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16702300000024

第24章 奖罚得当,从家庭做起(1)

在家庭中,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比得上一百个老师。

从家庭教育出发,妈妈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让孩子明白家庭中的责任,用一些奖惩妙招让孩子爱上做家务,学会简单的理财知识,引导孩子管理好自己,使奖惩教育相辅相成。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做成人,把孩子当做孩子。

——卢梭

一次,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去某地考察教育。当地有一个人非要见他一面,说自己能让一个3岁的孩子学会3 000个字。但柳斌不想见他。

可是在考察结束时,这个人竟带了一群3岁的孩子和一群记者在门口等他,说:“柳主任,您随便考,看看这些孩子是不是能认识3 000个字。”

柳斌摇摇头说:“你让孩子和记者都回去吧,我单独跟你谈。”

之后,柳斌对这个人说:“我相信,你的每个孩子都能认识3 000字,这无非是训练的结果,小狗训练多次还会算算术呢!可这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毛泽东选集》每篇也只有2 700多个字,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学会3 000字,他干什么用?他会思维吗?孩子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在柳斌看来,这种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的“起跑”是误人子弟的教育。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起跑快出几秒对漫长的长跑来说其实是不起作用的。

这句话值得所有的妈妈深思。展望今天的教育,父母对孩子赋予了太多期望,致使他们的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妈妈前赴后继,小小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被逼着上各种早教班、辅导班,也不管他是否感兴趣,每天早出晚归,比大人上班还要忙碌,结果,辛苦一路,只能是忙坏了家长,又累坏了孩子。

这种偏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学习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到最后也只能是害了孩子。

卢梭曾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看看今天,这种“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般的早熟的果子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14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枚瑟就是一个人们所说的超级天才,他在戴着尿片的时候就和妈妈在超市里讨论应该买什么牌子的衣物柔顺剂,他躺在摇篮里时就已经在思考转世轮回的问题,可是他有时候也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诅咒,因为巨大的天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期望。再加上媒体的大肆吹捧,使得他畏惧失败,在沉重的外界压力下,最终,他患上了心理疾病。

一位教育家也曾经在美国跟踪了几十名“少年班”的“神童”,绝大部分人在长大后发展都一般,有个别人还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这也证明,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

知心姐姐卢勤也看到过一些人们眼中的“神童”,一次,有一对大学教授夫妇来找她,话语中带着忧伤和焦虑:“我们的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可现在他毕业在家,天天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什么事都不干,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都愁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卢勤说:“你们的儿子该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时,你们没让他吃,而是让他学习;想做事时,你们不让他做,也是让他学习。如今他学位是拿到了,可童年的缺憾,让他现在的心理有所迷失,他已经无法找回童年,但他想去找,所以现在他只想吃、只想玩,不想做事了。一个人没有快乐的童年是很不幸的,而用金钱买不回童年。”

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有一个童年,所以,妈妈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孩子的短暂时间。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只有在玩耍中,他们的天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千万不要逼他们学写字、学拼音、学外语,为了让孩子成为“天才”,用大量的练习占据他们玩耍的时间。

卢梭说:“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然而应该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更大的灾祸全是我们咎由自取的。”

曾经有一个4岁的印度男孩参加马拉松比赛,他跑完了42千米。在男孩5岁时,他的家人又准备让他向50千米冲刺,超过马拉松的长度。正当人们兴奋地等待这一冲刺时刻,迎接“马拉松神童”的诞生时,印度政府却出面干预了。政府派人封锁了50千米长跑的道路。他们的解释是:“我们宁愿要一个普通的孩子,也不要神童。”印度政府的这种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还有一位妈妈的态度也值得学习,她就是美国史岱文森高中15岁的学生杨格的妈妈。

杨格在10年级还未结束时就已经读完了高中所有数学与科学课程。他决定提前申请大学,而且是美国最好的几所大学。杨格竟然在“科场”连中三元,当时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哈佛大学决定录取他,而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也不甘落后,都要争抢这名数学“神童”。可是,在美国人的眼里,以杨格的年龄来看,大学入学许可未免来得太早了。

因为,不论如何有天赋,15岁的杨格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杨格不知道选择哪所大学,他甚至还很孩子气地表示,如果实在不能决定入读哪所大学,他会用扔硬币来决定。

但杨格的妈妈是如何看待儿子的成就的呢?

这位普统的美国女性只是一所学校的办公室文员,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有出息,如果换成是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可是杨格的妈妈却说了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这个孩子喜好非常强烈,冲劲十足。我唯一担心的是,他好像不明白一生的青少年时期只有一次,将来有很多时间慢慢成长。我希望他早日了解这一点。”

这位美国妈妈讲了一个年轻人成长中很深奥的道理,那就是不论一个人如何的有才华,在他的少年时代,心理素质依然脆弱。

所以,面对孩子的童年,妈妈不能有太多的功利性目的,不能因为自己的短视,把孩子看成学习的机器,剥夺孩子最宝贵的童年,毁掉孩子的人生。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有完整的人格,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

家庭中更要给孩子制定规则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淮南子

在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中,守规则非常重要。

日本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很重视培养孩子懂规矩、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而对于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则不那么热心。

如果你去日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日本的孩子都比较老实,坐电车时不会来回走动,在餐馆吃饭时更不会大声哭闹或喧哗。在公园里玩,明明是你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但日本妈妈也会赶紧过来道歉并要求自己的孩子与小朋友共享玩具。日本家庭教育协会认为:“规范形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懂规矩,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将来在进入社会后,每个孩子才能变成遵守规范的社会人,而只有具有了共同规范的人之间才能产生信赖,这也是日本人民凝聚力强的原因。

妈妈如果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叛逆,不好管,坏毛病太多等,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太疏于管教了。因为孩子这样常常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家规,从小缺乏家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要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就要给孩子制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

事实上,孩子能否遵守规则,妈妈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个人。

一天,在美国的某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出现了一个50多岁的妇女。起初大家并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人人都有权利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可过了不久,年轻的大学生们发现,这个妇女并非退休之后为了填补空虚才来这里学习的。每天清晨,她总是风雨无阻,第一个来到教室,温习功课,认真跟着老师阅读。老师提问时,她也会因紧张出一头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年轻的大学生们还纷纷借她的笔记做参考。每次考试前,她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补缺。

一天,一位老教授对年轻的大学生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

果然,大家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所谓“见其母,知其子”——妈妈的素养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

朱木兰在学习中的自律只是一个缩影,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她的6个女儿个个都不让须眉,全部出自美国名校,被外界称为“六朵金花”:大女儿赵小兰毕业于哈佛大学,荣任两届美国联邦劳工部部长;二女儿赵小琴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三女儿赵小美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硕士,现任纽约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四女儿赵小普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现任通用电气航空服务副总裁;五女儿赵小婷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自己创业,后又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特殊教育博士;小女儿赵安吉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后任福茂集团资深副总裁。

朱木兰要养育这么多女儿,可想而知,日子会有多么辛苦。但她却把女儿全部培养成了名牌大学生,令美国白人社会刮目相看,其中付出的艰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对于朱木兰的教女有方,丈夫赵锡成一语中的地说:“我这个做爸爸的一天到晚在外面忙,女儿管得好,都是妈妈的功劳。”

现在很多妈妈都是面对一个或两个孩子,即使是这样也常常让妈妈们忙得不知所措,而朱木兰呢?她要面对有6个孩子的大家庭,而且丈夫还常常不在家,朱木兰深知规则的重要性,赵小兰曾这样概括朱木兰的言传身教:“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和自己的价值观,知道活着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面对男孩或其他什么人,我们都不会示弱。我们要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母亲让我们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朱木兰治家教女,基本上也是沿袭中国的传统,对于规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尤其要以身作则。朱木兰认为:“年轻人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各自分担家务。”在孩子们年幼时,丈夫处理公务,朱木兰就让女儿们做功课,并规定大家谁都不可以看电视。后来家庭富裕了,便请了一名管家,但朱木兰依然要求孩子们必须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房间,并在临睡时,自己拨好闹钟,准时起床,然后赶校车上课。每逢周末,朱木兰还要求孩子们和自己一起做家务,包括整理花园中的花草,清理游泳池,甚至连家门口那条宽36米、长120米的柏油车道,也是由大家动手一尺一寸地铺设而成的。

此外,赵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女儿们非但不能上桌,反而要做好服务生,为客人上菜添饭。直到三女儿赵小美结婚,亲友们来到赵家吃夜宵,当时身为联邦政府运输部副部长的赵小兰还要照例为客人们端菜盛饭。那时,到赵家的客人简直不敢相信,朱木兰的答复却与众不同:“不错。我们教她们做女服务生,那何尝不是一种训练?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做辛苦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人生并不是‘读书’便足够的。在招呼客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赵家还有另外一条家规:女儿们在外面的花费,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时的学费,曾向政府贷款,暑假时赵小兰便打工赚点生活费。母亲常对她说:“我们主张俭省,但如果你们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

朱木兰的这种家教方式,目前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里很少见,但朱木兰始终肯定它的作用。

这位平凡的东方女性性格温和但内心坚定,她在给孩子制定“家规”时,首先自己必须严格遵守,在教育孩子时,遵循两点:一个是爱,一个是严。做到这两点而不偏离,又谈何容易,但朱木兰做到了。她的教女有方,众口皆碑,也传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的耳朵里。一次,老布什在白宫接见朱木兰一家,还特地对夫人巴巴拉·布什说,要虚心地向朱木兰学习如何成功地管教孩子。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引出了后来的《弟子规》,立规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第一课。“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就会发现,多数名人的家规不仅多,而且很严格。正是这些看似严厉却充满爱的家规培养出了出色的孩子。

那么,该如何制定家规呢?

下面先来看看奥巴马为两个女儿设立的家规:

(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