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16701700000018

第18章 不经艰辛,难有收获(1)

在哈佛大学当门卫

岳晓东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他在大学里打工时做过门卫。上班时,他坐在楼门口,监督进来的人有没有佩戴大学的证件。这个工作一天上8小时,每两个小时要在校园里巡视一圈,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岳晓东每次上班都背一个大书包,他的很多博士论文都是在值班时完成的。

岳晓东在哈佛大学总共做了5年门卫,在哈佛大学剑桥市校区的大部分教学楼里都值过班。其中,他最喜欢的值班地点是教师俱乐部。在那里值班不用来回巡视,还有美味的点心和咖啡可以享用。当然,这样好的活并不容易获得,岳晓东报名后排了两年的队才有了这个机会。

岳晓东做门卫时最愿意值夜班,因为这样他晚上和白天都能学习。当然,值夜班要经受彻夜不眠的考验。为了保证整晚不犯困,岳晓东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上班前睡一会儿,不停地喝咖啡,听激烈的音乐等。有时候实在太困了,他就去外面吹风提神,或吸半支烟,再吸几口清凉的空气,回到值班室,头脑顿时清醒了。

无数个夜晚,岳晓东望着窗外的天空由漆黑变成灰色,四周的景物渐渐清晰可见,直至东方露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那种对黎明的期盼是一股巨大的动力,支撑着岳晓东坚持下去。

岳晓东值班最多的地方是天文物理系。天文物理系门厅的墙壁上挂着历届系主任的油画像,而正对着他值班座椅的墙上挂着波尔金教授的画像。画中的波尔金教授微笑着,一手叉腰,一手拿着眼镜,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每当岳晓东困得睁不开眼时,就好像感觉他从画里走出来,跟自己打招呼,提醒自己不要失职。有时岳晓东实在太困了,就用手撑着头打盹儿。没想到这样就练成了用任何姿势都能打盹儿的本事,这也是长期熬夜的功夫啊。

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当门卫时创过一项特殊纪录。哈佛大学有个妇女研究中心是以哈佛女校前校长Bunting的名字命名的,岳晓东经常在那里值班。有一次,一家人要出门,想请个哈佛大学学生帮忙看家。于是岳晓东前去应聘,结果发现此人正是Bunting本人。因此,他就是哈佛大学看门人中唯一看过Bunting研究中心和她本人家的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奇遇。

在当门卫时,岳晓东还有过一项纪录:连续3年的大年除夕都是在值班中度过的。岳晓东喜欢哈佛大学安静的夜,这个时候他正好可以写年终日记,在不知不觉中迈入新的一年……

风雨哈佛路

这是一部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风雨哈佛路》,它讲述了一个拥有金色头发的纽约女孩如何经历人生的悲苦和辛酸,最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这个女孩名叫莉兹,她的故事足以让每个人动容。

莉兹生长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她的母亲因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溃,他的父亲因酗酒最后进入了收容所,而外公脾气暴躁,又常常殴打她,她不得不离家出走,四处流浪,可是又没有一个安宁的地方容她栖身。

后来,她在一个被她称为“疯人院”的教养所里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她和好朋友克瑞丝一起流浪,乞讨、露宿街头、到便利店偷东西……

莉兹的童年岁月多半是在慌乱的流浪中度过的,她8岁就开始卖破烂,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她从来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在充满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的环境中生活,她身边的朋友也大多是捡垃圾或是做妓女,他们都是一些习惯向生活的不幸低头的人。偶尔,莉兹还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顾她的父母和姐姐。

有很多次,莉兹流着眼泪坐在母亲的病床前。日复一日,莉兹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希望和梦想的世界里。

但即使是这样,莉兹对父母依然没有抱怨,有的只是爱与责任。哪怕被送进可怕的教养所,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她对父母的爱、对亲情的渴求依旧没有改变,她为能再次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而开心。

“我的妈妈,她是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常常烂醉不醒,还有精神分裂症。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很爱。尽管她已经忘记了爱我,但我一直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

莉兹渴求亲情,可是连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最后都变成了奢望,她的母亲最终因感染艾滋病离她而去了,她的伤心只有自己知道——“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就在母亲死去的那一天,只有棺木,连最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棺木就要被下葬了,莉兹跳上了棺木,静静地躺在上边,和母亲做最后的告别。

她任凭思念和回忆静静地在心里流淌,她回忆和母亲在一起时幸福的时光:母亲带着她去公园玩,拿硬纸板当垫子从山上滑下来,她们开心地喊叫,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见人怕的瘾君子,妈妈,我依然那么的爱你。如果可能,我愿意放弃我所有的一切来换取我家庭的完整。世界是虚无的,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

而现在,母亲却已经离她而去,这个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

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命运留给她的只有伤心。

奇怪的是,这些贫穷和负面的童年经验并没有让莉兹变成坏孩子,并没有让她绝望。

因为,在隐隐约约之中,莉兹一直都知道,在她生长的环境之外,有另一种生活,那是其他人所过的、很不一样的生活。

莉兹知道,只有想办法逃离现在的环境,才有可能去到那个新的世界里。

“是的,我真的很聪明,我会成功的,我只是需要机会而已,是的,是这样的,我需要机会脱离我出生的环境,我认识的人全都充满了怨气,他们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但是我相信有比那更好的地方,那里更发达,我要活在那种地方,就是这样。”

莉兹深知:如果就此沉沦下去,她将会落得一个和母亲同样的悲惨结局。于是,她决心告别这里,她要走向全新的生活。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做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可怜呢?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在母亲死后的最初几个月里,莉兹都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任何精神鼓励。她凭着坚强的信念,自己一个人,申请进入一所私立高中,“我要上学,我必须要去”。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帮她跳出贫苦的轮回。

最终,莉兹用她的真诚争取到了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机会。父亲作为她上学的担保人,在办理完担保手续出来的时候,父亲对她说:“好孩子,坚持学习,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弱小的莉兹坚定了信心,从容地走进了学校的大门,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

莉兹虽然还是没有地方睡,但她找到了打零工的工作,她必须要在肮脏的洗碗槽前面,一边为赚取微薄的薪水而工作,一边念微积分和几何学。

莉兹身边的人告诉她,没有用的,不要痴心妄想进入大学。但是莉兹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从17岁到19岁,两年的时间,在大卫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莉兹发挥出惊人的潜力,她在只有小学水平的基础上,在常常打零工的情况下,硬是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高中课程。并且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

于是,作为学校的奖励,莉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

深秋的季节,金黄色铺满了校园的小路,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仰望。

面对哈佛大学的殿堂,莉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考入这所大学,成为哈佛学府中的一员。

那天,当莉兹看着走在哈佛校园里的那些自信昂扬的学生们,心里不禁问自己:“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莉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莉兹,像我们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可能进哈佛。”

“我会的。”莉兹说。她更加坚定了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

为了争取进入哈佛,莉兹必须要申请助学金,她为此找遍了所有的助学金资讯,发现了《纽约时报》提供全额助学金,并且这笔钱足够让她去念昂贵的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