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16702900000038

第38章 革命的狂飙——时代的悲与喜(3)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公开战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正在为了实现理想而四处奔走,这时法国的工人阶级经过酝酿,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贪得无厌的资产阶级开展了一场斗争,其中里昂的丝织工人站在了这场斗争的最前列。

素有“丝绸之城”之称的里昂,从16世纪开始,就是欧洲各国丝绸的最大供应国,这里的丝绸受到各国王公贵族们的喜爱。远远望去里昂城的中心,不仅有整齐的大街和林立的店铺,还有穿着考究的商人,那里充满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气息。但是到了里昂的工业区,情况则截然相反了,垃圾和污秽物覆盖在狭窄的街道上,低矮破旧的作坊鳞次栉比,分布在原本就拥挤不堪的街道两旁,在作坊里工作的纺织工人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其中还有不少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五六个小时以上,而得到的报酬却只能买到一磅维持生命的面包。每天付出艰辛的劳动后,他们还要拖着极度疲惫的身子回到无以避风挡雨的住所,甚至有些人无家可归,只好流落街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迫切地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然而这个微小的要求却遭到资本家们的断然拒绝。

1831年10月,工人代表提出了“工资标准草案”,决定和资本家一起开会讨论。然而,开会当天资本家居然理直气壮地向工人代表讨价还价,丝毫不肯做出让步。资本家的行径终于惹怒了工人,6000名纺织工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列队来到政府门前示威,他们高唱着《马赛曲》,将会议厅围个水泄不通。迫于压力,资本家们只好同意了工人代表的提议。当天深夜,“工资标准协议”终于获得了通过。

但是,资本家们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和政府勾结,否决了新工资标准,撕毁了协议,仍然执行旧有的工资标准,这一举措再次激怒了工人们。

11月21日早晨,里昂工人举行了罢工运动,两千多名工人高唱着《马赛曲》直奔市中心,政府出动军队对游行的工人进行镇压,很多人倒在了血泊中。但这并没有让愤怒的工人感到畏惧,他们呼喊着冲向敌人,虽然赤手空拳,却和武装的军队搏斗起来。其他行业的工人见此情形后,也纷纷赶来支援,政府军遭到重创后,溃不成军,只好趁着夜色偷偷逃出了里昂城。23日清晨,起义队伍占领了整个里昂城,他们还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宣布废除捐税,实行“工资标准协议”。

里昂工人的起义成果最终还是被资产阶级颠覆了,大批的军队在得到国王的支持后被调集到里昂,12月1日,六万名政府军包围了里昂城。12月3日,起义队伍遭到了血腥镇压。里昂工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标志着无产阶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被称为“诗人哲学家”的怪才——尼采

19世纪末的西方哲学界,一颗新星正在徐徐升起,这就是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尼采不同于其他的先哲们,他颠覆传统道德的善恶标准,以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树立起丰碑,而他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世界和哲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萨克森省一个叫罗肯的小村里。他有一个信奉新教的牧师父亲,他的父亲曾经教导过几个皇室的子弟,因为教学成绩优异,深受普鲁士国王的恩宠。这样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非常严格,尼采就是在这样严厉的管教下长大的。非常不幸的是,尼采5岁时他的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父亲的去世使一家人沉浸在痛苦之中,为了摆脱困境,尼采的母亲带着他来到了诺姆堡。在那里,尼采找不到愿意与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由于先天不足,尼采生得头大如斗,与矮小羸弱的身体显得极不相称,为此他遭到了很多白眼和嘲弄,父亲的死对年幼的尼采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那时的诺姆堡住着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他是尼采的朋友克鲁格的父亲。尼采每每不开心时,就到克鲁格家里享受音乐。而他生命中的第一部音乐作品《一支圣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在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听着那首激越和悲壮的德国古典音乐时创作出来的。

1863年,19岁的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次年,他又转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他在古典语言研究方面惊人的才华也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在尼采尚未获取博士学位时就授予他古典语言学教授的职称,那时尼采仅仅24岁。此后不久,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在尼采未参加考试和提交学位论文的情况下,授予他博士学位,教学与研究领域从此有了尼采的足迹。后来,尼采成为著名的哲学家。

1882年,尼采的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名叫莎罗门的俄国少女做学生。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莎罗门,然而在尼采向莎罗门求婚时,却遭到了她的委婉拒绝。

此次打击让尼采一病不起,并且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他开始感到无比的孤独和苦闷。尽管后来病情痊愈,却始终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尼采。他开始以“酒神精神”从事写作,先后出版了《希腊国家制度》、《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的思想》、《悲剧的起源》等书籍。随着这些书籍的出版,那些往日要好的朋友也开始逐渐疏远他了。几年以后,尼采患了精神分裂症,在疯疯癫癫地活了11年后离开了人世。思维敏捷、感情和想象力丰富、文笔华美的尼采,被人们称为“诗人哲学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卡尔·马克思出生于1815年5月5日的德国特利尔城。他的父亲是犹太人,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这为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一个生活条件富裕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里,马克思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发展。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整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和欢乐。

马克思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重点学习历史和哲学,他还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他曾参加青年黑格尔派,主张激进的无神论。1842年起他担任《莱茵报》撰稿人,10月任主编,在此期间写了大量的报纸评论,深刻揭露反动政府的丑恶行径。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开始从唯心主义立场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离开《莱茵报》。同年他和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并迁居巴黎,从此开始了同德国、法国秘密工人社团之间的联系,他还经常参加工人、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开展对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历史的研究。1844年初,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首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工人运动只有与科学的世界观相结合才能取得胜利;他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对“武器的批判”。这些文章和当时给阿·卢格的几封信,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完成他的世界观的转变。

1843年深秋,马克思来到法国巴黎。为了能够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他不断加强与工人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够快速地、更好地了解工人阶级的愿望,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这也为他们以后长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系统地研究新的科学的世界观。第一个成果是《神圣家族》,他们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等的唯心主义哲学,详细地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44年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次年,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被迫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他写出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随后,他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新世界观的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1847年又发表了《哲学的贫困》,同年,两人共同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参加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他们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伟大的《共产党宣言》。

欧洲1848年至1849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同当地的人民一起参加了斗争。马克思还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声援各国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再次被逐出普鲁士。他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直到逝世。

在法国二月革命和1851年路易·波拿巴复辟后,马克思先后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历史经验,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著名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及工农联盟等思想,为无产阶级以后取得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不朽巨著中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分析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和经济运行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趋势。

1864年9月,马克思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历史上称为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期间,他高度赞扬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撰写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了公社经验教训,他在内战一书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用革命的暴力去“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才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一文中更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马克思把主要精力仍然用在继续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上,他还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抱病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在政治上也会有一个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再加上长期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十分繁重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自己的工作椅上与世长辞。

马克思的同壕战友——恩格斯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他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17岁的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送去学习经商,在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来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在这期间他曾著文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教迷信和资本家的贪婪,初步表现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是他在柏林服兵役的时间,在此阶段他去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讲座,还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并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他的文章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者。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恩格斯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接受恩格斯为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许多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恩格斯还于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大纲里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以及产生的原因。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专程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此次会面为二人的终身合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详细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他们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1845年,他与马克思合写了《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次的合作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次年春天,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年秋天,他们为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赴巴黎开展活动,希望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