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16708100000009

第9章 恩恩怨怨随风卷,天也无边,地也无边(3)

在生活中,当有人跟你争执时,你就让他赢,赢跟输都只是意气之争罢了。当你让对方赢时,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以,不妨糊涂一些,把心胸放宽,自然没有什么可懊恼的。

弘一禅师德高望众。有一次,他的一个弟子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认为他有辱师父的教诲,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弘一禅师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弟子。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弟子竟然又旧病复发,再一次因为偷窃被抓住,众人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给他重罚,但弘一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弟子不服,他们联名上书请求禅师重罚此人,否则将集体离开。

神师看了他们的联名上书,然后把弟子都叫来说:“你们都觉得他的行为是错的,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虽然是我的弟子,但是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好,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弟子,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即使你们都离开了我,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

那位偷窃的弟子听了弘一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禅师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温和、糊涂,其实却精明无比。而这样的教诲对稍微有责任心的人来说,意义是重大的。所以,此种糊涂的教诲,要比严厉的呵斥好得多。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敢懈怠一天,深得禅理。在他晚年时,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自从他的姐姐、姐夫过世之后,他的外甥无人管教,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眼见姐夫靠手艺辛苦挣来的偌大家产快被外甥糟蹋光了。邻居们捎信过来,希望良宽禅师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出家为僧后,本不大过问亲朋俗事。但作为舅舅,毕竟对外甥有一份教导责任。而且,度化人们改邪归正,回头是岸,本来就是禅者的慈悲心怀。

良宽禅师不辞辛苦,走了3天的路程,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与素未谋面的外甥相见了。外甥当然明白舅舅为何而来,心里惶恐不安。然而,良宽禅师只字未提他的不良行为,更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外甥的戒备、抵触心理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与舅舅促膝谈心,体味着浓浓的亲情。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日离去的时候,就对外甥说:“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发抖,可否请你帮我把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地说:“谢谢你了,你看,人一天老似一天,总有风烛残年的时候。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转头就走了。

从始至终,良宽禅师不但没有训斥外甥,甚至对他的荒唐行为也未作评价。但是,从那天起,外甥却告别了花天酒地的浪荡公子生活,拾起荒废的手艺,重操父亲留下的旧业。

古人云:“劣马回头为神骥。”须知,没有不可挽救的人性,只有方法的对错。禅宗诲人,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是忌讳直白。禅师从来不肯把禅理向弟子说破。世间的教育也是一样,糊涂教育,含蓄暗示,让人自己“悟”明白道理,效果会更好。

以直报怨,清净无烦恼

孔子曰:“以直报怨”。这其中的“直”不仅仅是明确、直接的意思,还指要有道理,是说你要清楚地告诉对方他错在哪里,伤害了你什么,你自己也要清楚是非善恶。

一日清晨,佛陀正在竹林精舍之中参悟禅理,静默之时,忽然有一位怒气冲冲的婆罗门冲进他的精舍,而且一见到他就恶言相向。此人之所以硬闯进佛陀的精舍大声咒骂,皆因他的同族之人都到佛陀这里出家,才使他如此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完他的无理怒骂,然后等他情绪稍微平稳一些时,问道:“婆罗门,你的家中偶尔也有访客去吧?”

婆罗门不解其意,依然口气不善地答道:“当然有,何必问此!”

佛陀接着说:“婆罗门啊,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对客人热情以待吧?”

婆罗门说:“那是当然的啊!”

佛陀微微一笑,接着又说:“婆罗门啊,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你准备的菜肴应该归谁呢?”

婆罗门此时怒气已经消去了一些,回答说:“要是客人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悲的眼神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沉静地说:“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难听的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刚才所有的无理谩骂,都将再全部归于你!婆罗门呀,你可知晓,如果我被你谩骂,而再以恶言污语相向时,就像主客在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听完佛陀的话,婆罗门似有所悟,然后佛陀又为他说了以下的偈语:“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会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佛陀的偈语真正敲醒了婆罗门,后来,他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宽恕别人,不仅能感化他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可以得到平和、安宁。

刚破晓,一位居士抱着水果和香烛,兴冲冲地赶到寺院想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才一踏进大殿,从里面突然跑出一个人,正好与他撞个满怀,他手中的水果、香烛顿时掉了一地,这位居士看着满地狼藉,忍不住粗声粗气地喊道:“你看你!干什么这么粗心,你怎么给我一个交待?”

那人本来很有歉意,但一看他态度这么粗暴,非常不满地回敬道:“我又不是故意的,顶多赔个礼,给你捡起来就行了,你为什么这么凶?”

居士更生气了,大声说:“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

接着,两人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此起彼伏。

广圄禅师此时正好从这里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地行走是不应该的,但是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对人恭敬,就是善待自己。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叫好,非但不会损伤自尊心,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为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多半会成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其他的。人若执念于一件事情,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要知道,在这世上生活并不能苛求圆满。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付出必然有收获”,假使得到的比预期的少了,就会闷闷不乐。万一自认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却一无所得,更是悲愤莫名,怨别人不知感恩,怨上天处事不公。其实,你的付出都是自愿的,付出是自己的事,回报却是别人的事,你只能掌控自己,不能要求别人。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前来听他授课的信徒每天都将大殿挤得水泄不通,于是诚拙禅师决定建一座新的讲堂。信徒们知道后,纷纷解囊布施。

有一位信徒送了50两黄金给诚拙禅师,让他用来修建讲堂。诚拙禅师淡淡地收下钱,就忙别的事去了。信徒对禅师的态度非常不满——要知道,50两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他捐出这样一笔巨款,诚拙禅师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信徒紧跟在诚拙禅师身后,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可是50两黄金啊。”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知道了。”

信徒提高嗓门喊道:“喂!师父!我捐的50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呀!你难道连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诚拙禅师停下脚步,转身对那位“执著”的信徒说:“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说谢谢?你决定布施是你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谢谢’你,请你把这声‘谢谢’带回去吧。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了!”

信徒坚持认为自己付出了就该得到感谢,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得不到感谢就心有不甘。然而,是否要布施,布施多少财物都是自己的事,本身是心甘情愿的布施,为自己积累功德,那又何必执著于别人的一声谢呢?

人的付出不会多余。只要有一颗真诚为人奉献的心,为帮助别人做出努力,不管接受者从中得到多少助益,真诚助人的心意都不是多余的,因为你尊重了自己。

一天下午,杨先生正在开会,手机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一个朋友焦急地向他求援。朋友说,他急需几本专业资料,问杨先生能不能尽快给他找到。杨先生知道那些资料很难找,但他还是答应了,并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朋友。

接下来的几天,杨先生为了这件事到处奔走。向所有爱好藏书的朋友打听,跑遍各大图书馆,还在网上查了很久,最终仍是一无所获。那些天杨先生睡不安宁、饮食无味,头脑里总是惦记着有关资料的事,费劲了心力。但是,一想到朋友的渴望,杨先生认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天,杨先生被派往北京去办事,工作间歇,他就奔向一些大型书店,终于在书店里找到了朋友要的资料,欣喜若狂的他赶紧掏钱把那些并不便宜的资料买了下来。

一回到家,杨先生就立即给朋友打电话,告知他要的书终于买到了。没想到,电话那头的朋友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哦,是吗?不用了,我已经用不着了。”

杨先生感觉像是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满腔热情一下子都被浇熄了。朋友说,那天他在写论文的时候是急需要考证一些数据,但后来他找到了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那些书他已经不需要了。

杨先生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多余”,他发现不但自己辛苦买来的书是多余的,就连他那一腔热情也似乎变成了多余的。他一下子感觉十分失落,不知自己的执著是为了什么。

妻子看杨先生垂头丧气的样子,便问他原委,问明之后,她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释然道:“这有什么关系,你的执著没有什么不对。你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而是尊重了你自己。”

想了一夜,杨先生终于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发现,妻子说的话很有道理。付出是自己的事,自己在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否能得到承认,有没有回报,都不是自己需要考虑的了。

有时候,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帮助别人不一定会得到感谢,但是至少我们的内心是安宁的,因为我们尊重了自己,遵守了我们的承诺,保全了自己的信誉,尊重了我们的善心和美德。

让我们学会付出不图回报,如果太在意别人怎么回应我们,就平白地给自己的心施加了压力。

付出本身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我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我们不去修桥,反而筑墙将自己围堵起来。期待回报,一心索取,就是在自己周围筑墙,告诉每个路过的人,要想和你建立联系,必须先缴费。

与其担心他人不知感恩,不如忘记自己施予别人的恩惠,不要期待他人感恩,要知道,施绝对比受更有福气。做真正让我们欢喜的事情,付出不求回报,这样,我们就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满怀感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恕自己很容易,包容别人比较困难。如果我们经常以宽恕自己的心态去包容身边的人,我们就会活得更快乐。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面对别人的缺点、不足,我们要学会包容。因为我们也有缺点、不足,我们也需要别人来宽容。

小沙弥去担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伤了。

回寺院处理好伤口之后,小沙弥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准备去打蛇。慧清法师见状,过来询问。小沙弥把事情对慧清法师讲了,法师问事发地点在哪里,小沙弥说在寺院北坡的草地。

慧清法师又问道:“你的伤口还疼吗?”小沙弥说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

“因为我恨它!”

“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该咬你。你们双方因恨结怨,可你是人,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

小沙弥一脸的不服:“可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心中无恨。”

慧清法师微微笑道:“圣人不是没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

小沙弥抢着说:“难道说我把被蛇咬当做被松果打中脑袋,或者半路被雨淋一样,我就成了圣人?如此说来,做圣人也太容易了吧!”

慧清法师摇摇头,说:“圣人不仅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头的仇恨。”

小沙弥怔住了,呆呆地望着慧清法师。

法师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等于在心里搁了一个土块,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等于把土块弄碎,在上面种了花;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等于是摘下花朵赠给对头。能做到第三种,就与圣人的境界差不远了。”

小沙弥点点头。

不久后,北坡草地上出现了一条高于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沙弥修建的,之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蛇伤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