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16701100000030

第30章 学习不应是痛苦(1)

都说现如今的社会是“快餐社会”,有快餐食品、快餐文化。在家庭教育上,也出现一种“快餐”教育现象。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学习些文化知识,学好基础本领,就将孩子的课余时间排满了各种学习活动。

实际上,这是家庭教育在走入一个误区,家长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其实则不然,如果孩子被动的学习,就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还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认为学习是痛苦的。父母面对的是孩子,而非学习的机器,家长不要“扼杀”孩子的快乐和兴趣,要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

小心早教适得其反

进入21世纪以来,早教已经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一个教育话题,并且,家长已将孩子的智力开发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可以说,早教观念已深深扎根在父母的头脑当中。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要陆陆续续地接受全方位的智能开发:游泳、钢琴、书法、美术、舞蹈、识字、奥数……

年幼的孩子被各种技能培训班团团包围,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家长们寒来暑往,陪教陪练……如此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培养出“神童”或“天才”吗?

说起早教,李先生后悔不已。

李先生是热衷于早教的家长之一,他对女儿雨欣的教育甚是关心。雨欣的爷爷奶奶是大学教授,他们夫妇又都是研究生毕业。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中的雨欣,自然也秉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聪明伶俐的她属于那种好学安静的孩子。

在雨欣一岁半时,她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了,见到字就要念,不认识的字就会问家长,而且数字只要教一遍就能够记住。在雨欣两岁时,就会数数了,对一些简单的数字游戏更是信手拈来,很多人都认为雨欣的智力超常。

面对这样的“神童”,李先生自然会用心培养。于是,在雨欣4岁时,李先生就正式给她上语文、数学、英语课。雨欣学得很快,在上小学前就已经学完了小学三年级的课程。

由于雨欣提前学过小学课程,所以她读小学很轻松。因此,李先生又专门给她请了钢琴和美术老师。到二年级时,李先生又给她报了奥数、作文和英语兴趣班。就这样,只有7岁的雨欣,每周除了上学之外,还要参加5个课外辅导班,而且每个班都有作业,钢琴要每天弹一小时,每天还要画一幅画,做5道奥数题,背10个单词,每个星期还要写一篇作文。

自从上学之后,雨欣天天如此,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那时因为雨欣年龄小,所以也没有什么怨言,可是随着课程的加深,她开始感到不满、烦闷。星期日,雨欣还没完成钢琴的练习曲目,语文老师又布置了很多练习题,看着别的小朋友都在公园里玩耍,而自己却在发愁无法完成这么多的作业。这时,雨欣再也无法保证每天弹一小时琴的课后作业,当老师检查时,雨欣挨了批评。

第二个星期,雨欣又参加了学校的古诗文诵读达标活动,自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背诵,所以,又没时间练习钢琴。当然,这次的钢琴课,雨欣弹得又不是很理想,接连两次都没有完成规定的曲目,雨欣的自信心大打折扣。从此之后,虽然雨欣的学习成绩较为稳定,但是钢琴弹得越来越差,而且经常出现返工的曲子。为此,李先生经常批评她,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之久。雨欣终于向爸爸提出不想学琴了。当时,李先生狠狠地数落了女儿,从那之后,雨欣弹琴的热情一落千丈。

看爸爸态度坚决,雨欣便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先是说肚子痛不能上课,而后又说跟不上奥数和英语课,所以不想去上学了。当爸爸告诉她必须去上课时,她却因耽误课程太多,而真的跟不上了。学期考试结束时,一直稳拿100分的她,居然只考了60多分,李先生感到很不满,雨欣也为此感到很沮丧。

事情远远没有结束,为了帮女儿补上落下的课程,李先生开始亲自给女儿做辅导,加大了她的作业量。虽然雨欣极其不愿意,为此也和爸爸起了很多次冲突,但是她的反对一直无效。直到最后,她开始用逃课的方式抗衡爸爸的独断专行。

进入初中后,李先生不但没有汲取以前的教训,反而又给女儿报了3个学习班。才上初一的雨欣,为了应付学校的作业和辅导班的作业,每天不到午夜12点根本上不了床。可即使是这样,她的成绩并不拔尖。一段时间过后,雨欣向爸爸提出要休学一年,直到这时候,李先生才觉得事情很严重。于是,他去学校和老师交流,这才知道雨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走神,几乎看不出半点学习的劲头。

不久之后,雨欣再也无法坚持上课,只好在家休学一年。李先生每每谈起这件事都悔恨地说:“我实在是一个愚蠢的父亲,女儿在上小学时,厌学的心理就已初显端倪,而我却对此毫不在意;到了初中,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敏感期,可是我却变本加厉,进一步促发了孩子的厌学心理,最终使聪明伶俐的女儿受到了伤害。”

人的成长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那些所谓的智能开发和能力训练,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而且还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了失败的负面情绪体验。

这种“早期教育”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沮丧,产生厌学的心理,从而限制孩子的潜能发挥,而且还会延迟或压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在心智、能力、性格、气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发育特点,如果让孩子过早地接触他们“消化”不了的东西,那么,家长势必会看见一个笨孩子。所以,家长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成为优秀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关注早期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直遥遥领先,总之不能被落下。这种思想就导致家长对早教的认识越来越片面化,逐渐步入误区。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最重要时期,儿童最初的智力发育、个性品质以及身体素质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正确的,但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却是不科学的。

近期,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像图室对儿童早期教育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增强可比性,在选取的60名3~4岁的儿童中,有20名儿童来自天津市,其余40名孩子均来自外省市。在40名外地儿童中,有20名孩子在0~3岁时曾到专门的早教机构接受过教育,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达到4岁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识层面;而其余20名孩子则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天津本市的20名孩子也没有参加过特殊的早教。

通过对比脑像图发现,没有经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而进行过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些品格的只有10人。此外,没接受过早教训练的孩子,其逻辑记忆能力是接受过特殊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这足以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提升孩子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地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

科学家称,左脑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再学习的能力;右前脑是控制人的创造力的。对比外省市两组孩子的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像图,结果发现,这两组孩子的图像也没有任何差别,这就说明强化早期教育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与本市的孩子进行对比,结果证明,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的天津孩子与外地孩子的情况基本相同,也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逻辑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特点。

对此,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家长“揠苗助长”的早教不当,“望子成龙”的期望值过高,很容易对孩子的日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严重者将患上“恐学症”。所以家长不应过早地强迫孩子接受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在适合的年龄,快乐、健康地接受教育。

资深育儿专家的早期教育方法

身为父母,教育好孩子是每位家长所必定面临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借鉴一下美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注重沟通,培养语言能力

汤姆·赫勒斯先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妻子玛歇尔、大儿子扎克、二儿子乔、三儿子萨姆和小女儿嘉比。夫妻两人均是美国人,一直为国际学校工作,他们的足迹踏遍土耳其、挪威和中国。

大儿子扎克和二儿子乔出生在土耳其,三儿子萨姆和小女儿嘉比出生在挪威,现如今他们举家搬迁到中国。就一般父母看来,一家有4个孩子是件可怕的事情,但对于北京国际学校校长汤姆·赫勒斯先生来说这并非难事。他和妻子能够轻轻松松地安排、管理好4个孩子的起居生活和学习情况。

妻子玛歇尔作为国际学校的资深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在照料孩子和启蒙教育上颇有见解。她认为和孩子沟通非常重要,也许是身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师的原因,玛歇尔深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从大儿子扎克到最小的女儿嘉比,在他们一岁之前,玛歇尔都会兴高采烈地与他们说话,谈论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的名称。

当孩子在桌子附近玩耍时,玛歇尔就会亲切地叫出孩子的名字:“亲爱的小嘉比,你来看看这个桌子,它是棕红色的。”

小嘉比在听到妈妈的话时,就会忽闪着大大的眼睛,朝着妈妈说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一个方方正正的大东西,此时,在小家伙的心中就印下“桌子”这个词。虽然年幼的小嘉比不一定会重复妈妈的话,甚至无法理解妈妈讲的是什么,但是“桌子”一词却在她的心目中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

有时候,妈妈会用语言指导孩子,让他们单独完成一个小任务。有一次,妈妈说:“小扎克,去给妈妈找一个球来。”小扎克就会乐颠颠地找到球,然后将球递到妈妈面前。这种在前语言期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既能让孩子做好开口说话的准备,又能让孩子体验到家长的关爱。

爸爸汤姆作为一名主管高中部的中学校长,在育儿方面也做过十分专业的研究。他说在孩子咿呀学语时,由于词汇和发声都不熟练,孩子往往会用眼睛望着你,或是用小手拉着你,以这种方式将你领到某个他想去的地方。有一次孩子将他领到一个地方,此时,汤姆就问道:“小宝贝,你想干什么,告诉爸爸好不好?”这就给孩子提供了学习表达的机会,以便练习他们说出想要的东西。

当孩子会用语言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时,不仅与人交往很少会发生争执,而且也避免了因表达困难而在交往中感到沮丧。当孩子们能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意愿时,玛歇尔就会让孩子们聊聊一天的见闻,如在学校、幼儿园中发生的事情,让孩子讲述生活中有意思的趣事。同时,她也会告诉孩子自己在班级给学生们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

语言的功能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想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习内容,就要在家庭当中发挥语言的重要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与家人沟通的习惯。

阅读的乐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汤姆·赫勒斯先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不用经常出差。虽然作为一校之长的他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也经常会把晚上和周末大部分时间花在孩子们身上。

在汤姆的家庭中,晚上阅读是一家人共度的快乐时光。在这个时间段内,大家常常围坐一圈,扎克、乔或者萨姆会轮流去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然后交给爸爸妈妈,然后,夫妻两人就会声情并茂地给孩子朗诵这些趣事。

几年下来,孩子们都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每当一家人外出旅游度假时,他们都会拿上自己喜爱的图书作为闲暇时光的自娱活动。老大扎克在6岁时已经能够认识不少英文单词,还可以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少儿书籍。所以,经常会有朋友、家长问汤姆,老二、老三在老大的带领下,是不是能够识字更早、更多呢?

汤姆笑了笑说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老大扎克对阅读特别感兴趣,而且识字也最多;老二乔对阅读很感兴趣,但更擅长与人交往,非常会照顾他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乔也是个酷爱运动的男孩,他比大哥先学会的骑自行车、踢足球、打棒球;而老三萨姆在语言方面和大哥扎克一样有天赋,并且好奇心很强,但是有些害羞。他在3岁时,能够较快地记住故事的内容,并且还会给周围人讲述自己读过的笑话;现在来看看小嘉比,她虽然是个小女孩,但是胆子却很大。在哥哥们的影响下,一岁半的小嘉比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像跳水、骑车、攀登等运动。此外,她还是一个“外交家”,在短时间内能与陌生人拉近距离,很容易与对方熟悉起来。在阅读方面,她也会常常和哥哥们凑在一起,似懂非懂地听故事。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的赫勒斯夫妇在阅读这件事上,并没有要求每个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而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而不是让孩子以多识字为目的去读书、看故事。当孩子们初尝阅读的快乐时,就会自愿去练习阅读识字了。

你能行

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照料。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他们的能力和信心也需要一定的独立空间,而不是被更多的照料所掩盖。所以,恰当地给予孩子做事的机会,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