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16703000000062

第62章 明朝卷明朝卷·封建王朝的多事之秋(9)

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后七子在文学主张也有不少的差异,如李攀龙的复古观点是最顽固的,不过他在创作上很有才力,不时有雄迈之作问世;谢榛就相对比较开明些,他重视诗作的“超悟”“兴趣”,他的诗歌最富有个性;王世贞晚年放弃了复古,肯定性灵,他不再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转向才情;梁有誉是除了谢榛外最富有个性的人,他的模拟较少,诗作非常有南国情调;宗臣擅长散文,他的散文《报刘一丈书》曾轰动一时;徐中行爽健苍劲吴国伦恳切朴实。

后七子和前七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弊端也相同。他们想要通过复古来突破当下文学的困境,但又陷入了复古的圈子里,而且这种思潮对后代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文学复古运动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有着很大的贡献,并且有些人还表现出一定的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什么是“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中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他们的基本思想是反对用文采来代替“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其出发点就是反对统治文坛的粉饰太平、陈陈相因的台阁体和道学体。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他们下了很大的力气,却又绕到了起点,以至于他们的诗文只是模拟、剽窃古人。作为反对前、后七子的唐宋派,他们不满这种现状,而是想要继承南宋以来所推崇的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他们提倡唐宋古玩,反对“文笔秦汉”的观点,因此被世人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主张作文要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倡本色自然,就是说在做文章的时候要不加雕琢,率性而为。不过他们主张的“内心”,指的是道家的内心世界。唐顺之曾批评七子说:“盖文章稍有不自胸中流出,虽若不用别人一字一句,只是别人字句,差处只是别人差处,是处只是别人的是也”,他觉得七子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独创性。唐宋派还强调文章的内在艺术性,不过具体到文章的写作过程时还是提高到行文的错综变化之法。他们一再申明文道合一,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

唐宋派的散文成就超过了前后七子,但他们的作品也并不都是佳品,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少是表彰孝子贞女的道学文章,以及应酬捧场的文字。唐宋派对当时文坛的影响不如前后七子,不过他们的散文创作对后世比较有影响,比如清朝的“桐城派”就继承了它的传统。

“青藤画派”的徐渭

徐渭(公元1521年-公元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他是明末著名的文学艺术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等,他无所不能,最为出色的就是花卉。他被公认为为青藤画派的鼻祖。徐渭不但是画家,还是诗人、书法家、戏曲家等。

明清两代人才辈出,不过像徐渭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且给后世留下深远影响的,却是屈指可数。他的诗文,袁中郎称之为明朝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成就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他十分敬佩,曾经刻下一印,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吴昌硕,都对他的画作不吝赞誉之词。

这样一位绝世奇才,他的一生却非常不幸和坎坷。他虽然出生于大家族,但他的母亲却是婢女。由于徐渭是庶出,两位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他在家中毫无地位可言。成年后家道中衰,他又入赘到妻子家中,自然生活也不那么自在。坎坷的境遇造成了他执拗和偏激的性格,他从小便以才名著称乡里,但是在科举道路上却屡试不中。徐渭虽然有着旷世之才,但他个性张扬,恐怕写不出那些死板的八股文来,所以他的屡试不中并非偶然。徐渭中年时曾经自杀数次但都未遂,后来因发狂杀妻被关进监狱七年,晚年只是靠卖字画为生,最后潦倒而死。

不能不提的就是徐渭的画,当时的水墨写意画发展迅速,徐渭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他的画如其人,清新脱俗,狂放不羁。徐渭确实是一个性情中人,在他老年贫苦时,若是有人来求画,如果他不缺钱,就是别人给再多的钱他也不画;若是他缺钱,那么只要给予一定数额,他马上就会画。他流传下来的画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等。

谁是艺术家中第一人

谁是17世纪艺术家第一人?当代国际学者首推陈洪绶,说他是“代表17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公元1598年-公元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明清间诸暨枫桥人。他秉性孤傲倔强,性格放浪。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当时北方崔子忠齐名,被人称为“南陈北崔”。

陈洪绶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便喜爱作画,相传他四岁时曾经到已定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岳父家室内的墙壁粉刷雪白,他便站在桌椅上,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关羽像。他曾师从当时著名画家蓝瑛学画花鸟。有一次,他在杭州学府看到李公麟72圣贤石刻像,就用10天的时间画了一个摹本,人们说他临得像,他听了非常开心。后来他又临了10天,边临边加上自己的创造,临出来人们说不像,他听了却更高兴。

陈洪绶所画的人物有着高大的体格,甚至衣纹都很清晰、细致,绘画之效果在仇英和唐伯虎之上,人称是三百年间没有他这样格调的笔墨。明清之际,模仿他的画家无数,他的作品和技法甚至远播到朝鲜和日本。他一生从事版画艺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流传下来许多珍贵的作品,有《九歌图》、《西厢记》、《鸳鸯冢》、《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另外,陈洪绶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惊人,他的书法给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画坛中的“南北宗”

“南北宗”论是晚明画家、书法家董其昌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种理论学说。他认为李思训和王维是“青绿”和“水墨”两种画法的始祖,并从此提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南北宗”的大意,以禅宗的南北分总来比喻山水画的流派分野,将山水画的发展史断然分成两派。分派的关键处在于唐朝,并各追任了一名祖师,还排出了传承的谱系。然后根据风格技法上“渲淡”和“钩斫”的不同,将山水画划分为南北宗。历史上禅宗的北宗败给了南宗,势力逐渐衰弱,董其昌推崇的便是南宗。

董其昌主观构建的这样一个山水画家传承体系,只是对当时画坛状况的有感而发,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构建。虽然他的这种理论遭到了后人的批评,但却理清了许多错综复杂的思路,很好地启发了后来山水画的发展,为山水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并造就了一个数百年稳定的局面。

吴门三家都有谁

明代中叶,苏州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人称“吴门三家”或是“吴门三才子”,同时也形成了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

明朝中期,江南一带经济繁荣,商业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了江南文化艺术的发展。当时的江南是文人聚集的中心,文坛上出现了不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同时书法也开始抬头。书法家们不但从古代书法中吸取影响,同时又不断地摸索,终于在苏中出现了吴门派书法,他们的代表人物便是祝允明、文征明、王宠。

祝允明他的小楷师从钟繇、王羲之,狂草师从怀素、黄庭坚。他虽然潜心研究古人书法,但又出入变化,拥有自己的风格;文征明楷书师从钟繇,行书出于《圣教序》,并兼有唐、宋、元诸家之长,他的大字专效法黄庭坚,小楷取法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他的成就在三人中最高。他的书法以功力取胜,风格秀美。他的影响在当时极大,门生、子弟众多;王宠擅长小楷,他也写草书,他的书风朴拙疏秀,他师从王献之、虞世南。

三人的书风是有所不同的,祝允明才华横溢,生活上放荡不羁,他的书法也是不拘一格,偶尔还有病笔出现,但他用心之作的精彩之处又是他人不能企及的;文征明则与他不同,他为人恬淡,生活检束,所以书风严谨;王宠则是年少时便展露才华,仪表不凡,为人又不追求名利,大有晋人遗风。所以他的书风在朴拙中流露出飒爽风神。

“离经叛道”的李贽

李贽(公元1527年-公元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原籍为河南,姓林,他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因祖上得罪了姓林御史,为了避祸所以改姓为李。他曾经做过官,在任期间为政清廉、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后来因不满朝政而愤然辞去官职。

最引人瞩目的是李贽光辉灿烂的思想,在明朝那样的一个时代,他敢于站出来反对传统儒家,揭穿道学家的虚伪,更是高举民主和自由精神,是一位勇敢的封建社会斗士,只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允许他那样的人存在的,最后他被迫在狱中自尽。

比前人更彻底地反传统、反权威。他对专制主义的文化垄断直接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他说那些儒家经书要么是史官臣子的过分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子弟的胡乱记录。他还指斥假道学、禁欲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他认为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违背天性的,他觉得人要根据天性生活,而不是要遵循“圣人”的标准生活。他也并不认为女子就没有见识,他觉得男人和女人是一样平等的,女人若是像男人那样出去做事,也同样会有很高的成就。

总之,李贽就像那个黑暗时代一颗耀眼璀璨的流星,他以铮铮铁骨照亮了风雨如磐的中世纪夜空。这在当时,是何其的艰难而痛苦!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卓绝的人物,纵观中国的历史,大概也只有鲁迅先生可以跟他并肩。

绝代的戏剧奇才:汤显祖

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主要的戏剧作品有《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代表作就是《牡丹亭》。汤显祖有着绝世奇才,令后来者不敢望其项背。他为人也耿直不阿,原来他也曾为官,后来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就辞官归乡。正是因为他的归乡,才创造出如此绚丽多彩的巨著。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写的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虽然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仍免不了渴望美好的爱情。她在游园时睡着,梦中和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和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为夫妻。这部作品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的强烈要求。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出,便一举超过了《西厢记》,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尤其受到那些在情感方面受压抑的女子的欢迎。曾有记载,有少女读了《牡丹亭》后甚为感动,以至于“愤惋而死”。还有杭州一女伶在演出“寻梦”一段时,感情激动,死于舞台上。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概括了当时社会青年争取自由爱情的斗争之艰苦。杜丽娘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执著,甚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本剧也处处透露出汤显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