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16701000000014

第14章 不求全,不求快——培养孩子切勿操之过急(3)

才艺发展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现在的父母都憧憬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进入好的公司,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落后于他人。为了让孩子掌握一种或几种特长,苦心的父母无不争先恐后地为孩子选择才艺课程。但如果父母的选择不当,却可能使孩子受到伤害。

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母亲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没有学习机会。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她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儿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从上幼儿园开始,她除了教孩子认字、算术,还积极培养儿子各方面的才艺,如画画、弹钢琴、拉小提琴、练书法……可能孩子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压力太大而常常出错,因此受到父母的不少责备。妈妈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多学点东西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但等到孩子15岁那年,妈妈却开始后悔,因为她发现自己15年来的教育方式错了,在她的支配下,孩子变成了一个很不快乐、性格忧郁的人,并且完全没有了感兴趣的东西。

如何在林林总总的才艺课中做出科学的选择,对爱孩子、重教育的父母来说绝非易事。如果父母真想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除了掌握择师择校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

1。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如果孩子还小,父母就急于给孩子安排各式各样的才艺课,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收获也难有保障。因为一些才艺学习,如舞蹈、钢琴,都需要孩子身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行。如果过早学习,很可能拔苗助长,给孩子带来挫折感。

2。尊重孩子的情感

现在多数父母都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处处留心保护孩子对所学才艺的喜爱,让孩子在才艺活动中得到多种有益的体验。

3。在孩子还不了解才艺内容之前,不要直接询问和替孩子做决定

父母不要一时冲动,看见朋友、同事给孩子报了才艺班,就马上问自己的孩子:“你想学钢琴吗?”“想学舞蹈吗?”这很容易影响孩子。父母应该提前给他们提供各种才艺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再看他的意愿。例如有意识地带孩子看一些别人的才艺活动,给他介绍别人都在做什么,还可以带孩子欣赏他人的才艺作品。

4。了解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自己选择

在孩子有了对各种才艺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后,父母可以选择孩子心情比较平静、家里比较安静的时候和孩子单独聊聊,鼓励孩子自己选择。

5。在细心观察孩子学习过程中,父母要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不要只关心他的学习内容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兴致勃勃,然后开始慢慢降温。这时父母应该思考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学习热情,然后找出原因,及时调整,重燃孩子的学习兴趣。

6。和孩子共同学习

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蹲下来和孩子用一样的高度看世界,共同学习,即使孩子做错了,父母也不妨让他自己纠正,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受父母信任的,自己是有能力的,他会更主动学习。

7。通过反馈使孩子找到成就感

才艺学习常常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很考验孩子的坚持力。如果要让孩子坚持学习才艺,父母要及时关注并不断地对他的努力做出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从每一次小小的努力和付出中找到成就感,增加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进行才艺学习并非越多越好。一项有关幼儿接受才艺教育的调查表明:很多孩子接受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特长教育,学习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这对5~6岁的孩子来讲,学习任务未免过于繁重,势必会挤占孩子玩和休息的时间,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就是,父母在决定孩子的才艺发展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要让孩子学,就一定要仔细观察,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孩子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孩子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以避免破坏孩子的信心和学习欲望。

要培养人才而不是“全才”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多掌握一门技能即意味着多一些机会,为此,很多父母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地学东西,从唱歌到跳舞,从下棋到书法,从奥数到辅导班,从文科到理科,他们觉得孩子学的越多越好,最好是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才。他们总不自觉地以培养“全才”为目标,不是热情地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而总是提醒他的弱项在哪里,然后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均衡发展”。事实上,也正是这种追求“均衡”的观念使很多孩子渐渐地没有了爱好、特长、热情和兴趣,使得孩子所渴望的对优点、长处的肯定被更多的指责和更强烈的期望所替代,每天只能疲于应付老师、父母指出的不足,最终碌碌无为、苦不堪言,甚至退化为一群毫无特色、缺少激情和创新的“中庸”者。可以说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希望孩子什么都会、什么都精通,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无法做好。更何况,父母需要明白的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是所谓的全才。人才能在某一方面做出创造、有所提高,当一个人能够在社会的某个行业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无论他其他方面是否有缺憾(道德缺失除外),他都是名副其实的人才。但全才却很可能是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做不好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平庸之辈。事实也证明,真正的在各个领域都精通的所谓的全才也是不存在的,而那些成功者也并不是全才。

爱因斯坦其实不是一个聪慧的孩子,他的语言能力发展很迟缓,到了三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因此甚至担心他智力低下。上小学的时候,爱因斯坦很不合群,总显得笨手笨脚的,他做的手工小板凳也被老师认为是世界上最差的小板凳,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不喜交往,话也说不清楚,嘟嘟哝哝地像梦游一样。他是成不了材的”。上中学的时候,爱因斯坦的老师对他的父亲说,爱因斯坦“生性孤独,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干什么都是一样,反正是一事无成”。一直到上了大学,他的老师也都不太喜欢他,认为他不会有大出息,而且他在考大学时,虽然数学和物理考得很出色,但是语言和生物都不及格,最后只好补习一年。

在现代的父母看来,小时候的爱因斯坦绝对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甚至还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但正是这样一个孩子日后却成为著名的相对论的发现者。不独爱因斯坦是这样,历史学家吴晗考大学的时候数学不及格、沈从文考大学的时候数学成绩为0分、琼瑶数学考试也不及格、韩寒的数理化差得一塌糊涂,但他们无一例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成了佼佼者,这对那些坚持全才论的父母而言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事实证明,“人才”不等于“全才”。在很多时候,一只木桶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但在人才方面,一个人能够成长则取决于他的最长的木板有多长。显而易见,人们不会认为爱因斯坦不会下象棋就说他不是人才,也不会因迈克尔·乔丹只会打篮球不会画画就说他是个庸才,更不会因为打工皇后吴士宏写不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就说她是废物。所以,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认可孩子在普遍学习中有专项发展、一枝独秀,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发展强项,使孩子从厌恶学习到乐意学习,让孩子在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均衡发展,而不能为了让孩子均衡发展就压制、扼杀孩子的长处、兴趣。

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有时候,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自信,也不是缺乏时机,更不是缺乏才华,而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承受了过多的压力。

古代有一个人射箭技术非常好,他射箭可称得上百发百中,举世无双,天下没有一个射手的技术能超过他。

一天,国王叫这个人对准一块一平方尺大小,但红心直径只有一寸的靶子射箭,并告诉他:“如果你射中了,我赏赐你黄金万两;如果你射不中,我就剥夺你的封地。”

这个人听说有这么大的赌注,心里很紧张,呼吸也很急促。

他紧张地搭上箭,拉开弓,对准靶子射去。第一箭没有中;再射第二箭又没有中。

国王很奇怪地问旁边的大臣:“他平日射箭,百发百中,今日为什么射不中了?”

大臣回答说:“因为您规定的厚赏重罚的条件,使他的心理紧张,情绪不安,不能心平气和地瞄准,所以他就射不中了。”

压力太大有时候并不是好事。这一点也在许多平时考试成绩很好但一到重要考试就发挥失常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有人说,“油井不压不出油,人不加压成绩差”。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孩子没有足够大的压力,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有时父母越加压,孩子的成绩就越差。

如果父母能抱着平静的心态来处理每一件事,轻松却不轻浮地教育孩子,说不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但一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拿去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读书作为目标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使孩子不堪重负。

有个孩子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讨厌太阳,讨厌白天,我喜欢黑夜,因为只有在黑夜里,我才能够摆脱妈妈为了让我考进重点大学而给我布置的学习任务。她总是在逼我学习,不断给我施加压力,希望我能出人头地,却一点都不考虑我的实际情况……”

也许父母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高竞争力,但却很可能压抑了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更何况,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进北大、清华的竞争力。夸美纽斯说过:“施用任何强力的后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父母给孩子太大压力,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心理。也有一些孩子因为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只得死拼硬打,最后虽然实现了父母的愿望,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扭曲,这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虽然可以施加一定的压力,但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制定适合的目标,甚至不给孩子定目标,让他以一颗平常的心自由发展,这样孩子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孩子智力不是太差,父母与其不断施压,让孩子身心俱疲,还不如鼓励孩子,每当孩子有所进步时就说:“你这次考试很有进步,我相信你再努力一把会更好。”这样,孩子会产生一种胜任感,进而产生获取成就需要的动力,而这也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