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16702400000016

第16章 不做“包办”父母(2)

9岁的航航放暑假了,父母问他暑假有什么打算,航航说想学游泳和做菜。父母听了后说:“学游泳好,能锻炼身体,但你还小,而且做菜也很容易被烫到,再说你是男孩,学做菜做什么?”航航听了这话不甘心地说:“做了才知道呀,你不是常说要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做吗?而且我就是喜欢做菜,爸爸不是也常做菜吗?”父母想了想对航航说:“你说得对,那你就试试吧,我们一定会认真教你的。”于是,在整个暑假里,航航每天早上写两个小时的作业,然后就去学游泳。游泳回来后,父母就会给他一些钱,让他喜欢吃什么菜就自己去买。买回来后,航航就把菜洗干净,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切菜和炒菜,他学起来很认真,做得也认真,几次过后,航航已经会做不少菜了。

可见,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做”的机会。所以,要想拥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父母就要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成长!

保护孩子但不过度

每个人都会经历世事变幻的沧桑,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一些风风雨雨才能成长起来。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无论是顺境还是坎坷,都是孩子人生中的一笔财富,也是父母所无法阻挡,也无法承担的。如果父母能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他才能尽快成长起来。相反,如果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受伤而过度保护,不但不能让孩子成长起来,反而会造成孩子的无能。

在中日两国共同举办的一次少年探险夏令营活动中,人们吃惊地发现日本的孩子到达目的地以后能够马上行动起来,自行搭建营地,生火做饭,对于那些独自不能完成的活动,他们会积极地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者合作。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很多孩子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们疲惫地坐在一边,看着日本孩子忙来忙去却不知道帐篷怎么搭、火怎样才能拢起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与中日的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日本的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他们做家务,鼓励他们自己去登山,而中国的很多父母对孩子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做了。父母这样保护孩子,最终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12岁的晓晓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去参加夏令营,晓晓的父亲怕他受不了,就请了假,骑着车远远地跟在学校队伍的后面。到了晚上,老师查铺时发现晓晓的床底下有个人,就把他叫了出来,结果发现他竟然是晓晓的父亲。老师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晓晓的父亲说,晓晓第一次出远门,自己实在不放心,怕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从床上掉下来,因为晓晓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一个人睡过,更没有独自出过远门。老师听完晓晓父亲的话,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现在,像晓晓的父亲这样的父母越来越多,他们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孩子本可以自己穿衣服,父母却怕他们不会穿、穿得慢、穿不好,于是自己替他们穿;孩子本可以自己洗脸和手脚,父母怕他们洗不干净或弄湿了衣服,于是就代劳了;孩子本可以自己收拾书包,并准备第二天上课用的学习用品,父母怕他们丢三落四、带不齐,于是替他们做了。总之,父母总是害怕他们磕着、碰着、累着,最终使孩子变成了一个生活中的低能儿,等到需要孩子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孩子却只能无奈了。

此外,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很多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爱好。即使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爱好,他们也觉得孩子的爱好是错误的,怕孩子走弯路,于是强行剥夺了孩子的爱好。比如孩子爱学手风琴,父亲却非要他放弃手风琴学钢琴;孩子喜欢文科,父母却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借口,替他选择理科……事实上,人们只有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才能开开心心地去做并取得好成绩,孩子也一样。如果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不仅会使孩子难受万分,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可见,保护自己的孩子固然是父母的天性和本能,但如果把这种保护延伸到孩子的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最终只能妨碍孩子的自立与成长。

父母应该时刻告诫自己的是,每个孩子最终都要独立面临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而不是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生活,就会渐渐剥夺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权利和能力,使孩子不是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岌岌可危的寄生虫。所以,身为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但绝对不能包办孩子的生活。

当孩子主动提出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说“你还不行”或者“不可以,太危险了”,而应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放手让孩子一试。即使孩子失败了,也可以借此获得处理同类事情的经验。当孩子有退缩的念头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他勇气和鼓励。当孩子求助的时候,父母要尽力给予帮助。

让孩子学会承担

孩子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长大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替代的,只能自己积累。因此,好父母不要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当孩子有了过失时,应让他为自己的过失负起应有的责任。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常常会产生一些过失。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说出了伤害别人的话,粗心大意给父母惹来了麻烦等。对孩子的这类过失,许多父母都会挺身而出替孩子承担责任。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犯下这样的过失是必然的,等孩子大了就没事了。但是父母为孩子的过失承担责任,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小武早上到学校以后突然发现自己忘记带英语书了,于是他找到一个电话亭给家长打电话说:“妈妈,我英语书忘带了,你赶快送来。”小武的妈妈找了一会儿问小武说:“书桌上没有,你把书放在哪里了?”小武脸拉得很长,不耐烦地说:“就放在床上。你怎么不会找找?”

可见,父母如果由于对孩子过度保护,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就事事代劳,以至于一直不能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孩子有了过失行为却不必承担责任,久而久之,孩子必然会缺失责任心,丢失良好的处事能力,还很容易形成极端的自私与冷漠性格。更何况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起相应的责任,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当孩子有了错误或缺点时,父母就应引导其正确地面对,让孩子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接受为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付出的代价——惩罚。这样孩子就会树立起应有的责任心,并培养起应有的处事能力。

在美国有一个孩子,有一次他在院子里踢足球不小心把邻居家的一块玻璃给打碎了,邻居要他赔偿,并告诉他这块玻璃需要花12。5美元。孩子忐忑不安地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爸爸听他说清楚原因后就说:“既然这样你就应该赔偿邻居的损失,如果你现在没有钱,我可以先借给你,借期为一年。”这个孩子高兴地答应了。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为了赚到12。5美元,这个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他给人擦过皮鞋、送过报纸,还打了很多份零工,最后他终于挣回了12。5美元,还清了欠父亲的钱。多年以后,这个孩子在回忆这件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前总统里根。

一个好父母不能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导致过失的原因,引导、指导孩子寻找处理问题的方法,让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自己的过失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样,孩子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以后就会少犯类似的错误。相反,如果父母不经调查了解就袒护纵容孩子,把责任归咎于外在的因素,这样就只会使孩子在错误的泥坑里越陷越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孩子犯了错,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这样他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体罚、伤害孩子。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对孩子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以便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发展。

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孩子由于自制力差,所以难免常常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面对孩子的要求,很多父母往往认为他们还小,不懂事是难免的,所以就一味迁就孩子。这样时间久了之后,孩子就会形成心理定势,认定了父母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因此变得更加任性。

小新是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玩电子游戏。但是父母曾经明确表示过不支持他过多地玩电子游戏,因此他想玩的时候就借宿在比他高两三个年级的同性朋友家中,然后在朋友家里尽情地玩。小新妈妈虽然不同意孩子玩游戏,但她认为孩子并没有在家里玩,而且由于孩子能交朋友是好事,就给予了他无条件的支持,于是小新就更频繁地跑到朋友家里尽情地玩游戏。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迁就,小新渐渐变得不能听进父母的任何意见,并养成了想干什么就必须干什么的习惯,父母对他稍有不顺心或不能依着他的心愿,他就耍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相要挟。有一次,因为小新非要买一台电脑,而他已经有一台电脑了,所以父母就不同意,小新见达不到目的就在家里乱砸东西。爸爸一气之下训斥了小新几句,小新就气得手足抽搐起来,吓得父母以后再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思了。就这样,小新在家中说一不二,想要什么就非要得到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丝毫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不要以为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就是爱,不要以为迁就孩子他就能健康地成长。爱子之情,人皆有之,爱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做法。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有原则的,如果一味迁就,其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变得更加任性,甚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的性格,更不用说具备最起码的社交及生活能力。所以,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父母绝不能一味地姑息迁就,而是应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对孩子宽严并济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任何人都不会乐意,况且孩子还没有大人的胸襟,如果做不乐意的事情,反抗的情绪便溢于言表。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要跟他讲道理,或者给他立个目标,比如说查数,学会了才给,而且要学会对孩子拒绝。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年龄较小的孩子往往注意力不会很专注,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他们对一些事物的兴趣往往是一时心血来潮,很快就会忘记。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有吸引力的事物上。

3.适当与孩子“约法三章”

父母可以认真总结孩子任性的规律,然后就可以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限制孩子的任性。比如有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哭闹着让父母喂,父母就可以在吃饭前就对孩子说好:“今天吃饭的时候不要妈妈喂,你自己吃,不想吃了可以出去玩,不然就不让你出去了。”

4.激发起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自己去克服任性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任性的害处,还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童话或故事中的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和鼓舞孩子改正任性的坏毛病。

5.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孩子适当惩罚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自制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有时候父母会发现正面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只要掌握好度,适当地惩罚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当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父母不必苦口婆心,或者怕孩子饿着于是百般哄劝,而是应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要吃完饭,如果过了时间孩子没有吃完,就把食物拿开,哪怕孩子哭闹也可以置之不理。不要以为这样会饿到孩子,其实一两顿饭不吃根本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有所收敛。

要想培养出一名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对他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说“不”,千万不能心慈手软。拒绝孩子,一定要善始善终。父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至少能让孩子明白:父母拒绝他不是跟他过不去,而是为了他好。

让孩子适当地吃点苦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常常遍布荆棘,父母的责任不是要处心积虑地为孩子扫除一切挫折和障碍,而是要默默地站在孩子身后,鼓励孩子去尝试、去体验,这样孩子才能在一次次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

有位父亲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出去散步,当他们经过马路上的一个台阶时,父亲执意让儿子自己登上去。一个台阶对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来说是个莫大的考验。旁边的路人看到后,都纷纷说:“把孩子抱上来吧”,“扶一扶孩子吧”,但这位父亲却始终微笑着一动不动,并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儿子。孩子似乎也从父亲的眼中获得了一种力量,于是尝试着自己爬上台阶。虽然孩子好几次都从台阶上摔了下去,但经过努力之后,他终于成功地跨到了台阶上,父亲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