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16708100000008

第8章 恩恩怨怨随风卷,天也无边,地也无边(2)

他一直这样恨恨地咒骂着。刚开始人们还很同情他,也愿意听他的倾诉,但是渐渐地,人们就不耐烦了,劝他别再纠缠已经过去的事情,要想开点,过好现在的生活。但是,他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劝告,对他来说,这件不幸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永远不会过去。

73岁那年,在贫困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在弥留之际,佛祖来到他的床边,说:“在你离开人世之前,说说你都做过哪些错事吧。”

病床上的他依然对往事怀恨在心:“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的,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于我不幸命运的人。”

佛祖问:“你因受冤屈在牢房里待了多少年?”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佛祖。

佛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你真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对你的不幸我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囚禁了你9年,而当你走出监狱本应获取永久自由时,你没有懂得宽恕和原谅,反而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1年。”

这个人怅然一叹,仿佛终于明白了什么,可惜一切都已经太迟,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有任何机会了。

有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无论是朋友、家人,甚至是敌人做了伤害你的事情,你都不要整天把伤害记在心里,因为仇恨会让你变得狭隘、冲动。

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计较得多是负担,也是另一种失去。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去世,大臣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拥立新君。齐国正卿与公子小白要好,于是,暗中派人去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此时,另外有一些大臣要接年长一些的公子纠回国为君,而鲁国也正准备护送公子纠回齐国,有大臣派管仲带兵在途中拦截回国的小白。双方相遇,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的衣带钩,险些丧命。为了迷惑对方,小白佯装中箭而死,乘一辆小车,由小路日夜兼程向齐国国都进发。

公子纠及鲁军看到小白已死,以为稳操胜券,便放慢了回齐国的速度,六天后他们才赶到齐国。而这时,小白已经被拥立为齐国国君,并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小白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做了国君的小白心记一箭之仇,常想杀死管仲。小白发兵攻鲁之时,鲍叔牙对他说:“如果您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候和我就够了;但如果您想称霸,就非得用管仲不可。”贵为齐国国君的小白马上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尽弃前嫌,并派鲍叔牙备厚礼亲自前往迎接管仲。管仲到了齐国,齐桓公立刻对他委以重任。而管仲也感激齐桓公不杀他,尽力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得到管仲帮助的齐桓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管仲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齐国的国力达到了强盛时期。

放下仇恨,开阔心胸,心里自然清静无忧。原谅是一种能力,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不只是慈悲,也是一种修养。

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纷争不断的战争史。人们总是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你争我夺,为了钱财,为了权势,为了名誉、地位,为了情爱……说到底,世界上的一切争斗都是为了一个“利”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但争来斗去,得到的却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能够获得别人无法争到的东西,这便是不争之争。正如一位高僧所言:“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了,犯了就败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很久以前,山东的牟平地区有个道观,观里的老观主收了个年轻人做徒弟。这个年轻人原本是个书生,先入佛门后改道门,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口才极佳。可正是由于他口才好,才惹出来一段是非。

一天,观里来了两个僧人,堵在观门口,非要与这个年轻人理论理论。原因是他在给信教的居士讲故事时,有些话说得不合适。

老观主问明事情的原委后,把两位僧人请进客堂,谦虚而诚恳地说:“我徒口恶,干扰了大师的清净,是我的过错。待我教导他之后,再向大师认错,挽回影响可以吗?”两位僧人看老观主说话这么客气,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便告辞离去了。

等两位僧人走远后,老观主把年轻人叫到面前,问道:“你在道观里做什么?”

年轻人随口答道:“在修行。”

老观主加重语气说:“与僧人斗嘴与你修行有关吗?”

年轻人略微迟疑了一下,说:“与道教的名誉、地位有关。”

老观主紧逼一句:“道教的名誉、地位是与别人斗嘴争来的吗?”

年轻人支吾道:“这个……”

老观主又开口道:“不是道教的名誉、地位有问题,而是你心中有名誉、地位的影子,这是修行人应该抛弃的东西。”

年轻人惭愧地低下了头。

佛语有云:“厚己争利是世间人的自私自利,争名夺利。我们在修道时,最重要的是不争。”佛家有首偈语说:“何必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一旦落幕,一切都将归于寂静。”

事实的确如此,在人生的舞台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争强好胜的,有时候,让人一步就是自己的胜利。为人处世就要有不争的涵养和心量。

有一个富翁去世了,他生前曾经娶过几房太太,但是按照富翁的遗愿,他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最小的夫人。

富翁的其他太太以及他的子女们,在小夫人面前哭哭啼啼、吵吵嚷嚷,都想分得一份遗产。

但出人意料的是,小夫人却说:“所有的财产你们都拿去分了吧,我什么都不要。”

此话一出,众人都感到疑惑不解,问及小夫人缘由,她平静地说:“最珍贵的就是我深爱的丈夫,他已经走了,现在对我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好争的了。”

所有的太太及子女们听了都傻了眼,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

不与人争,不与世争,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

这个世界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其实都是争的结果。明里争,暗里争;大利益争,小便宜争;昨天争,今天争,明天争;你也争,我也争,他也争。争到最后,原本辽阔、浩渺的大千世界,只能容得下一颗自私自利的心。权钱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非分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理得不见了……总而言之,你绞尽脑汁、处心积虑争到手的,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其实,只要心胸开阔一点,就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点,就争不起来;目标降低一点,就争不起来;功利心稍淡一点,就争不起来……现实生活中,可以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哪怕只是少争一点,把看似紧要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就会赫然发现,人心一下子变宽了,世界一下子变大了,笑脸一下子变多了,情浓了、意厚了、爱多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不争,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心中无事一床宽,做人不必太较真

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大千世界;而一个气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所以我们不要总是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而应该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

慧能禅师给弟子们讲道:“一个囚犯被关在监牢里,关他的那间牢房非常狭小,连腿脚都伸展不开,住在里面很难受。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平,倍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小的囚牢里简直是人间炼狱。他每天就这样骂天恨地,不停地抱怨着。一天,从窗外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囚犯心想:我已经够烦的了,这个讨厌的家伙又来烦我,气死人了,我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但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敏捷地飞走了。他手脚并用,东扑一下,西扑一下,苍蝇来回躲闪。他折腾了半天还是无法捉到苍蝇,累得他气喘吁吁,于是他感慨地说,看来我的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这里还是挺大的!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慧能禅师说:“这也是一种糊涂。当一个人身在一个自己无能为力改变的环境中时,愁苦或烦恼,更会增加心中的不快。不如将心胸放开,糊涂一些,这样解脱的不仅仅是精神,还有心灵。况且,这种放开也是一种等待。一个聪明的人,往往知道要糊涂一些的道理。否则,又怎么能在适当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机会呢?”

成功的处世之道在于要有广阔的胸襟,为人不骄不躁,谦恭而不张扬,处事不惊不慌,冷静而不失措。对小人的嘲讽、谩骂,不愠不馁;有一颗平和之心,拥有大庸大俗的豪放与粗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于大事处以方,小事处以圆,拿捏得当,做人不能太较真。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熟谙处事不能太过较真的道理。相传孔子曾带众弟子东游,半路走累了,肚子又饿,恰巧此时看到一户酒家,就吩咐一名弟子前去酒家讨点吃的来。

这个弟子走到酒家里跟老板说:“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们和老师走累了,给点吃的吧。”老板打量了一下他,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写个字来考你一下,如果你认识的话,随便吃。”于是写了个“真”字让他识别。孔子的弟子想都没想就说:“这是个‘真’字,这个字太简单了,‘真’字谁不认识啊?”老板大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冒充孔子的学生。”于是吩咐伙计将他赶出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来,问后得知原委,就亲自去酒家,对老板说:“我是孔子,行走累了,想讨点吃的。”老板说:“既然你说你是孔子,我就写个字让你认,如果认得,那么你们就随便吃。”酒家又写了个“真”字,孔子看了看,说:“这个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们随便吃。”

弟子不服,问孔子:“这明明是‘真’字,为什么念‘直八’?”孔子说:“这是个认不得‘真’的时代,你非要认‘真’,岂不碰壁?处世之道,你还得学啊。”

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做法固然要不得,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对于事情太过较真,度量就会变小,容不得别人,看待周围事物也满目疮痍,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尚且知晓做事不能较真的道理,我们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非要知道一个所以然呢?

太过较真就如同给自己戴上了高倍的放大镜,看到的世界也不再是平坦的。一个处处较真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悲观消极的。他眼里看到的别人也浑身是毛病。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和别人和睦相处呢?

人生就应该如同孔子那样,不较真,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者常乐。

对于事情的认知,我们可以用较真的态度,较真可以让我们求得更多的学问,增长更多的知识。但与人共事,万不可较真。有些时候保持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适可而止则皆大欢喜。如果处处较真不仅会使自己不愉快,而且会影响别人,可谓伤人又伤己。糊涂处世,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再厚的阴云,也会被风吹散;再厚的寒冰,也会被太阳融化;再大的困难,也终究会过去;再深的误解,总有一天会冰释。但问题是,在阴云尚未被吹散、寒冰还没被融化、困难还没过去、误解还没消除之前,我们是否能控制住自己的心,不让它被阴云所罩呢?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在路上遇到一对夫妻吵架。

妻子说:“你算什么大丈夫,窝囊废一个,简直一点都不像个男人!”

丈夫怒道:“你敢再骂一句,我就揍你!”

妻子骂道:“我就骂你,你就是不像男人!”

两人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

仙崖禅师看得有趣,于是转头对过路的行人大声招呼说:“大家快来看啊!进戏园子看戏,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也需交钱;现在有二人相斗,不要钱,大家赶快来看啊!”

夫妻俩无暇理会禅师,继续吵个不休。

丈夫吵不过妻子,恼羞成怒道:“你再骂我,我就杀了你!”

妻子不理他,仍然大骂不止。

仙崖在旁边拍着手,大声喊道:“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有个路人看不过去,站出来批评仙崖:“和尚,你在这儿吵吵什么?人家夫妻吵架,有你什么事?你不去劝架倒也罢了,反而在这里幸灾乐祸!”

仙崖说:“怎么没我的事?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死人是要请和尚念经超度的,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路人愤怒地说:“真是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亏你还是出家人。”

仙崖说:“希望有人不死也可以,那就要听我说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妻也转移了注意力,不再吵架,和路人一起围上来想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妻说:“哟!你们俩怎么不吵了?”

夫妻俩本来只是一时之气,现在回过神儿来,顿时都红了脸。

仙崖看了看他们,继续说:“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更应当互相敬爱,虽然难免会遇到难处,但是那些迟早都会过去,何必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辜负了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