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提高孩子竞争力的36个好方法
16701300000020

第20章 智力训练篇(10)

“什么?”老秀才一听,惊奇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少年演算的稿纸看起来,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居然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算出来了。

老秀才转过脸来,对少年夸奖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请问高姓大名?”

“学生杨辉。”少年恭敬地回答。

后来在老秀才的指导下,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最终成为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孩子数学技能的基础。家长怎样才能引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呢?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是采用一些幼儿数学类图书对孩子进行引导。这些书以故事的形式,引导从孩子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这些书中的故事来指导孩子。

以往常见的教育方式,往往仅强调运算的技巧。但这是不够的,家长应该让孩子从根本上理解数学的概念,这样才能养成数学的思维。因此,对孩子的数学教育,绝不能仅限于教孩子认数字、背乘法口诀,而应该涵盖比较广泛的内容。

数学的概念性较强,通常比较抽象。孩子在学习这样抽象的概念时,产生厌烦的情绪在所难免。因此,家长应当尽量用具体化的事物来代替这些抽象概念,让孩子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记忆点,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一百万、一亿等大的数字概念,孩子因为缺少接触,往往不能形成明确的记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如果一个一个数地去数,要花好几天才能数到一百万;装一百万条金鱼的鱼缸能装下大鲸鱼!

这样的方法容易抓住孩子的兴奋点,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另外,家长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学习数学,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有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这时候,大人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但不宜强迫孩子做“数学作业”。

二、不要逼迫孩子学数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的兴趣

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他的大学几乎毕不了业,原因也都是因为数学。他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考不好的科目还是数学。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噩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共轭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的“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自然对数的“超越数性质”也是他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他就是——埃尔米特,一个数学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数学是培养发散思维的科学形式,不仅抽象生涩,内容更是包罗万象。这样一门学科对于孩子的吸引力往往比较小,甚至很多孩子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恐惧情绪。这是家长缺乏引导导致的结果。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和培养的效果。因此,逼迫孩子学数学,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谋杀”,会造成孩子的抵触心理。很多家长自身的攀比心理过重,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会背乘法口诀了,我家孩子也不能落后。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事实上,很多创造了辉煌成就的数学名家,都不是天生的数学天才。埃尔米特的经历也说明了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是依靠自身的兴趣和领悟,而不是父母的打压。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数学家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顷刻间成为倍受瞩目的新闻人物。

事实上吴文俊小时候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上大学二年级时,他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当时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精彩授课,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大学三四年级时的刻苦钻研,更使他打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此后,他结识了数学大师陈省身,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半个世纪里,吴文俊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间的差距,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数学家不一定是在少年时代练成的。家长们教导孩子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树立起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要让孩子在接触复杂的数学世界之前打好基础。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数学教育,应是启蒙,而不是填鸭。

研究表明,入学时数学成绩好的孩子通常来自于那些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明显数学气氛的家庭,这些家庭的母亲喜爱用计算器。因此,孩子数学思考的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极大程度地依赖于孩子在这些成长年龄段里所遇到的经验、社会交往和语言。

父母应该把握这一点,平时注意在孩子面前引用数学的概念,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记忆,并由此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在生活中诱导孩子多应用数学知识,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这可以鼓励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导孩子掌握数学应用,直面竞争环境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中,数据和符号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形式。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家长必须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是其中的基础。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估计第三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是4%”,“铁道部规定旅客所携带的行李外观大小限于长、宽、高之和不超过160cm”等信息,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利用数学事实、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对客观世界的描述。

孩子要在未来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信息获取、模式识别、抽象概括等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联系、表达与交流等。

数学日益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能,数学的价值观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对整个数学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重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家庭的影响对于孩子而言是巨大的,要让孩子在将来直面社会的竞争,就要帮助孩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数学应用能力范围的扩大,也要求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指导和培养。

女性数学家希帕蒂亚的成功,就源自于家庭的支持。

公元370年,希帕蒂娅出生在亚历山大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赛翁是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一些有名的学者和数学家常到她家做客。在他们的影响下,希帕蒂娅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和热情,她开始从父辈那里学习数学知识。赛翁也不遗余力地培养这个极有天赋的女儿。10岁左右,希帕蒂亚已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算术和几何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她懂得了如何利用金字塔的影长去测量其高度。这一举动受到了父亲及其好友的赞赏,因而也进一步增加了希帕蒂娅学习数学的兴趣,她开始阅读数学专著。17岁时,她参加了全城关于诺悻论的辩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芝诺的错误。这次辩论使希帕蒂娅名声大震。20岁以前,她几乎读完了当时所有数学家的名著,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阿波罗尼斯的《圆锥曲线论》、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丢番图的《算术》等。此后,在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下,希帕蒂娅成为了一位相当成熟的数学家。

著名的教育家卡尔·威特的父母教子的方法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小卡尔出生于1800年7月,八九岁时他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同时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不过他最为擅长的是数学。小卡尔9岁时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阿根廷大学,1812年冬天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13岁他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814年4月,由于他提供的数学论文卓而不群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很高。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智障的婴儿,他能有这番成就全赖于他的父亲教育有方。

小卡尔刚上学时,数学成绩很差。为此,老师特意将老卡尔叫到学校进行沟通。在经过了仔细的思考之后,老卡尔创造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和小卡尔做一些数纽扣之类的小游戏,培养小卡尔对于数学的敏感性和兴趣。最终小卡尔取得的瞩目成就,也证明了他父亲这一教学方式的成功。

由此可见,孩子的数学能力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分不开的。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从点滴积累,为孩子的未来成就一片理性思维的天空。

创造突破传统才能挑战未来法国大文豪雨果说:“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对待孩子,家长更需要博大的胸怀。也许他在走路的时候会踩坏路边的花草,但他毕竟是在向前走,当他达到目的地时,他一定能浇灌出一大片美丽的花园来。这与他在路上踩坏的那些花草相比,价值要大得多。破坏和创造永远是成正比的,没有破坏,就没有创造。不要对孩子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那样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是一种最愚蠢的行为。

有的家长以孩子“听话”为荣,以孩子“调皮”为耻。但仔细思量一下:一种是胆小怕事,毫无个性的乖巧;一种是胆大豪迈,有思维的创造。作为家长,你究竟更希望孩子有哪种性格呢?

从理论上讲,更多家长愿意选择后者。但事实上,家长的行为却总在有意无意当中将原本无所畏惧的孩子的棱角打磨掉了,使孩子变得中庸且毫无个性。

其实,调皮的孩子身上往往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他们的破坏活动又常常埋藏着巨大的潜力,只可惜这些花朵很容易被自以为是的家长所掐断。孩子破坏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在破坏的物品里找到能使他吸取营养的机会。

孩子爱搞破坏是天性使然,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孩子对社会中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加以引导和鼓励,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及日后处世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