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16702100000010

第10章 别让代沟变鸿沟(1)

有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不懂事,好似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到底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毫无疑问,孩子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一定的问题。

一般来说,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成长轨迹偏离自己的预先设计,就会不讲究方法和方式,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情绪宣泄,如此一来,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阀门也会关闭。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要从“心”开始,并运用“新”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这种和谐的沟通方式,家长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同时,孩子也能积极努力地完成父母的意愿,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蹲下来,理解儿子

当孩子愤怒或感情波动比较大时,家长最好不要试图劝导孩子,更不要直截了当地批评孩子,因为此时,孩子通常很难接受任何人的意见,即使安慰也无济于事。

此时,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任何建议或安慰,而是家长体会他们在特殊情况下的心情和此时此刻的感受。

在孩子遭受不幸时,通常不想完全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只会向家长透露自己的部分心情,其余的就希望家长能够理解或猜出他们此刻的心情。

12岁的杰夫放学之后,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看到杰夫的表情,爸爸以为他在学校受到了欺负,所以就问杰夫生气的原因。原来杰夫所在的班级原计划明天去野炊,但是天公不作美,快放学的时候下起了小雨,所以老师宣布野炊计划取消。

如果是以前,杰夫的爸爸会说:“天气不好,也怪不了别人呀?即使你发火也是无济于事的,再说以后还会有更多野炊的机会。”但是杰夫爸爸发现,每次说完这些话都会使杰夫的心情变得更糟糕。于是,爸爸这次换了一种方式,因为他想,杰夫既然对取消这次野炊这么在意,那么现在他肯定很失望,他向我传递出这种情绪一定是希望我能够理解他的心情。所以爸爸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方式——以感同身受的方法对杰夫的不幸表示理解和同情。

爸爸:“你看上去很失望,对吗?”

杰夫:“嗯,当然了!”

爸爸:“也是,你把一切东西都准备好了,却赶上这场雨。”

杰夫:“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更加气愤呢!”

父子俩沉默了一会儿,爸爸的脸上也表现出很遗憾的样子。

杰夫打破了僵局,说:“不过也没有办法,事情已经成了现在的样子,只好以后再出去玩了。”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会存在这样的沟通问题——家长只是单方面在说,全然不顾及孩子的反应,这是教育的一大弊端。如是家长长期以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即使有事情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如此一来,两代人之间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隔膜。

如果孩子对家长说:“我不喜欢学校的某某老师。”作为家长的你,不必再问更多的细节,更不要追问孩子说:“你是不是在学校做错事情受惩罚了,所以才这么想的?”要知道,孩子不喜欢老师或学校一定有他们的原因,否则天真的孩子是不会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此时,家长只需向孩子传递出这样一种态度:我理解你的痛处、尴尬和气愤。

9岁的瑞斯在家吃晚饭时显得很不开心,还对妈妈抱怨说:“老师的体罚让我很难过。”

此时妈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更没有追问事实,也没有对瑞斯提出任何疑问,她明白想让孩子消除怨气就必须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应该用同情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

于是妈妈说:“亲爱的,你看起来很累。”

瑞斯:“正是这样,妈妈。因为有同学在教室里打闹,老师不知道究竟是哪一个,所以就体罚全班同学在大厅站了一下午。”

妈妈:“那你们就静静地在大厅站了一下午?难怪你看起来这么累呢。”

瑞斯:“不,我和老师说‘您能够利用其他的方式找到吵闹的学生,没有必要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妈妈:“宝贝,你真是了不起,居然能帮助老师认识到用惩罚所有人的方式找到犯错误的孩子是不公平的行为!”

瑞斯:“但是,妈妈,我的话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老师只是微笑了一下,那是她发脾气之后的第一次微笑。”

妈妈:“虽然你没有改变老师的主意,但你却改变了她的情绪。”

如果孩子的想法没有错,家长就要学会聆听并理解他们的想法,还要适时地表扬孩子;如果孩子的思想存在不健全的地方,家长应先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再寻找适合的机会传达出正确的态度,这样才能消除孩子心中的怒火。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当孩子的心情处于低落、羞愧、伤心、不满时,家长就要及时告诉孩子,你理解他们的感受,可以通过以下的表达方式表示你的理解:

“当时你一定会非常难过吧!”

“没错,谁都会非常生气。”

“今天真是糟糕的一天。”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现在一定很累吧!”

“亲爱的儿子,我知道你是最棒的!”

……

男孩一般不善于表达,又很有主见,如果孩子的情绪因为某件事比较低落,家长切忌一味地指责,否则就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因此,家长不妨换一种方式应对孩子不愉快的心情,调节孩子的情绪,同情孩子的处境,理解他的情绪和不满。

放下家长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来理解孩子,让这种敞开心扉式的理解谈话成为你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这样就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所以英明的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会先安抚孩子在愤怒外表下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让孩子知道,家长理解他们的感受。

善用先听后说的技巧

成长中的孩子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惑,所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听并且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家长,所以家长应该多挤出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心声,给他们一个诉说的机会。

初夏,妈妈领着10岁的儿子到公园里玩耍,由于天气较热,不一会儿母子就感觉口渴了,幸好有先见之明的妈妈在临出门之前将两个苹果放进了儿子的书包中,于是妈妈拿出苹果,问儿子要哪一个?此时,妈妈在想:儿子一定会将大的苹果让给自己吃,因为她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有长幼尊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

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却在两个苹果上都咬了一口。妈妈以为儿子是想将两个苹果都据为己有,此时,伤心的妈妈本想数落儿子一番,然后再教儿子应该怎么做。但是碍于在公共场合,妈妈改变了方式,温和地对儿子说:“你能够告诉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儿子眨眨眼睛,天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苹果给妈妈吃!”当妈妈听到儿子讲完这句话时,眼睛里涌出了泪水,她为儿子的懂事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自己能够给儿子说话的机会感到庆幸。

通常情况下,家长对于孩子的批评和教育要多于倾听和谈心,因此,孩子很难和家长站在同一高度进行对话。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家长往往是在自说自话,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徒劳无功的。

这样一来,家长的管教就变得毫无意义,孩子有时还会以不耐烦的情绪应付家长。

沟通需要技巧,不少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好管教,和他讲道理也不听,甚至有时孩子的道理比家长还要多。所以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就是不可理喻的,于是家长为孩子的教育而烦恼,孩子为家长的唠叨而烦恼,处于这种交流的怪圈内,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

与此同时,有的家长对于沟通问题认识不足,认为供孩子吃穿,只要他好好上学就行,没有必要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沟通上,甚至思想偏激的家长还会有“棍棒出孝子,打骂出成绩”的错误想法。

其实,这两种沟通方式都不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相反还会滋生孩子心中的困惑,即使家长经常在孩子耳边苦口婆心地劝说和教育,也无异于隔靴搔痒,根本深入不到孩子的内心。

沟通的前提离不开尊重和信任,只有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此外,沟通也需要技巧,这样双方才能够接纳对方的意见。

技巧之一:倾听孩子“发脾气的心声”

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因某件事不满,家长可以允许他发脾气。

此时家长要先放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坐下来看着孩子,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而不要左顾右盼,无论他说得对还是错都不要打断他。这时孩子就会从家长那里得到这样一个信息:我是被重视的,父母在倾听我说话。

技巧之二:感同身受,做出真诚的反应

当孩子说完他的想法或意见时,父母要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训斥或诱导孩子,更不能敷衍了事。

孩子往往很敏感,所以家长与孩子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态度和语气,这和谈话内容一样重要,同时家长最好运用肢体语言。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谈话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所以为了使你的语言更有力度,可以将肢体语言作为沟通工具。

技巧之三:掌握最佳的谈话时机,不伤及孩子的自尊心

生理学家研究指出,晚饭过后,人的心情处于最佳状态,是比较好的谈话时机,此时家长可以找到孩子的兴奋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好不要选择在下午5~7点之间与孩子谈话,因为这段时间是人体内生理活动的最低点,在各方面都不利于双方的谈话。

谈话时避免不了出现冲突,大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另外批评不是攻击,最好用建设性语言代替批评,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技巧之四: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孩子向父母寻求意见或帮助时,家长给出的指导越具体越好,不要只提供专制的意见,最好与孩子一同商量解决之道,这样就会使问题明朗化、清晰化,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家庭教育中,倾听孩子讲话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这既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面对面地交流。

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主要源于有人说话而没有人聆听。聆听是表现关怀的方式,它可以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

倾听,并不是光听不说,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沟通方式,父母能够从中发现乐趣而不是苦恼,还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儿子把朋友带回家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成功人士做过调查:一个人的成功,80%靠的是情商和人际关系。那些自我封闭的人即使拥有高智商,也无法获取事业上的成功。

作为家长,在孩子2岁时就应鼓励他去尊重、喜欢身边的小朋友,这是培养孩子最初的交友意识,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岁的单军在暑假参加了英语和美术培训班,与其他不情愿参加补习班的学生相比,暑假里的每一天单军都过得不亦乐乎,而且好像很享受那时的生活。

这是因为单军在补习班中认识了一些可爱的朋友,在那里既有上初中的哥哥、姐姐,也有低年级的小朋友,在课余时间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而且在每晚七点整,一个哥哥都会在楼下喊单军一起去美术老师家。此时,一向做事缓慢的单军就会三下五除二地把饭吃完,带上工具和哥哥一同骑车前往老师家。

有一次,单军与妈妈聊天时,无意中提到那位哥哥,单军说:“我认为他很不错,不仅国画画得好,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很强,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儿子的话中,妈妈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

妈妈是位中学教师,她从小就教育单军:“交朋友是需要学习的,不仅你要学,做父母的也要学。”所以,单军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结识一些品学兼优的好朋友,而且老师也很喜欢他,并且常常对他妈妈说:“单军接受能力强,爱思考问题,尤其是能和一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和睦相处。”

妈妈认为儿子终要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走向社会,到那时能否获得成功,是否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主要还是看他能否与人和睦相处。

因此,单军的妈妈不仅鼓励儿子交朋友,还经常鼓励他把朋友请回家做客,于是,每到休假时单军的家中都会有很多孩子,此时,妈妈的脸上始终会挂着灿烂的微笑,因为她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

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往能力使人变得完善。所以,家长要在男孩适当的年龄引导他把兴趣和情感投放到家庭外部的人身上。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多跟周围的人亲近。

大量事实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还有以下6点好处:

(1)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2)有利于孩子度过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3)增大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范围。

(4)获得与人和睦相处的宝贵经验。

(5)为日后铺就良好的人脉关系网。

(6)活跃思维,取长补短。

有的家长害怕孩子交朋友,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分散注意力;有的家长不欢迎孩子的朋友来家中做客,认为这样会影响他们的休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应该交朋友,认为孩子之间的吵闹、打架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家长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换一种角度考虑,家长们的做法有些得不偿失。因为孩子毕竟要走向社会独立生活,这期间必然要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孩子在与朋友相处时会出现各种情况和问题,这时是家长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