药给吃了。”老禅师听后,虽然立刻明白了整件事情的始末,但除了自认倒霉,竟然无计可施。这位老禅师撒谎骗小和尚,不过是为了独享蜂蜜,但也正是由于这个谎言,他不但失去了蜂蜜,还损失了最心爱的花瓶,真是得不偿失。而这个聪明的小和尚就是享誉日本的禅僧一休。如果撒谎是为了一己之私,无论谎言的大小,都会误人误己。而这种小谎言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的道德问题,但终究也不是什么善行。也有些人撒谎完全是出于公利,或者是助人为乐的善行所需。那么,人们就会忽略撒谎的形式,而赞颂其撒谎的初衷。有人曾说,如果开诚布公的坦率之言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与不安,还不如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曾经有3个兄弟一起礼佛修行,但在一次远行时,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却放弃了云游四方的宏愿,选择与一个寡妇过起了世俗生活。这让很多人都感到十分惊讶。一切还都要从3兄弟的远行说起。有一天,3兄弟路过某地,见天色已晚,周围又没有客栈,就留宿在一个寡妇家中。从家中的摆设可以看出,这个家很清贫。后来,他们与寡妇攀谈后才知道她自己抚养着5个孩子。3兄弟都很同情她,但也没有表示什么。第二天一早,小弟却告诉自己的哥哥们,自己已经决定留下来与寡妇一起生活了。两个哥哥都很不谅解他的行为,但又说不动他,只好离开了此地。而寡妇得知他愿意与自己共同抚养孩子,十分感激,随即表示要对三弟以身相许。三弟没有反对,只是说她刚丧夫现在结婚不合适。就这样,三弟用不同的理由拒绝了寡妇多次,最后寡妇的5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了。三弟特意找了一天,对寡妇说:“对不起,我骗了你,之所以承诺要和你结婚只不过是为了帮你抚养孩子,现在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我也要走了,请你原谅我。”寡妇听到三弟的这番话,感激涕零。三弟虽然撒了谎,但却没有一个人怨恨他,他得到的只是别人更多的尊重而已。这就是善意的谎言。这样的谎言虽然也是谎言,但却以助人为目的,其播种的也是善良的种子,收获的自然也就不会是恶之花。其实判断谎言的善恶是容易的,只要心怀正义,这就不是什么难解的问题。然而,更多的人选择在应该诚实的时候撒谎,在应该撒谎的时候诚实。前者是私心太盛,后者是公心不足,皆为修身养性之大敌。如果不尽早防微杜渐、悬崖勒马,撒谎和诚实就会逆转,成为利欲熏心之人的强效催化剂,其后果实在是无法预料。

快乐来源于平实

季老是爱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的,在众多动物当中,他尤其爱猫。他说爱猫对他这种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小猫能带给他从别的地方得不到的快乐。他看见那些没有心机的猫,不说谎,不推诿,抢吃抢喝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回归本真的畅快。这种感受在人间是很难得到的。在与世人交往的时候,大家往往都小心谨慎,保持距离,这样一来,最单纯的快乐反而离人们越来越远。其实从季老爱猫的行为上即可看出,他崇尚的是一种真实、坦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别于以往人们所认知的快乐,它本是生活中最基础、最平实的存在,但如今已然被人们所淡漠掉了。如今的人们不断追求成功与名誉,事业的成功、家庭的成功等,成功的地位渐渐地超越了快乐在人心中的位置,甚至有人直接将追求快乐的人称为没有生活目标的废人。这只是因为人们误解了快乐的含义,真正的快乐绝不是来源于外界那些看似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诱惑,而是深藏在人类心灵之中的一种纯真与质朴。这样的快乐就像季老爱猫那样单纯、可亲。云门文偃禅师出家十余年一直没能参悟佛法,后来他看自己在寺院中不能有所进展,就决定到外面云游四方。在云游中,他听说睦州禅师佛法高深,悟道多年,就慕名而去。睦州禅师见到云门文偃禅师来了,马上关上了房门。云门禅师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敲门通报了自己的来历,请求睦州禅师开门指点。睦州禅师听完云门禅师的话,终于把门打开了,但他一把抓过云门禅师,对他说:“怎么回事,快点说!”云门禅师一时反应不过来,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被睦州禅师推了出去,然后睦州禅师又把房门关上了。云门禅师只好再次敲门,但睦州禅师始终没有应答。云门禅师没能受到睦州禅师的指点并不甘心,他宁愿留宿在寺院之外的荒郊野地中等待时机。第二天一早,云门禅师又来敲睦州禅师的门。这一次睦州禅师刚刚将门开了一个小缝,云门禅师就迅速向里面挤,睦州禅师见状就将门往外推,在这一挤一推之间,云门禅师的一只脚被掩在了里面。云门禅师顿时痛得叫出声来,而也是在这掩脚痛呼的瞬间,云门禅师开悟了:原来真正的人生不在他处,只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而已。人生的快乐也是如此,并不在百般思量、千般寻觅之中,它一直都停留在人们的生命里,它就是心灵最真实、最平静的感受。小猫看似无心,但它们的行为都是心性,所以它们拥有一种人们不能得到的快乐。故而有那么多的名家智者喜欢它们,冰心、夏衍、梁实秋和季老都是如此。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对于快乐也有着相似的感受,他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酒色财气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的体验有时就是一种恬淡与无求、坦然与平实。这样的快乐看似简单,但又却时常被人们忽视。一个和尚前来拜访曹山禅师,曹山禅师将自己珍藏的极品香茶拿出来为他接风。和尚见此茶芳香浓郁,闻后令人心旷神怡,就知道这一定是世间罕见的茶之极品,于是就对禅师说:“您说在这个世上什么是最珍贵的呢?”曹山禅师听了和尚的话,抬起头来,正巧看到了窗外一棵大树上的死猫,就随口回道:“死猫。”和尚对曹山禅师的回答甚为惊讶,忍不住问:“死了的猫已经没有价值了,怎么成了世间最贵的东西呢?”曹山禅师见和尚十分不解,就耐心地回答说:“人世之上,有多少人为了名利地位而争斗不已,他们甚至为了这些不顾彼此的情意,反目成仇,骨肉相残,但到了最后名利、权位也只是一场空,又有什么价值呢?反而是那些被别人鄙弃的东西,才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珍宝,它们不会让人迷失在物欲之中,也不会让人们为此妄送性命,还能让人由此变得朴实、惜福,你说它们是不是很难得、很珍贵呢?”人活一世,其实没有必要执著于那些看似贵重的东西,功名利禄虽然为世人所常求,但这些东西也不过就是一种虚名与浮华,既不能为人们带来健康也不能修养身心。人间的冷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种虚荣的恶果,与之相比,平静的快乐虽看似触手可得却是那么的淳朴与珍贵。何须为了那本不珍贵的富贵而谨小慎微、斟酌词句,多一分真实,少一分防备,享受生活中最单纯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古希腊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这种高尚的快乐就是摆脱了凡尘俗事所扰的心灵的快乐,就是季老在小猫小狗身上看到的那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