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把工作做到极致:做最好的执行者
16706100000005

第5章 简单不等于容易,做好小事不简单(1)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作者德鲁克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这看似容易,其实却非常复杂。因为这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并且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

简单的事不见得容易,小事不见得不打紧

当有人委托我们办举手之劳的事情时,或者公司分配了一件简单任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这点小事容易!”仿佛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小事真的容易吗?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那些简单的小事与大事相比都比较容易,可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的事不见得容易。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为世人称颂。当时有很多青年慕名前去向他拜师学习,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苏格拉底也不客气,把这些学生都接收了。

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从现在起我们做一件简单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就像这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心想这还不容易吗?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300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

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再次问:“有谁还在坚持做甩胳膊的事?”这时有九成的学生举手。

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又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一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问大家:“开学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件事,那就是每天做300下甩手。请告诉我,这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

这时,只见偌大的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他不仅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还培养出了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每天甩手300下”确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这样简单的事情,要做到、做好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的心态往往就是这样:越简单的事情,就越掉以轻心,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但是,他们不知道事实恰好相反:越简单的事情,往往越要紧;越平凡的小事,要做好越不容易。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柏拉图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并不是每天坚持甩手300下的结果,而是因为他在做这样一件小事时所表现的品质使然——在无人监督和无人苛责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自觉坚持做事,哪怕是简单的小事。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有很多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有时候却往往做不到。其中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把这些简单的小事看得很容易,漫不经心,不当一回事,当然也就无法达到目的。

实际上,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认真、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

所以,别看不起简单的事情,简单的事情要做到也不容易。就算再简单的事情,要做好它,也少不了努力和坚持。

记住,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结果。

例如给车加油,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是把油箱打开,把管子插进去,加满油再拿出来就行了。然而,就是这么看似简单的事,中国石油的加油站则分解出了13个步骤。

按照中国石油的统一规定,加油站的服务人员要完成13个标准动作,依次是:迎候、引导车辆、开启车门、微笑招呼、礼貌询问、开启油箱、预置、提枪加油、擦车、收枪复位、提示付款、送行、清洁。

虽然这13个步骤看似简单,要做好却并不容易,因为每个动作都有很多细节。比如收银员“找零时要双手付给顾客”这样的小细节,你能注意到吗?而这其中有一个小步骤没有做好,就可能对加油站的生意造成恶劣的影响。

所以,别以为小事不要紧。在许多时候,小事很要紧,比如航天飞机上的一枚螺丝,若没有安装好,这不仅事关百亿元的损失,甚至威胁航天员的安全;又比如财务记录的抄写,其中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则可能导致一个公司从赢利走向亏损。故而,做事情的时候,再小的事也不能马虎。

在工作中,无论大事小事,简单的事还是复杂的事,都要有“要紧”的心态,切不可掉以轻心。

最后,记住张瑞敏的一句名言:“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将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杀鸡也要用牛刀,小事不是小人物的事

在这个社会,找不到工作似乎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造成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包括体制的,也包括社会的,但是,这些都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我们能掌握的只有自己。

事实上,有不少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嫌工作不好,太卑微了,所以不愿意干,有那么点好高骛远的意思。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只不过没有伯乐,所以无法被重用,这是“怀才不遇”。

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怀才不遇”的人不在少数,不光有初涉“江湖”的新人,即便是在职人员当中也不乏这样的人。可事实上,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往往最难成就事业。

你看看李白,一代诗仙,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最多也就给他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李白当然不忿,最终惹怒了皇帝,得了个“赐金放还”的结果。

再看看柳永,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做的词不仅在当时流传甚广,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且直到现在,他的词也很有地位。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超群的“布衣卿相”,同样被皇帝一句话给发配了,只能自己“浅斟低唱”去了。

或许很多人会说,李白和柳永是恃才傲物,触怒了皇帝,为皇帝所不喜,所以没有被重用。不可否认,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至于那么没度量吗?很显然,李白、柳永这样的人才之所以不被重用,并不完全是皇帝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人才本身——他们太自以为是了,而不愿意从小事做起。

越聪明的人,越是这样,总觉得自己有才有能,就必须做大事,就必须有个高起点。但是做领导的却不这么看,他们觉得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

在一次管理论坛上,有人请教几位国内知名集团公司的总裁:什么样的人是公司发展最需要的呢?没想到的是,他们对这个问题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答案:愿做小事,会做小事的人,才是对公司发展最有价值的人。

不管你才华有多出众,也不管你能力有多超群,如果不愿意做小事,或者小事都做不好,那么很难受到重用。

实际上,等你做了领导,同样也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与其提拔一些好高骛远的人,还不如找一些踏踏实实做小事的人。

无论是普通的职员,还是高级管理人员,都离不开对小事的关注,即便小事很简单、很容易,也绝对不可忽视。

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不在于做的事是大是小,而在于把事情做得是好是差。如果事情做得好,即便事情再小,你也会得到高回报。可若是把事情搞砸了,就算你的失误再小,付出再多,成绩也等于零。

别以为自己大材小用了,小事并不是小人物的事。大人物同样也做小事。为什么能力不错的国家干部常常会被调到基层去工作?有人怀疑,杀鸡焉用牛刀?然而,这并不是大材小用,杀鸡就要用牛刀,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自然是为了锻炼他们;第二,这样可以把基层的工作做得更好;第三,让他们有关注小事的观念。

因此,无论你多么有能力,多么才华出众,当你忙于琐事之时,当你接到一些小任务时,都应该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地去做。

有时,杀鸡就要用牛刀,即使是纸老虎也要当真老虎打。越简单的事情,越要付出努力,将它做到最好。

有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想着做大事,结果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智慧的人想着做小事,却屡屡获得了成功。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小事往往更容易做好,或许你付出60%,就能得到100%的效果,同时,小事做好了能够让基础更扎实;而大事则不一样,就算你付出100%,也未必能得到60%的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领导的关注点往往在于细节与小事上,无论是对人才,还是对管理工作,都是如此。

记住,大材需要小用,小用才能成大才。无论你是个普通职员,还是管理者,都要知道“小用”的奥妙。

做事不能差不多,凡事都要做到位

平时,我们做事的时候总喜欢说差不多,尤其针对小事,更是如此。但事情就是这样,你想着差不多,可是做出来的结果往往差很多。

古话说得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做事绝不能差不多。凡事都应该做到位,即便是小事也是如此。

张瑞敏曾说过:“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6遍桌子,他一定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一开始他会按安排擦6遍,慢慢地他就会觉得5遍、4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

确实,很多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就是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有一次访问韩国,去一家面粉企业参观。这本来是一次普通的参观,但却给刘永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为什么?只因为别人做得实在太好了。

刘永行参观的这家面粉厂每天处理小麦约为1 500吨,却只有66个工作人员。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子,其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这样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日生产力只有几百吨,可员工人数高达百人。而希望集团处理250吨小麦,也要80多名员工,其日生产能力仅为韩国工厂的1/6。

相差竟然有如此之大,刘永行又怎么能睡得着呢?

刘永行很想搞清楚其中的奥秘所在,他听说这家工厂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厂址选在乌兰浩特,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员工人数却多达155人。

同样的投资,同样的管理,同样的集团,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的生产效率竟然相差10倍!

磨合了很长时间,效益还是不理想,他们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最终把工厂关闭了。

刘永行听说这事,始终想不明白,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是设备不先进吗?不是,相反,韩国本土工厂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投产,而建在中国的工厂则是90年代建的,设备比原厂更先进;是管理方法不对吗?也不是。工厂的管理层几乎都是韩国人,管理理念和职位设置都没有太大的出入。

这下刘永行想不明白了,最终他特意去请教了那位曾在中国负责的韩国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而在中国的工厂却要雇佣更多人呢?”

那位厂长回答得很含蓄,他说:“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

“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就是这样一句轻飘飘的话,让刘永行彻夜难眠。很显然,这是一句很客气的话,在这句平淡的话背后也许隐藏了很多难言之隐和不为人知的问题。

对外国人来说,在中国设厂,如果效率低,效益不好,大可撤出中国,到其他地方去谋发展。但是对刘永行,对中国的企业家,对中国人来说,则退无可退,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正视。

所以刘永行必须思考,中国企业家必须思考,而中国人也必须思考,仔细地想一想,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在做事的时候还有哪些差距?

经过仔细的研究,刘永行发现,韩国人做事总是手脚不停,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手头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别的事做。而且,他们往往一专多能,比如一个厂长,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空闲,就会做一些其他事情,以节省人力。

可是,这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中,除了少部分人能那样做,几乎是不可能看到那些情景的。大多数人都存在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想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效率就低了。

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不管结果,普遍缺乏对结果负责的认真态度,几乎成为中国人的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经常不敌外企。

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企业无论从技术、规模、营销方面,都与外国企业越来越接近,在生产管理、流程设计方面,也并不比许多国际大公司差,但是为什么工作效率还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人做事总是差不多,经常做不到位。

记住,做到60分还不够,100分才算合格。我们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满足于60分及格,要做就做到最好。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和烧开水一样,相当一部分人做到了99%,就差1%,但就是这点细微的区别使他们在事业上很难取得突破和成功。

因此,做事的时候,不能就缺那1℃。一些细节、小事做得不到位,常常会造成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